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地平线》的生态主义解读

2015-03-24 02:48闫俊玲赤峰学院外国语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文教资料 2015年32期
关键词:希尔顿祥和香格里拉

闫俊玲(赤峰学院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消失的地平线》的生态主义解读

闫俊玲
(赤峰学院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赤峰024000)

摘要: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不仅为英语语言创造了香格里拉(Shangri-La)这一名词,其实和中国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也是同义词。更重要的是他为读者描述了一个和谐、安静、祥和、舒适的人生乐园。本文通过对战争带给人类和环境的巨大危害和人性贪婪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进行分析,呼吁人类应该承担起对自然的责任,呼吁新世纪人类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关键词:《消失的地平线》生态危机的产生原因生态意识的萌起

引言

《消失的地平线》中表达对东方极乐净土的向往是基于作者对当时西方社会的深深失望。作者希尔顿在上个世纪就能预见到未来的生态所面临的巨大危机,指出战争和人性贪婪是造成生态危机的两大原因,同时又描写了对香格里拉这片土地以中庸之道对待人和自然的向往。希尔顿在那个年代就开始对生态环境产生深深的担忧,在此基础上还呼吁人们回归自然、爱护自然、承担起对自然应负的责任,《消失的地平线》体现了作者超前的生态意识。下面将以生态的视角谈一谈作者对生态主义的看法,包括生态危机在《消失的地平线》中的产生原因和生态意识在《消失的地平线》中的萌起。

1.生态危机在《消失的地平线》中的产生原因

1.1战争带来的生态危机

主人公康维被一片无法接近的纯净包围,放眼望去,满眼是一幅动人的壮丽图画,当古琴跳动的音符传来时,他感到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在这里升起。希尔顿越是这样描写香格里拉的超凡脱俗,越是能与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欧洲大地硝烟弥漫,怎会有如此安静、祥和、美丽的景色让人心醉呢?《消失的地平线》让我们看到战争让人们感受不到自然美景带来心灵的慰藉,没有青山秀水、没有花香鸟语,带来的只是战争过后的一片狼藉,地狱一般的空气、污浊的河水、偶尔一声鸟叫,显得很凄切。

1.2人性贪婪带来的生态危机

香格里拉外面的西方世界面临由美国30年代经济大萧条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经济局势的每况愈下,尤其体现在美国的经济罪犯巴纳德的个人悲剧上。美国在逃经济罪犯巴纳德就是经营信托公司的。在美国30年代经济大萧条背景下,他所造成的损失,让整个华尔街金融界都处于混乱中,也可以说是巴纳德在华尔街没做成什么事却被通缉了。他这样为自己辩护,这世上没有安全可言,也没有人能说清楚什么是规则。在这经济大萧条的“台风”肆虐下,巴纳德经历了由金融大头到亡命天涯的罪犯的个人悲剧——无怪他会愉快地定居在与世隔绝的香格里拉。他甚至还在香格里拉找到了一份工作——受命勘察香格里拉的金矿,并指导其如何开采增加产量。这无疑又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一大隐患。希尔顿是在向我们传达他超前的生态意识关于人类由于贪心不足而过度开发资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事实证明,他的担心是对的。

2.生态意识在《消失的地平线》中的萌起

香格里拉的居民和平共处,就如同共产主义社会一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没有私欲、不贪婪、不争吵、不犯罪、人与人和睦相处,他们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生态体系。这些居民感谢大自然的恩惠,尊重自然规律,不透支滥用资源。他们怀着对自然的敬畏和爱,顺理成章地构建一个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在这一片祥和的世界里,人们会用中庸之道对待人和大自然,香格里拉的环境和人们的态度使得生态意识在这里发芽、成长[1]。

2.1中庸之道体现了生态危机意识

《消失的地平线》中赞扬了中国道家传统哲学对于自然与人的观点,即“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主张恰到好处,不消极,不过分地与自然万物相处。中国道家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完全对立于西方的二元论和人类中心论,“中庸之道”恰恰是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所提倡的对待生态危机的一种意识。

首先,香格里拉人的信仰是“中庸”,即:“凡事不要过度”,他们过着有节制而满足的生活。喇嘛寺里负责接待四位来客的张姓中国老人说一口漂亮的英语,他一直优雅从容地应对来客,是温和好客的香格里拉人的典范。另一位满族小姐罗森也是西方人眼中完美的东方女性的模板,她文雅美丽,缄默内敛,在音乐方面才艺突出。康威对她非常欣赏,说她温婉娴静,不会像西方女子那样到处乱窜,像冰球一样。

其次,与这些东方中庸节制的品格相对应的,是巴纳德的急功近利,马林逊的急躁易怒,以及传教士布琳克洛小姐的略嫌狭隘的宗教观。布琳克洛小姐决定留在香格里拉传教,不是因为她多么爱这片土地,而是因为她认为这里人的价值观需要被改造。她说她很厌恶这里的人每天都在讲中庸之道,某种程度来说可以是宽宏大量,可是这会使人养成懒散的品性,她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对于这一点,作者借康威的口批评西方人向东方扩张的心态,这并不是因为这里的人散漫,而是英国人和美国人都认为并且始终认为自己那一套要比别人好,进而对其他人指指点点。

最后,希尔顿在战争频发的欧洲大地上演绎着中国故事,他没有直接描写惨烈的战争场面,而是借助遥远神秘的东方古国——中国来寄托他的美好希望,抒发他对和谐、安静、祥和、美好世界的向往。即使欧洲一片黑暗,这里仍有希望之火,这希望之火就是中国文化中的中庸之道。恪守准则,与人为善,和平共处,拒绝暴力,世界将充满爱与和平。人类向往和平、祥和、美好社会的思想使得香格里拉成为一种理想的境界。香格里拉的中庸节制,对应着西方势力向东方扩张的贪婪和狂热[2]。

2.2香格里拉体现了和谐生态意识

《消失的地平线》中希尔顿主张回归自然,重温天人合一的感受,远离人类社会的污秽、战乱和环境污染。他将自己的主张具体化,形成了一个人间天堂——香格里拉。她象征着和平、美好、幸福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里,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被自然的美所吸引,不由得产生想要保护这一切的情感。希尔顿倡导人们回归自然,同时还要敬畏自然,不与自然为敌,要放弃自我。梭罗在《华登湖》中说:“我游曳于自然之中,带着一种别样的自由,我是她的一部风。”这正表达了希尔顿对和谐生态的意识。因为人类长期以来将自然视为敌对,认为自然是可以战胜的,我们从未体会过自然真正的魅力和伟大。人类与自然划清界限将自己困在人类社会。然而避开自然界,人类社会将会永无和谐之日。希尔顿借助香格里拉体现了他所倡导的和谐生态意识,同时又强调回归自然美丽和回归自然与责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

希尔顿把主人公康维描绘得活灵活现,借助对他的描绘批判了战争的残酷性。康维战前是个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的优秀青年。战后的康维变得落魄、迟钝、消极。巴纳德这个诈骗犯为了逃避警方的追捕,阴差阳地错来到了香格里拉。最初他为找到这个安全的栖身地而高兴,随后香格里拉的金矿资源又使他蠢蠢欲动,大做发财梦。这些是战争对人的摧残、对环境的破坏和人类贪婪的心性对环境的破坏。然而,希尔顿也为人类创造了一个避难所,这就是传说中的香格里拉。人们需要回归自然,承担起对自然的责任,传达出作者对美好和谐环境的追求和向往,也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人性贪婪的批判和环境恶化的担忧。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生态恶化趋势加剧,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与之发生联系的自然因素的总和,人类的活动必然对这些因素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必须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倡导社会公民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并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等业余时间做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实践项目。保护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我们应一直做下去,直到天更蓝、水更绿、大地更苍翠。

参考文献:

[1]赵涓,张天佑.守望“香格里拉”——电影《消失的地平线》中的生态意识[J].电影评介,2009:57.

[2]丛佰全.21世纪的香格里拉情结——浅议《消失的地平线》反映出的生态主义思想[J].科技资讯,2011,(15):244.

[3]李玲.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评《消失的地平线》[J].绥化学院学报,2010,(10):109-110.

猜你喜欢
希尔顿祥和香格里拉
盛世祥和
香格里拉行
生态紫砂,祥和万年——浅析“祥和”紫砂壶的艺术之美
寻找香格里拉
万物祥和
偿还52年前的良心债
“饿着肚子”参加自己的纪念日
祥和皮化
迷行香格里拉
希尔顿:想要改邪归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