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诊断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5-03-23 01:14南剑飞马信缘赵丽丽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3期
关键词:食品加工诊断分析产业集群

南剑飞 马信缘 赵丽丽

摘 要:聚焦ST区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着重阐述了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提升对策,为做强、做大ST区食品加工产业,持续提高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质量和效益,加快构建“创业ST、宜居ST、和谐ST”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诊断分析;对策建议;ST区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3011502

0 引言

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作为ST区八大产业集群之一,它是指食品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与食品产业相同、相近与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聚集在一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并吸引一些相关服务机构进驻该地,从而形成的一个类似生物有机体,有内在关联的有效经济群体,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近年来,ST区食品加工产业牢牢抓住我国食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大好机遇,不断改进创新,ST区食品“四新”企业相继涌现,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本文聚焦ST区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着重阐述了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提升对策,为做强、做大ST区食品加工产业,持续提高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质量和效益,从而加快构建“创业ST、宜居ST、和谐ST”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1 集群现状

ST区积极贯彻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通过聚集要素、整合资源等方式,积极引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全区食品加工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集群向更高层次发展。以2013-2014年为例,ST区食品加工产业发展总体形势较好,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增长较快,发展势头良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产值规模逐渐壮大

2013年,ST区食品加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7家,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2.4亿元,同比增长78%,占八个产业集群总量的7.9%,分别较去年回落12和0.3个百分点,小于八个产业集群9.7%的平均增幅。其中,山阳镇的联合利华成为第一家突破10亿元产值规模的食品加工企业,达到13.2亿元,占总量的25.2%,重点企业支撑作用显著。

1.2 产业集聚效应初显

从产业结构看,酿酒产业方面,金枫酿酒、和酒都是行业的龙头;焙烤及方便食品方面,三辉麦风、乐天、农心、旺旺等企业;畜禽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方面,已具有中粮融氏、双汇大昌、正邦、天容肉制品、丁义兴、绝味等为代表的企业;调味品方面,福达(亨氏)、联合利华都是调味品的国际知名企业。从空间布局看,ST区的食品加工产业主要集中在山阳镇、亭林镇、廊下镇、吕巷镇和ST工业区,企业数量和经济总量分别占总量的88.9%和94.7%,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1.3 重点项目推进有序

近几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食品加工产业项目经过区镇两级共同努力推进,成果显著。2012年竣工的三辉麦风(二期)、舜地食品等项目已投产,2013年引进的ST日粉、山崎食品均已落地。海亮、鑫博海、亚太蔬菜、永优生物、舜地食品、诗雨食品等具有特色、具备一定规模型的企业集聚,为ST区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奠定了良好发展基础。

1.4 品牌培育成效显著

经过多年培育发展,ST区已拥有包括中粮、双汇、石库门、丁义兴、三辉麦风、百酿工房、融氏等国内食品加工知名品牌以及农心、乐天、好时等国外知名品牌。到2013年底,ST区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食品企业1家,上海市著名商标7家,上海市名牌产品8家,中华老字号称号1家。2013年中科院邓子新院士领衔的科技团队入驻上海石库门酿酒有限公司,成立了ST区第一家食品企业院士工作站。

1.5 产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

随着民间资本和外资向ST区食品工业聚集,ST区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其技术装备水平符合食品工业的发展水平和技术改造的要求,有了显著提高。超高温杀菌、冷冻速冻、冷链物流、蒸馏等一大批高新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得到了推广运用,有力促进了ST区食品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啤酒、饲料、肉制品等加工等行业中有的技术装备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1.6 四新食品企业相继涌现

随着食品产业链逐步升级,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食品企业相继涌现。例如,中央厨房作为新型餐饮经营模式逐步走向餐饮业发展的前台。ST现代农业园区以大力提升廊下农业全产业链价值,建设廊下中央厨房基地为目标,充分发挥和完善农业园区的优势,促使农产品加工产业实现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目前,鑫博海、亚太蔬菜等规模型的企业已入驻,海亮项目也已开工建设。带动了冷链物流等一系列新技术逐步运用,为ST区打造中央厨房产业化基地奠定了良好发展基础。融氏企业、石库门等传统企业通过入驻东方购物、1号店、京东等电商,创新营销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2014年10月,上海首台无人售菜机亮相ST。负责配送的强丰企业工作人员介绍说,蔬菜在配送过程中实行全程冷链,从地里收获以后,在恒温的净菜车间分拣、包装,然后装到冷链车运输,最终把货物放进恒温的智能终端设备即售菜机里进行销售,确保蔬菜新鲜。随着无人售菜智能终端实行恒温,“最后一公里”的冷链保鲜问题也迎刃而解,荤菜柜恒定4-5摄氏度,蔬菜柜恒定12-14摄氏度,因此这里的蔬菜比菜场和超市显得更为新鲜。

2 现存问题

2.1 产业集群规模较小

ST区食品加工产业由于没有统一的专项发展规划,企业虽相对较集中的分布在几个区域,但其产业集聚度仍不明显,有些地区如廊下现代农业园区,虽已具备了产业集群的雏形,但推进速度较慢,规模也普遍偏小,产业结构仍不丰富。全区多个专业园区里,尚未形成一个以食品加工为主要发展产业的专业园区,也未能获得市级、国家级命名的食品产业发展专区。园区与企业的规模效应不明显,发展产业集群面临重重困难。

2.2 企业规模有待提高

从目前ST区食品加工产业发展水平来看,规模、高端、创新的龙头企业较少。除少数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较强的技术力量外,大多数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工艺设备陈旧、创新能力不足,生产的产品档次比较低,市场覆盖面窄。在规模企业中,产值过亿的企业有11家,占总数的40.7%,与生物医药产值过亿企业49%的比重相比仍有差距。过10亿的仅1家,占总数的3.7%。龙头企业对内带动作用有限,产业总量对外竞争优势不明显。

2.3 产业链需深度整合

ST区食品加工企业尚未形成产业链,企业间缺乏统一的信息交流平台,资源整合程度差。产业链条难以延伸,龙头企业对其他中小企业及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难以发挥出来。同时,食品加工产业布局仅是生产同类产品企业简单集聚,上下游企业关联度低,为食品加工企业配套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相对较少,集群整体机制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内部缺乏细致的专业化分工。

2.4 政策措施有待完善

目前,ST区大部分政策倾向于基础化工产业,尚未就扶持食品加工产业出台专门文件,对龙头企业、新兴食品加工产业未能明确具体的优惠和扶持政策,相应的促进食品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也未能建立。政策不全面、信息传导较慢、措施不到位,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政策落实更加困难。

2.5 品牌建设有待加强

ST区虽已培育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但多为入驻企业,真正的本土品牌数量依然薄弱。在建设推广过程中,集中在现存的老字号、老企业,忽略了以鑫博海、银龙、强丰等为代表的新兴农产品加工配送企业。同时,品牌推广平台未能有效建立,大多好产品好品牌仍停留在区内消费,对外知晓度及市场占有率普遍不高。

2.6 化工固有烙印尚存,科技创新实力偏弱

ST区化工产业集聚度较高,化工对环境的影响在投资者和消费者心理造成的影响不容回避。同时,ST区食品加工产业的产学研结合的合作平台建设不够完善,科技创新在食品加工主要技术领域尚未有明显突破。

3 提升对策

3.1 优化产业布局,推进集群发展

园区发展模式是实现产业空间聚集,向集群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坚持规模化、市场化、集约化,引导配套产业围绕食品加工产业聚集,形成整体优势。进一步突出重点,明确食品产业空间布局,着力做好廊下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中央厨房、ST工业区食品加工产业基地的建设和服务工作。推动廊下中央厨房项目按照上海市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要求进行建设与培养。

3.2 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

通过加强龙头企业认定、监测,选定区内龙头企业,并实行动态管理,引导企业做大做强。着力转换企业的管理机制,加快完成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品牌意识,扶持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引导、鼓励企业争创名牌,加速形成ST区名牌产品的群体优势。加大对现有名牌产品的扶持与宣传力度,确保发展优势,做强做大品牌。

3.3 实施技术改造,推动产业创新

构筑以企业为主体,以管理培训与技术创新研究为依托,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速食品加工产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通过自主研究研发并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不断提升传统食品加工产业,促进传统加工技术与高新技术衔接优化,加快企业的科技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

3.4 抓好重点项目,实现全面发展

结合ST区特色,抓好重点食品加工产业,逐步带动全面发展。饲料制造业:重点发展新型高效复合饲料,积极发展微生物发酵产物、蛋白质、纤维素水解产物等新型原料。酿酒制造业:重点巩固黄酒、啤酒的品牌培育与推广。肉类加工业:大力发展冷却肉、分割肉和熟肉制品的工业化生产步伐。食品制造业:重点发展有特色的名优休闲食品,扶持有一定品牌基础、有一定经济规模和市场潜力的龙头企业。

3.5 加强平台建设,推介优势企业

抓住四新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依托现有宣传渠道,结合老品牌、老字号宣传经验,以网络宣传、参加展会、开拓市场渠道为手段,建立企业宣传推介平台,以中央厨房为依托,以冷链物流、自动化配餐等新技术为亮点,集中推介以鑫博海、强丰为代表的加工配送企业,形成ST区食品加工配送领域产业集群,凸显新兴产业带动作用。此外,应该加强行业管理,健全服务机制,进一步完善食品加工产业培育、扶持、监管制度,促进食品加工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世锦.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2007-2008)[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食品加工诊断分析产业集群
案例教学法在《食品加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究
电网发展诊断分析管理
2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临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军用车辆常见故障诊断分析与应对措施
谈食品加工人员用工作服的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