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玲
摘 要:作为新的媒介信息传播形式,新媒体的发展远远比人们预想中发展要快的多。随着新媒体逐渐深入大众生活,与之并行发展的如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遭遇巨大冲击,原有的关注群体也面临着失去、转移等现实问题,其中不仅是传统媒体,使记者地位和发展也相当严峻,处境令人堪忧。通过培养全媒体记者比较熟悉的网络“水性”、敏锐的新闻发现能力和跟踪热点事件的意识;提升记者处理网络新闻首发、报纸新闻深度挖掘两者关系的能力,从而“营销”新闻;鼓励记者建立个人品牌,提升和公众之间沟通。
关键词:新媒体 报业改革 记者转型 全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229-01
1 西方媒体发展现状
西方传统媒体针对新媒体也采取了相应方法,第一,培养“VJ记者”这里的“VJ”只能就是全能记者的意思,具体是指能掌握使用新媒体要求的技术和职业素养进行新闻报道的记者。为适应新媒体潮流,国外传统媒体开始注重对记者的培养。对于记者要求其能通过手机、相机等各种电器设备进行采访,无论是交代下的广播还是纸质新闻都能够进行专业撰写等多方面构成;第二,占据大幅度网络版面,对于这点可以从国外知名纸质传媒,路透社,全美报等看出,为适应新媒体发展,已开展出相应的媒体网站,通过网站和纸媒相结合的方式,将新闻进行全方面、多层次的展现。
《纽约时报》新上任的CEO,就是过去BBC的马克·汤普森,在内部的人也讲转型。所以我想说所谓的媒体转型,就是你最主要的呈现平台在哪儿,这是一个平台的转型。就内容提供而言,很多美国真正的好记者不得不去改行,但是我觉得中国现在还没到这种程度,因为中国长期来讲对好记者和好内容还是稀缺状态,关键是我们把这些好的新闻、深度的新闻、花了钱的调查新闻……都要放在一个新的、大家都愿意看到的平台上。
《纽约时报》的付费墙模式在中国比较难复制。第一,《纽约时报》付费墙做了这么多年,2012年第二季度网络版收费才超过平面版,2013年第二季度公司才刚刚扭亏为盈,这是一个多年坚守、长期努力的结果,而且从一开始对方就非常注重版权保护。第二,《纽约时报》的成功是由它在美国中产社会里独一无二的地位决定的。美国的一些学者、业者也表示,《纽约时报》的收费成功,并不说明综合性报纸也能够通过付费来建立盈利模式,它的模式没有办法被轻易拷贝。
2 中国报业集团在向新媒体学习和改革
中国传媒业将发生根本性变化,数字和网络媒体使信息生产和消费具规模化,又有差异化,催生出“媒介融合”,成为当今世界新闻传媒业的前进方向,并将对媒介本身产生革命性影响。
2014年南方报业联手IBM打造云计算中心,全力打造全媒体转型思路与战略。“现在的媒体的后台还没有IBM或者软通动力这种特别市场化的数据库来整理,这是我们的欠缺。此外,媒体的许多信息被沉淀掉了,我们现在还称不上数据库,只能叫做资料库。”南都报系总裁曹轲指出,媒体许多宝贵的信息由于没有数据挖掘被浪费掉了,“如果真的把它变成一个数据库,变成有效的能够前端跟市场、产品对接的,它就可以盘活了。”也就是说,在IBM看来,每个用户需求的信息都是不同的,是非常个性化的,这很需要利用技术手段进行挖掘。对于客户来说,他得到的东西越简单,就意味着我们在后面要做的东西越多。不过,对于传统的新闻传媒集团来说,这种由新闻到资讯的产品形态的变化对其内部流程提出了极大的变革要求。
南都希望在合作中使内部做一些流程的变化,从前端记者的采访,到加工都要真正是以资讯服务的心态来做。由此来看,时下记者转型已迫在眉睫。
3 面对新媒体冲击,记者应对方法
关注我国记者的转型发展,也不能完全否认传统媒体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相对新媒体来讲自身存在的优势。例如,尽管新媒体的发展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但是部分新闻的真实性却有待考虑,因为缺少专业记者的核实,导致部分新闻在出现后,我们发现多数是虚假消息,影响受众对其的正确判断。另外在消息来源范围扩大同时,消息的可靠性也是有待考虑的,为扩大受众关注度,部分新媒体忽略信息来源,在掌握部分基础上,进行大肆宣传,严重的还会造成社会恐慌。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传统媒体也同样面对迅猛发展的新媒体的冲击。怎样进行改革以适应现在的传媒需要?
3.1 提高与新媒体结合速度,发展“全媒体”记者
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必然要求媒体用更符合互联网的表达方式与价值规律的手法去再造、整合内容资源。为了提高新闻事件的社会作用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结合多个媒体、多个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全方面的宣传手法包括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形式,那么就需要高效能的记者,这就是“全媒体”记者。
通过培养全媒体记者,可以使其很快的融入到各个媒体渠道中,发挥强有效作用。职业记者即专业记者,其职业角色的自我定位首先应该是记录者,其次才是影响者(启蒙或者监督),客观、真实、全面、理性等专业规范依然要遵循。越是公民新闻、草根新闻发达的情况下,职业记者的水准越要体现在对真相的挖掘能力。
鼓励记者培养比较熟悉的网络“水性”、敏锐的新闻发现能力和跟踪热点事件的意识,既有利于他们使用这种新型网络工具服务于新闻生产,也有利于他们通过网络扩展人脉增加影响。
3.2 “营销”新闻
传统纸媒与网络并不是全然对立的局面。在信息化时代,当重要新闻发生,记者还在坐等明天报纸出刊,这显然在速度上已经不具备优势。如何先发制人,关键是处理好网络新闻首发、报纸新闻深度挖掘两者的关系。例如:纸媒记者或者是电台记者将其新闻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网络进行发布,然后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及时刷新,最后再依据在纸媒上要通过严谨评析的相关内容作出更为深刻、客观的评价报道。这样的发展形式一方面可以缓解相关新闻信息来源的缺失现象;另一方面还提高新闻门户网站的新闻事件,使其网站能更加丰富的体现各式各样的新闻。另外还有利于增强记者的效率,为传统媒体集体节省部分不必要的开支。
3.3 提高个人对新媒体使用
对于记者,由于其特殊身份要求不能单纯在工作中使用新媒体,也要求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新媒体的使用情况,了解新媒体实时发生状况。可以通过开办个人微博的形式,对其工作情况、工作单位,对新闻事件发生后给出媒体人专业的评论,提升和公众之间沟通,建立个人品牌,也是增强记者社会影响力的表现方面。
4 结语
总的来说,新媒体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不能改变的。对于我国传统记者来说,适应时代发展,寻求转型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与我国目前大众使用微博、微信等媒介进行信息查阅、观看的人数已是不能生疏,要求他们回归到原有媒介以不可能,所以要做到就是迎合大众“口味”,发展大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对于记者而言,在报道新闻和途径的时候是要坚持原有还是通过现代化技术进行新闻采集、开发、报道也是其应该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玉强.新媒体条件下记者素质问题初探[J].新闻传播,2011(10).
[2] 张巍巍.“新闻1+1+1”纸媒的魅力创新—— 一个全媒体记者转型的实践与思考[J].新闻实践,2010(7).
[3] 刘晓.新媒体下的舆论引导策略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2.
[4] 解悦.全媒体记者转型,要“全”更要“专”[J].媒体观察,2013(09).
[5] 曾海芳.美国报业的数字化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