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中的“松”与“紧”

2015-03-23 06:25罗朝鹏
艺术评鉴 2015年4期

罗朝鹏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歌唱过程中紧张与放松的协调配合,二者是辨证的统一体。具体说,歌唱是一种全身心的运动,它必须通过呼吸、发声、咬字等各个环节的正确运用和协调配合才能完成。然而,掌握科学的发生方法并非易事,它需要聪明的智慧、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以及艰苦严格的专业训练。只有在歌唱中正确处理“松”与“紧”的关系,才能演唱好每一首作品,也才有希望步入歌唱家行列。

关键词:声音位置  呼吸控制  咬字松紧  共鸣腔调节

歌唱是一种全身心的运动,不但在体内运动,身体的各个器官也在大脑的指挥下在协调地运动着。歌唱之中所说的放松是指在部分肌肉紧张时个别肌肉的放松。

老师看到有的学生挺胸抬肩过于高而让学生放松一下,学生就失去了气息支持把胸廓全部塌下来。这就是将放松与松垮混淆起来,这是歌唱中常见的现象。为了方便论述,下面从呼吸、发声、咬字、协调四方面来讲。

一、呼吸中的“松”与“紧”

歌唱发声的基础与动力是呼吸。情感的表达、音质的优美、发声的准确都与呼吸有关。我国唐朝时期的《乐府杂录》里面记着“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呼吸控制也是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基石。所以,呼吸中的“紧”和“松”是有非常重要作用的。歌唱中的呼吸不是生活中的自然呼吸,而是有调整的呼吸。演唱歌曲呼气时控制吸气的肌肉不能放松,不可放松与控制呼气的肌肉对抗用力,要一直用劲。这是自然呼吸和歌唱呼吸的重要区别。

在唱歌的时候,学生的呼吸方法经常不正确,唱歌的时候要的是全面的有控制的胸腹式呼吸方法。胸腹式呼吸法是很多器官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方法,包括膈肌、胸腔、腹肌和两肋。在近现代欧洲唱法和我国优秀的戏曲唱法中被广泛采用。它使胸腔、腹肌和膈肌相互配合,松紧得当,全面调动了我们呼吸器官的重要作用。其特征与感觉为:胸内扩而松,腰内扩而紧,感到气息沉入丹田,两肋扩展,后肋下沉,腰部和腹部饱满有力。脊柱上下拉直,双跨向内收带动小腹内收。要想做到松而不垮就必须找到对抗的力量。

二、发声部分的“松”与“紧”

歌唱家的音域比一般人要宽,且比一般人要响亮、好听、有穿透力,是因为他们正确处理了歌唱中“松”与“紧”的关系。伊丽莎白舒曼是美国著名的歌唱家,他曾经说过:“人的嗓子是十分脆弱的,不要对他用太大的力量”。大部分成功的音乐演唱者唱歌的时候两声带都会靠近,并且从低音开始唱到高音声带会有特殊的变化。口腔和咽喉部分有口腔后部缩小、会咽附近的咽腔缩小、咽腔底变宽、喉头下降等变化。由于我们的声带位于喉咙的里面,它的变化只能凭听觉来分辨,摸不着也看不见。声带过于放松,靠拢不完全的声音听上去漏气、虚浮。声带紧张,边缘相靠近这样声音听起来明亮、有金属感。

判断共鸣腔有没有调节好,可以从外部肌肉的松紧触摸到、观察到,还能从听觉上分辨出。共鸣腔和气息的控制调节没问题时,喉头下降,会咽周围咽腔缩小,口腔的后部缩小的同时咽腔上部也随之收缩。基本音域一般都可以超过两个八度,而且声音上下统一穿透力强,有金属质感。

要使得声音高位置的形成就要咽腔顶端缩小。与发声有关的各部分肌肉松紧恰当时,我们唱歌的时候会感到声音是从头顶发出的,而气息则是从丹田发出的。

三、咬字部分的“松”与“紧”

我们平常说话聊天的咬字方式和那些著名的声乐大师演唱时咬字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平常说话的时候不用管共鸣与腔体是否正确,只要能让对方听到不影响正常沟通就行,但唱歌的时候因为受歌曲感情处理的需要,咬字必须在正确的腔体共鸣中进行。

唱歌时咬字的方法和我们平常说话聊天时咬字的方法区别在于发元音的位置不一样。唱歌的时候元音是从咽腔发,而平时说话聊天中元音是从口腔发的。歌唱家在唱歌的时候,先在咽腔形成元音然后到达口腔,口腔只需要很放松的张开,让元音通畅的流出来就行了,不需要为了发出元音面摆出一定的形状。辅音是由我们的喉、舌、齿、唇等器官共同作用发出的,我们发辅音的时候基本都会阻断气流。为了保持歌声流畅,我们唱歌的时候所发的辅音,动作要快,不能拖拉,而且动作不能太大。

腔体共鸣良好,发声所需要支持的肌肉松紧行当,会有以下情况:

(一)嘴巴尽量打开,唱歌的时候嘴巴要比平常聊天时大,双唇下包、上翘、撅起,嘴唇要比我们平常说话时轻松。嘴角向下,无论是发辅音还是元音都不能呈扁平状。

(二)舌头放松随咬字而动,舌后两侧与软腭相近被紧紧挂住,感觉舌头非常放松的悬浮在我们的口腔之中。

(三)咽腔顶端将元音紧紧的保持住,喉部则松松扩展,像闷打哈欠的感觉一样。

做到上面三点的时候,我们唱歌的时候就会感觉到我们是用咽腔的顶部来咬字,而不是用口腔来咬字的。

四、协调

要想喉头正确下降就要有正确的呼吸支持;咽腔顶部和会咽处咽部的缩小加上正确的喉头下降才能形成正确的发音状态,就使得在咽部发出元音成为可能,再加上正确发辅音的方法,就可能成为正确的歌唱。

完美、正确的歌唱是一个全身心的运动,是我们的身体各部分整体协调共同作用的结果。沈湘教授强调:“学生必须树立整体性的歌唱发声概念”,也就是说,在我们身体放松的时候,将我们唱歌所需要的各个器官组织起来,加上我们的心理活动因素,把歌曲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美好意境显现出来。即“整身唱”“全身心地唱” ,这也是他声乐教学法中的重要原则之一。每一个肌肉运动或者器官协作的失误都会影响我们对歌曲表达的完美度。但是,在唱歌的时候我们要想真正做到各个肌肉或器官都完美协同运动是比较困难的,这就需要我们聪明的大脑加上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练习。很多著名的歌唱家也都是这样出来的。

由此可见,只有把唱歌所需要的各项技能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苦练,才能轻松地唱好歌,并随着对我们所演唱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加上不断提高的艺术修养,最后可以完美地展现一些艺术作品,继而登上声乐表演的顶峰。

参考文献:

[1]邱德乐.论课程的实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2]卢强.中小学教师需要具备的教学知识[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3]周新华.声乐基础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4]闫琼玉.喉头稳定在歌唱中的重要性[J].中国音乐,2005,(03).

[5]郭丽雅,彭素琴,李俊生.歌唱与音乐欣赏[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