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燕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
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2年聚焦“三农”,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备受关注。但一方面是我国粮食生产“十一连增”的好消息,另一方面却也出现“镉大米”、“毒生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民众的关注重心逐渐从能否“吃得饱”转为能否“吃得好”。继中国人在境外抢购奶粉后,近期,有新闻爆出,中国游客在日本抢购天价大米,以1500元人民币买5公斤装的日本大米。
中国的农产品质量到底怎么样?农业生产目前面临什么挑战?农业生产方式将如何调整?面对种种疑问,在3月6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进行了解答。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天大的事,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余欣荣认为,总体上,我国的农产品是可靠的,消费安全是有保障的,近几年农业部对全国蔬菜、畜禽、水产质量安全的抽检合格率基本稳定在96%以上。但他也承认,确实在个别地区、个别品种,还有个别的时段,违法违规案件时有发生。尤其受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产品质量问题还时有发生。
余欣荣表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政府监管部门的态度是坚决的。“哪怕有1%的问题我们将采取100%的努力,坚决‘零容忍’。”而农业部将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负责制,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水平。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隐患,也使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生态、环境的制约。
“我们的农业到了要减压、减负的时候。”余欣荣表示,我国的农业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还有其他的相关资源,已经到了严重透支的地步。在这样一个时点上,国家提出推动农业现代化必须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摆到重要位置,也就是基于这些考虑。
余欣荣进一步指出,这次调结构、转方式,其目的就是要推动农业发展从拼资源消耗、拼化肥农药强投入、拼生态环境这种粗放经营,转到注重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注重集约、节约和创新上来,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农業现代化的新路子。农业部将启动实施化肥、农药使用的零增长行动,力争到2020年农药、化肥使用总量实现零增长。另外还要建立粪污处理、地膜回收的机制;要探索农业用水的最低保障红线制度,启动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西北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