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比的任性世人皆知,放眼NBA历史,似乎很难找到跟他一样独特而又富于争议的球员——他登上过巅峰,也跌入过谷底;他在场上创造奇迹,却又总是一意孤行;有人说他勤奋努力,又有人说他孤僻高傲。曾经,他面临着种种质疑,被认为只是迈克尔·乔丹的克隆版,永远无法在没有沙奎尔·奥尼尔的帮助下夺冠,球风太自私不适合当球队领袖。可如今,37岁的科比职业生涯总得分仅次于“天勾”贾巴尔和卡尔·马龙。尽管对于这些身体上不可逆转的下滑,科比无能为力,但他对篮球、延长自己的职业寿命有着异于常人的热情,现在就连湖人官员都表示,他们永远无法预测科比什么时候会出现在训练馆,可能是凌晨4点,也可能是深夜11点,所以即使我们已经看了他近20年的比赛,我们依然很难理解他的心理。
弗洛伊德在讲性心理形成的时候给性意识分了五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性器期”的提到,5至6岁的小孩因恋母情结而开始意识到父辈的权威,并且因为对父权的崇拜和恐惧,逐渐萌生“超我意识”。对于一个人完整人格的形成,这个阶段异常重要。1984年,科比的父亲乔·布莱恩特结束了自己8年的NBA生涯,带着全家来到了人口不足四万的意大利城市里耶提,继续自己的篮球生涯。而当时6岁的科比不得不重新学习一种语言和生活习惯,交流的障碍让他在这个重要的阶段出现了很大的恐慌,于是他更多地沉浸在自己的篮球世界中。也就是这一年,NBA迎来了历史上最重要的时刻——大卫·斯特恩开始掌权、迈克尔·乔丹进入联盟,NBA进入新的纪元,作为疯狂的篮球爱好者,这阶段篮球的蓬勃发展更深刻地印入科比脑中。
我们无法得知科比童年生活的细节,但你是能够想像:一个外国来的孩子语言不通,与周围人沟通不畅,放学后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看着爷爷寄过来的录像带,想像自己像“魔术师”和乔丹一样拯救世界。这一切或许是巧合,但是不可逆的过程是,在科比“超我意识”开始萌芽的时候,他的生活中最重要的英雄是“魔术师”、乔丹,而不是亲情、小伙伴的友情或者懵懂的爱情,这让科比从小就以最高的准则要求着自己。他的“超我意识”在孤独的童年逐渐侵蚀着“自我”,曾经的科比如同被人识破谎言后恼羞成怒般厌倦人们拿他和乔丹比较,年轻地他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自己要做下一个自己,而不是下一个乔丹。这种敏感恰巧是他逆反心理的体现——乔丹简直就是他“超我意识”的具体形象。
我们都熟知勒布朗·詹姆斯的故事,他从小颠沛流离,但在他的童年却有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和良师。我们很少听到关于科比童年的故事,他并没有儿时的玩伴,也没有老师站出来说:“是我调教出了科比。”这是因为科比意识萌芽的时候他们一家去了意大利,他不得不像个新生儿一样重新学习,而当他熟悉意大利的一切时,乔·布莱恩特又在他14岁的时候将他带回了美国,他又得从文艺复兴重新回到嘻哈朋克。具体表现为,他曾在一场秀中用意大利语演唱Rap,然后被奥尼尔等各路歌手嘲笑毫无天赋。这两个年龄阶段的变动,事实上给科比在社交能力和情感认知上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这种障碍在病理心理学上被常常被定义为引向“变态”的直接诱因。
科比当然没有“变态”,但这种障碍造就了科比极端的性格——回到美国的篮球场上,没人关心他的故事,而他也没有那么强的社交能力来处理这些人际关系,他通过击败每个人来争取自己的地位。他从来不愿意依赖朋友和伙伴,他把所有情感都投放在自己身上,习惯于把一切都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就像他在6岁的时候开始学习意大利语和14岁时重新学习美国一样。
另外,布莱恩特一家都有着强烈的戒备心,科比的母亲帕姆从不接受媒体采访,科比的两个姐姐也是如此。当记者提出专访要求时,乔犹豫了:“我不知道该不该这样做,有很多人出高价买我的故事,或许等到科比退役后,我会写一本书。”那么科比的好胜心究竟是从哪里来的?看看帕姆观看自己丈夫比赛时的情景就知道了——当乔过于投入,对裁判大喊大叫时,帕姆会盯着他,摇着手指让他冷静下来,以免他被吹技术犯规。帕姆年轻时也打过篮球,她习惯了在场上和男孩们竞争。后来的布莱恩特家庭篮球赛,帕姆也毫不退缩。有一次,14岁的科比试图在母亲头上完成一记扣篮,结果被帕姆用前臂给挡了下来。“她会拽你下来,没错,她可不好对付。”科比说。
帕姆的弟弟查比·考克斯也曾打过NBA,而她的侄子约翰·考克斯现在征战法国联赛,另一个侄子沙里夫·巴特勒同样是篮球运动员。沙里夫比科比年长,曾经多次在一对一单挑中击败科比。“我认为输给沙里夫的经历也塑造了如今的科比。”约翰·考克斯说道。科比从母亲那里遗传了旺盛的斗志。“我的母亲是个很好强的人,她内心有着那种杀手本能。”至于父亲,科比认为自己遗传了其对篮球的热爱以及与人相处的能力:“他早早就教我打篮球,他对篮球的理解超过我所认识的任何人。我的父亲充满热情,我从他那里学会了如何和人沟通,如何领导一个团队”。在意大利的那些年,科比打着所谓的“影子篮球”,他想像自己的对手,想像着自己的未来。“我觉得要想成就伟大,你需要丰富的想像力。无论科比取得怎样的成就,他都不会满足。”而这种想像里需要燃料,乔·布莱恩特或许不算是个杀手,但他愿意无条件地付出爱。他给儿子自由和始终不间断的支持,当科比小的时候,乔会和他一起分析“魔术师”的运球突破以及拉里·伯德的跳投。乔和儿子有过太多一对一的对抗,有时候比赛过于激烈,甚至需要帕姆出面终止比赛。
某种程度上,科比简直就是尼采理论中的“超人”,他从乔丹那里继承了意志,但是却又是第一个站出来反抗乔丹这些都让科比对自己的定位放在了极高的位置。童年生活的孤独更容易让科比自我评估失衡,他只关注到自己在篮球场上的表现,而从来不考虑其他因素。而洛杉矶这个城市可能是世界上最善于包装宣传的地方,从他进入联盟就开始极力造星,这更给科比产生虚假同感偏差提供了环境。1998年全明星,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乔丹的最后一次全明星(当时的),球迷迫不及待地把还只是湖人替补球员的科比投进了西部先发阵容,这种过度的“溺爱”让科比的认知更加偏差,所以科比一进入联盟就开始跟队友格格不入,因为他始终觉得自己将要成为球队领袖,这也是为什么即使他在盐湖城投出三不沾,也要霸占最后出手权的原因。
2.罗森塔尔效应
原理: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随机抽取一批学生,告诉老师这些人是经过科学验证具有很高潜力的,他们会有更好地成就。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提高非常大,教师也给了他们非常好的品行评语。人们把这种通过外界舆论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案例:1996年,埃迪·琼斯到韦斯特的办公室试图说服总经理选择科比时,他就用了“下一个乔丹”的说辞。而进入联盟之后,报纸、电视台、广播里不厌其烦地把他和乔丹放在一起比较,媒体的大肆渲染毫无疑问对科比起到了罗森塔尔效应,这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要成为下一个乔丹——尽管他自己极力表现出乔丹的叛逆,但是他模仿乔丹的每一个动作,甚至模仿乔丹标志性的吐舌。1996年选秀大会上,湖人用先发中锋迪瓦茨从黄蜂队得到交易权后选择科比,几乎就像罗森塔尔博士选中那些孩子。实际上,根据当时黄蜂队首先球探比尔·布兰奇透露,黄蜂根本没考虑过要选择科比,直到湖人在选秀前数小时告诉他们要拿下这个高中生。试想,如果科比在选秀大会上落选,或者仅仅次轮被选中,他的命运很可能也会不一样,这在很早就对科比的成长环境和心理环境给了一个强烈的暗示。而这样的环境也让科比相信自己会有很大的成就,从而更加刻苦的训练。当然,事实上科比也证明了自己的确拥有这样的能力。
3.纳西索斯情结
原理:纳西索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美男子,他对自己的容貌极为自负,拒绝所有女人的示好,并且最终因爱上自己水中的倒影而溺水而亡。
案例:童年的科比并没有太多玩乐的东西,篮球可以说是惟一能让他跟外界沟通的元素,科比是个高智商的人,当他把所有注意力都投入到一件事情当中去的时候,他很容易就形成纳西索斯情结——用通俗的话说叫“自恋”。但是这种强烈地心理暗示绝非简单地自恋就能解释,而是一种深层次的自我催眠。而在进入联盟之后,各种天之骄子的宣传、广告商为科比塑造的“黑曼巴”以及“爱我还是恨我”的对抗全世界的形象,在让科比全球大热的同时,又反过来影响了科比,让自己同样沉醉于这样的角色中,时时刻刻给自己必须扮演孤胆英雄拯救世界的心理暗示。纳西索斯情结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当比赛进入最后时刻,即使队友可能拥有更好的机会,科比仍然愿意相信自己的手感,自己亲手来终结比赛,哪怕成为联盟“打铁王”也在所不惜。
4.心理防御机制
原理: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机制,防御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人格结构中它属于自我的功能。当自我觉察到来自本我的冲动时,就会以预期的方式体验到一定的焦虑,并尝试用一定的策略去阻止它,这个过程就是防御,或称为自我的防御。有的人会倾向于防御性的,比如封闭自己,但有的人却是攻击性的,会选择主动先攻击对方。
案例:科比毫无疑问属于后者,当他处在意识萌芽阶段,童年时期的外部环境发生了两次剧烈变化,在这个艰难的适应过程中,篮球成为他最好的防御机制——他通过自己篮球场上的表现,强行让新环境新同伴认可他。篮球说话,也成为他惟一的行为准则。最典型的案例佐证就是2003年的鹰郡事件,许多明星遇到这样的负面新闻都会手足无措,往往开始沉默、妥协,或者变得乖张。但是科比却选择了条最艰难的道路——他把所有场外因素都抛开,每当他出席听证会的时候,总有一个对手要倒霉,这正是当时非常著名的“赶场法则”。很多时候,科比在场上的行为都是赌气式的,这些表现都是科比心理防御的一种表现:当自己犯错时,他会选择用更狠的形式报复在对手身上,当他在球场上投不进时,他会选择更多的出手,而不是乖乖收手。
5.马斯洛需求理论
原理:需求是人的本能,马斯洛将需求划分为五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从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人的需求在不断递进,满足了上一个需求之后,就会自动寻求下一个需求。
案例:和大多数NBA天才不同,科比的出身条件可以说相当优越,外表出众,智商卓绝,对于拥有高超篮球技艺的少年来说,他的前几个需求能够通过篮球轻松实现,所以对他来说,他的需求就直奔最高层次而去。1996年,科比还不满18岁,他就选择了从高中直接进入NBA,以他当时的技术和SAT1080分的成绩,他可以上任何一所他想去的大学,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选择跳级,因为这是连乔丹和“魔术师”都没有做到的,这就是他自我实现的需求。在奥尼尔的自传《沙克未剪辑》里曾回忆科比新秀赛季时候的故事:有一次,我们坐在大巴上,他对我说:“我要成为湖人历史上的第一得分手,要夺得五到六次总冠军,还要成为NBA最佳球员。”当时我的反应是:“好吧,随你怎么想。”但是他却直勾勾地盯着我的眼睛说:“我要成为NBA里的威尔·史密斯。”所以当科比以一个NBA历史上年纪最小的菜鸟身份进入联盟时,他就开始把自己摆在了领袖的位置上,甚至因为不尊重前辈在训练中被奥尼尔扇了巴掌,但这恰巧体现了科比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高要求。纵观科比职业生涯,他几乎只以总冠军作为判断一切成功与否的标准,他的所有目标都在追逐总冠军,他在篮球领域如此任性,正是因为他过早的把自我实现需求作为人生目标,而摒弃其他几个层次的需求。
6.认知失调理论
原理: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本来想帮助你的朋友,实际上却帮了倒忙。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你有过节的另一个人。
案例:今年ESPN在赛季开始前曾发表一篇文章抨击科比,文章称科比很难合作,吓跑了很多超级巨星,从而引发科比是不是一个好队友的讨论。许多球员站出来为科比说话,其中甚至包括当年跟科比势不两立的“大鲨鱼”奥尼尔。曾经跟科比做过队友,又在湖人担任过助理教练的布莱恩·肖曾经在谈论科比的时候说到:“当我还在打球时,我们总是有第二选择。球队中有两个统治性的球员。所以如果我们不找科比,而是把球传给沙克,他能说什么呢?现在,谁是与科比在同一水平上的队员?他们不得不多传球给科比,因为没有其他队员和他在同一个水平上。”这就是典型的认知失调,科比并不是不懂得要分享球,要信任队友,当队友都没办法达到和他同一水平线的时候,他就会再几次尝试之后不再给你球。奥尼尔就曾说,科比并不是不传球,但是如果连续投丢两个球,科比就会不给你传球了。所以,当湖人在2009年和2010年两连冠期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乐于分享球的科比,也是一个懂得如何赢球的科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