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莹,习斌
·临床研究·
高压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研究
吴莹,习斌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四医院内三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高压氧及药物治疗,对照组只采用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NFDS)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清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治疗组血清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给予高压氧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有利于脑梗死患者康复,有明显临床意义。
高压氧;急性脑梗死;C-反应蛋白;D-二聚体
吴莹,习斌.高压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3(4):129-130.[www.syxnf.net]
Wu Y,Xi B.Effect of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on C-reactive protein and D-dimer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Practical Journal of Cardiac Cerebral Pneumal and Vascular Disease,2015,23(4):129-130.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老年人多发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存质量及生命安全,主要是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D-二聚体是反映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亢进的分子级标志物,可作为判断血栓形成的实验室指标,也可以作为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过程中的监测指标[1]。最新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相关性[2],而高压氧治疗可改善脑梗死患者脑损伤的功能,本研究采用高压氧治疗脑梗死,探讨其对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四医院内三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在48 h内,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经颅脑MRI或CT检查证实,既往无心肝肾并发症、无胃溃疡等疾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及药物治疗组、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48~80岁,平均64.1岁;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6~78岁,平均62.1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间均衡,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即常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口服,1次/d,长期服用,如果为栓塞性梗死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 100 U皮下注射,2次/d,使INR在2.0~2.5为标准。治疗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排除禁忌证,治疗压力为0.2 MPa,升压时间为25 min,稳压吸氧的时间为1 h,减压3 min,1次/d,持续12 d。
1.3 标本采集和检测两组患者均分别于入院后第1天、第7天及第15天空腹抽取静脉血,抽取血量为3~5 ml,当日离心并检测,使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普通干燥管中C反应蛋白的含量(参考值<4 mg/L),使用NycoCard ReaderⅡ仪采用胶体金法测定D-二聚体(参考值0~350 ng/ L),试剂盒由北京中彬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C反应蛋白的测定使用免疫比浊法,试剂盒由北京中彬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4 疗效评定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4](neurological functional deficit scores,NFDS)评估临床疗效。两组均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0 d进行NFDS评估。基本治愈:病残程度0级,NFDS减少91%~100%;显著进步(显效):病残程度1~3级,NFDS减少46%~90%;进步:NFDS减少18%~45%;无变化:NFDS减少17%左右;恶化:NFDS减少或增多18%以上。无变化及恶化均视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血清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第7天、第15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CRP and DD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CRP and DD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例数C反应蛋白(mg/L)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治疗后第15天D-二聚体(ng/L)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治疗后第15天对照组40 15.84±4.72 10.68±2.86 6.45±1.65 1 028.18±83.76 618.55±62.81 409.93±40.82治疗组40 15.36±5.50 6.38±1.95*2.09±0.89*1 023.18±82.20 567.33±20.87*208.70±36.91*t 0.418 7.856 14.708 0.269 4.894 23.126 P值值0.676 0.000 0.000 0.788 0.000 0.000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经Ridit分析显示,两组临床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503,P=0.012,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近几年,脑梗死的早期诊治已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缺乏早期判断脑梗死以及治疗效果的可靠实验室指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微栓子形成,进而导致脑部缺血症状是脑梗死急性期的病理生理机制。C反应蛋白是炎症发生过程中最具有标志性的因子之一,不仅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管壁细胞的不稳定性及其损伤,其水平高低还能直接反映脑梗死的损伤程度。Wakugawa等[5]研究提示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升高是促进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C反应蛋白的升高且合并其他影响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代谢综合征等疾病,可明显增加脑梗死发生率。彭军等[6]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如果一周内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明显,C反应蛋白水平越高提示该患者的病情越严重,其考虑与梗死灶的大小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有关。Suehiro等[7]的研究发现,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高低有可能是诊断脑梗死早期的特异性和敏感指标,且比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的形态学改变时间要早很多,可超早期诊断脑梗死,提高其治疗效果。Harvey等[8]的研究发现,如果脑梗死患者长期卧床,且有下肢静脉等静脉血栓形成或脑梗死的复发,可明显发现D-二聚体水平再次升高,这对脑梗死复发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发现治疗组中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在各时间点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说明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对脑梗死的影响大,对脑梗死有早期诊断价值。
大量研究报道,脑梗死后使用高压氧治疗能够促进神经功能损伤的恢复。Ingvar等[9]首次对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高压氧治疗,其中3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明显缓解,另1例进展性脑干卒中患者的症状亦有显著改善,认为高压氧治疗脑卒中患者可减轻病变周围低氧区的损伤,对治疗缺血性急性脑卒中患者有效。周永清等[10]观察高压氧治疗后颅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显示高压氧治疗能使缺血大鼠较快恢复神经功能,考虑高压氧治疗脑梗死患者可能通过提高血氧的弥散量,提高患者血氧含量,改善脑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的缺氧状况,减轻脑细胞损伤,使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得到恢复;同时高压氧治疗可改善外周组织细胞的缺氧状态,恢复血管的生理功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增加,提高脑组织线粒体ATP酶的活性,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机制,有效地改善脑微循环[11]。本研究显示高压氧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高压氧治疗脑梗死能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等脑血管疾病标志物的含量,进而提高临床疗效,对今后脑梗死患者有促进康复作用。
[1]Benson RT,Sacco RL.Stroke prevention:hypertension,diabetes,tobacco and lipids[J].Neurological Clinics,2000,18(2):309 -319.
[2]Zwaka TP,Hombach V,Torzewski J.C-reactive protein-mediat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uptake by macrophages:implications for atherosclerosis[J].Circulation,2001,103(9):1194-1197.
[3]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陈清棠.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l-383.
[5]Wakugawa Y,Kiyohara Y,Tanizaki Y,et al.C-reactive protein and risk of first-ever ischemic and hemorrhagic stroke in general Japanese population:the Hisayama Study[J].Stroke,2006,37 (1):27-32.
[6]彭军,章军建.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J].卒中与神经病,2006,13(1):45-47.
[7]Suehiro A,Koyama A.Clinieal usefulness of the measurement of plasma D-dimer levels[J].Rinsho Byori,1991,39(7):694.
[8]Harvey RL,Roth EJ,Yarnold PR,et al.Deep vein thrombosis in stroke.The use of plasma D-dimer level as a sereening test in the rehabilitation setting[J].Stroke,1996,27(9):1516.
[9]Ingvar HD,Lassen NA.Treatment of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with hyperbaric oxygen[J].Acta Neurol Scand,1965,41:92-95.
[10]周永清,刘立,任宇红.高压氧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大鼠脑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12(7):1873 -1875.
[11]杨琳,高春锦,葛环,等.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分析[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06,13(3):168 -170.
R 743.33
B
10.3969/j.issn.1008-5971.2015.04.043
2015-01-20;
2015-03-20)
(本文编辑:崔沙沙)
330002江西省南昌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四医院内三科(吴莹);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习斌)
习斌,330006江西省南昌市,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E-mail:sjwk1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