中国社会保障文化研究现状及路径选择

2015-03-24 01:07王凯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36(2015)02-0002-04

[收稿日期]2015-06-10

[作者简介]王凯(1984-),男,河南郑州人,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依据本国的生态环境建立了自己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所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却并非完全相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呈现出差异性、多样性的特点。仅仅从经济视角、政治视角和人口视角去分析解释社会保障模式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是不全面的。

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态不断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处于调整结构和完善体系的关键时期。社会保障是一项涉及社会各个层面与多个领域的宏大工程,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长治久安。人们普遍认为,社会保障虽然具备自身的运行规律,但是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它除了受制于经济、政治、人口因素以外,还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就是说,任何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和模式选择离不开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同时任何社会保障制度都透射出与文化同质的内涵。为此,有必要立足于文化视角去考察社会保障的本质,解析社会保障文化的内涵,建立社会保障文化体系,以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障文化的功能作用。

一、社会保障文化研究的背景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早在西方国家产生和发展,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一直被认为主要受到经济、政治、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相互博弈产生的结果,与文化的关系并不明显。很多学者认为,社会保障实践具有普适性,能完全独立于文化或其他主观背景,随着各国在社会保障方面相互借鉴、学习,最终社会保障制度会统一于一个普遍意义上的“最优模式”。

虽然社会保障表面看来主要关联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人口因素,但是,因为各国对相同经济参数的计算口径有所差异,仅凭一些非“齐性”的经济指标,无法简单地对比判断出社会保障模式的孰优孰劣。同时,每个社会成员的观念、行为都会受到既有文化的制约,他们还会将自己的意愿在公共政策中体现。只有引入文化因素,才能解释为什么经济发展水平或政治制度相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

任何一种制度的产生和形成,无论是内在制度,还是外在制度,都会反映出文化的轨迹。所以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因素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实际情况是,在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研究中,文化成为常常被忽视的因素,“文化因素成为理解社会政策过程中正在丢失的变量”[1]。随着学术界逐渐认识到文化在社会保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社会福利研究的深入,文化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才成为社会保障研究的热点。1986年英国学者罗伯特·平克发表了题为《日本和英国的社会福利比较研究——社会福利的正式和非正式内容》的论文,他在论文中首次提出了“福利文化”的概念[2]。之后,英国学者张伯伦、库柏、弗里德曼、米歇尔·拉斯汀(Prue Chamberlayne,Andrew Cooper,Richard Freeman & Michael Rustin)共同出版了著作《欧洲的福利与文化:走向社会政策的一个新范式》,书中提出了社会政策研究的“文化转向”问题[3]。以日本学者为代表的东亚国家学者认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必须着眼于文化的积淀,以此探索适合本国文化特色的社会保障发展道路。中国学者也开始关注文化因素对社会保障发展的影响,对中国社会保障文化理论展开探索。

二、中国社会保障文化研究的现状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社会保障文化研究的重视,相关研究逐步增多。国内学者从上世纪末开始对社会保障文化内涵与功能进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些成果可以大致分为四类:

(一)对中国社会保障文化基本理论的研究。如张锋《社会保障文化刍议》(1994),孙祖文《浅谈社会保障文化》(2003),潘莉《社会保障的文化价值理念》(2006),张郧《论社会保障文化的构建》(2007),伍先斌《中国社会保障文化析论》(2009)等探析了中国社会保障文化的内涵、特征和结构等。

(二)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保障文化的比较研究。如傅广生《从英美社会保障制度特点看英美文化的差异》(2005),洪轶男《国外社会保障制度文化背景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2009),张军《中西福利文化下社会福利制度模式比较分析》(2011)等,这些研究加深了我们对中国和其他国家在社会保障文化差异性方面的认识,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保障文化多样性的了解。

(三)对中国社会保障文化功能的研究。江西财经大学的伍先斌教授定义了社会保障新文化,即把中国传统社会保障中蕴含的优秀成分,与现在社会保障的价值诉求相结合,并决定了中国社会保障未来发展方向的有关中国社会保障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4]。他认为这种社会保障的新文化将影响中国社会保障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厦门大学的高和荣教授等认为应当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的保障文化、心理和方式基础上,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吸收西方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中的合理成分,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创新理论[5]。

(四)对福利文化论的产生和影响的研究。如云南师范大学的毕天云教授认为仅从经济、政治和人口角度解释社会福利模式差异远远不够,须寻求文化变量的“帮助”,从文化角度研究社会福利是理论发展和实践的双重需要。福利文化是解释不同福利制度(模式)差异的一个关键变量[6]。他将有关社会福利的理论观点归纳为“文化起源论”、“文化背景论”、“文化传播论”、“文化决定论”和“福利文化论”等5种,并认为“福利文化论”是目前从文化视角研究社会福利较为合理的理论视角和概念工具[7]。重庆理工大学的张军副教授认为福利文化是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有机整体,是促成社会保障产生、运行的内在因素,包括在社会保障制度实践活动中所存在和体现出来的各种思想、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观念要素,以及在这种价值观下为反映和确定一定的福利保障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整合和调控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规范体系。福利文化正在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新视角和新理论[8]。

这些成果无疑为研究中国社会保障文化奠定了基础,并且有些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支撑。但是综合中国社会保障文化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过程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

(一)社会保障文化研究还很单薄。当前,社会保障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热门议题和前沿领域。同时,社会保障基础理论、社会保障基本理论、社会保障发展理论以及社会保障应用理论的相关研究作为社会保障理论体系研究的基本组成部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在社会保障理论体系研究中,作为社会保障基础理论研究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保障文化研究,相对而言还是一个起步较晚的研究领域。虽然社会保障文化研究已经积累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现阶段社会保障文化研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研究尚不完善,还有很多基础性的理论问题有待解决,研究仍然显得有些单薄。由于社会保障文化研究的单薄,导致在社会转型期,无法充分发挥其对于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选择、特征探索和顶层设计的指导作用。因此,需要立足于全局和宏观战略的角度,突破传统的经济视角、政治视角和人口视角对社会保障研究的局限,从文化视角揭示社会保障的本质内涵特征,深化中国社会保障文化研究。

(二)社会保障文化研究缺乏系统性。国内学者在研究社会保障文化过程中缺乏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研究社会保障文化与社会保障体系之间的联系时,并没有构建出一个完善的整体框架,导致社会保障文化相关研究分析缺乏系统性。例如,社会保障文化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具有哪些功能,发挥什么作用,社会保障文化与社会保障体系中其他组成部分有着怎样的联系,联系的程度如何,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等等。

二是在研究社会保障文化相关组成部分时,也缺乏系统性。社会保障文化的相关组成部分可以分为社会保险文化、社会救济文化和社会福利文化等,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内涵和外延,包含哪些组成因素,在社会保障文化体系中具有怎样的地位与功能,以及相互之间存在何种联系等问题都缺乏系统性研究。

(三)社会保障文化研究缺乏综合性。国内学者在社会保障文化研究过程中,大多只采用单一的视角或方法进行分析,从单一的层面对其中需要解释的问题进行解析。从上述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定性和比较研究较多,很少运用综合的、跨学科的、多维的研究方法对社会保障文化作系统分析。

(四)社会保障文化研究缺乏准确性。大多数学者认为,所谓社会保障文化是人们关于社会保障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组织制度的总称。基于此观点,多数的研究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分析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理念在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制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研究仅仅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保障对接,研究的逻辑是用已经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固有定论去解析社会保障体系的优劣,研究结果只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保障体系起源、发展、改革过程中所起到的塑造作用。

社会保障文化不仅仅是传统价值取向和文化理念对社会保障体系起到的塑造作用,还包括社会保障体系所蕴含的能够真实还原社会保障本质特征的与文化同质的因素总和。因此,社会保障文化研究不仅包括传统文化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和塑造作用的研究,还应该包括对社会保障体系中蕴含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道德规范的研究。

三、社会保障文化研究的展望

国外学者从文化视角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而国内学者对社会保障文化研究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为了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文化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社会保障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在检索和搜集相关文献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在社会保障的理论研究中,社会保障文化是一个研究相对单薄的研究领域,虽然也积累了许多研究成果,但是社会保障文化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例如,社会保障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社会保障文化包含哪些内容?社会保障文化具有哪些功能?研究社会保障文化的方法有哪些?社会保障文化如何影响和制约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选择和顶层设计?等等。这些问题很有必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解决或完善。

(二)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社会保障文化。比较研究的方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研究社会保障文化的方法,通过对社会保障文化比较研究,可以明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等在社会保障文化方面蕴含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以及导致社会保障制度在模式选择上存在差异化的文化根源,为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选择以及构建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奠定理论基础。因此,社会保障文化的比较研究很有必要。

比较研究的方式多样化,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也可以选取不同的层次进行比较研究。

一是对处于相似文化背景下的国家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处于相似的文化背景下社会保障文化的差异性。如对处于儒家文化背景下的中国、韩国、日本的社会保障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或对处于强调自由主义的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社会保障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二是对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进行比较研究,分析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下社会保障文化的差异性。如对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或是对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三是对国内农村与城镇、城镇与城市、城市与农村之间不同的社会保障文化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的成果不仅可以促进社会保障文化理论研究,还可以通过社会保障文化研究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选择、制度并轨等重大实践问题提供对策建议。

(三)探索社会保障文化的实证研究方法。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中,由于研究侧重不同,存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种途径。在实际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具体运用哪种方式,主要取决于所要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研究的侧重面。研究社会保障文化时,应以平衡的态度来使用定性和定量两种研究方法。

学术界大多采用定性的方法对社会保障文化进行研究,而很少采用实证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即使采用的是定性的研究,也很少采用访问、调查等实地研究的方法。上述文献综述可以看出,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社会保障文化时,在确定比较研究的内容的同时,确定比较研究的标准,可以使比较研究更有意义。在研究过程中,通过选取恰当、标准的指标和测量工具,使用实证和定量的方法,对不同的对象进行考察,能够有效增强论证的解释力度。因此,探索社会保障文化的实证研究方法显得十分重要。

但是,在使用实证和定量的方法对社会保障文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社会保障文化的研究并不像经济现象的研究那么直观,通过使用几个指标就能够准确把握研究对象。对社会保障文化进行实证研究时,如何选取恰当的指标,如何确定指标之间转化的过程和结果,以及使用何种测量工具等,都有很大难度。尽管如此,之前也有学者尝试使用实证的方法研究社会保障文化,并取得一定成果。因此,为了增强社会保障文化研究论证结果的解释力,有必要坚持探索社会保障文化的实证研究方法。

(四)加强从微观层面上细化社会保障文化研究。当前社会保障文化的研究大多是在宏观视角下进行,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在社会保障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选择和顶层设计寻求指导。这种宏观的研究方式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社会保障文化的概貌,但是只有宏观研究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微观的层面上对社会保障文化的局部或者构成部分进行深入的分析。目前对于社会保障组成部分的细化研究不够,因此,对社会保障文化体系中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深入的细化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

对于社会保障文化体系的细化研究,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保险文化的研究。包括社会保险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社会保险文化的组成结构、社会保险文化在社会保障文化中的地位与功能、中西方社会保险文化的比较、社会保险文化的变迁以及社会保险文化与社会保险制度的关系等。

二是社会救济文化的研究。包括社会救济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社会救济文化的组成因素、社会救济文化在社会保障文化中的地位与功能、中西方社会救济文化的比较以及社会救济文化与社会救济制度的关系等。

三是社会福利文化的研究。包括社会福利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社会福利文化的组成、社会福利文化在社会保障文化中的地位与功能、中西方社会福利文化的比较以及社会福利文化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等。

在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顶层设计的背景下,探析中国社会保障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文化体系,无论是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选择、顶层设计,还是发挥社会保障的积极作用,以促进社会的稳定、民生的改善和中国梦的实现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