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艳婷 黎亚萌 王韶菲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北京 100875)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关键词。熊彼特在1912年首次提出了“创新”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的创新对于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表现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笔者调研了江苏省宜兴市的水污染治理行业与行业代表性企业——艾特克控股集团,通过分析宜兴市水污染治理行业的创新历程、创新动因与面临的创新障碍,明晰水污染行业的发展与改革方向,助力行业创新与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
江苏省宜兴市是闻名全国的“环保之乡”,产业发轫于上世纪70年代,目前全市已形成以环保工程为龙头、环保设备制造为重点、原辅材料及零部件配套为支撑的完整的产业链条。环保产品以水处理为主,包括声、气、仪、固、配件等六大类,产品年销售规模达350亿元,占据国内市场份额40%。其中水污染治理、给水、排水、循坏水等水处理设备与技术,已达国内领先水平。宜兴是中国最大的水处理产业装备生产聚集地,其产品覆盖全国市场,并远销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宜兴的环保企业以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和高塍镇为中心聚集,艾特克控股集团正位于高塍镇。2012年,宜兴的环保企业已达1400多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22家,这些环保企业以水处理为主业的居多。在中国水污染治理设备制造企业十强中,宜兴占据了6席。
创新实现了宜兴水污染治理行业与企业在产业链条上的不断延伸、在业务范围内的不断拓展,从而支撑了行业的不断发展与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20世纪70年代末,高塍镇的农民为发家致富,开始兴办乡镇企业。他们与一些公司、设计院合作,以来料加工的方式生产环保设备(如循环水冷却塔)。乡镇企业奠定了高塍镇水污染治理行业的产业基础,同时积累了第一笔资本。
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近十年时间,是宜兴环保产业飞速发展的时期。改革开放以后长三角及全国的工业化浪潮给环保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环保装备市场的放开又催促着乡镇企业大力开拓市场。高塍镇的乡镇企业开始到全国市场上跑业务,他们赚取利润后又带动了周围的亲戚朋友投身创业大潮。十年间,宜兴的水污染治理企业迅速聚集起来,由初期的两三家增长到几十家,年产值由100万跃升到300~400万元。艾特克控股集团作为民营企业,亦在此时期开始创业,初期主要向市场销售水污染治理设备和水循环设备。
20世纪90年代末,宜兴的大部分乡镇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更加独立与灵活,它们不再满足于“复制生产-销售”的发展模式。突破的方向之一便是面向市场需求自主设计产品,而这需要企业自主研发治理水污染的工艺与技术,设计与研发的基础是学习与掌握既有技术,于是少数环保企业开始向与之合作的国内外设计院、大型公司学习水污染治理工艺,钻研水污染治理技术。此时艾特克也开始向设计院、设备使用单位学习工艺与技术。四五年之后,艾特克掌握了水污染治理各个环节的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对工艺进行设计与完善。
随着国家对企业与城市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尤其2002年国家开始允许并鼓励民营资本参与BOT、PPP等,此时宜兴水污染治理行业发生了结构性分化:一小部分部分具有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环保企业开始崭露头角,它们承接企业与城市的环保工程,市场与利润不断增大,并有实力进行进一步的技术研发与创新,从而逐步具备了技术与产品的创新生产能力,成为宜兴的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而大部分缺乏技术的企业只能继续“复制生产-销售”环保设备,或沦为龙头企业的上游厂商进行订单生产,利润率不断降低。
由于在技术方面起步较早,2000年艾特克开始承接环保工程,同时进行新型环保装备的生产与组装。通过融资,艾特克又得以接手BT、BOT、PPP等大型项目。这些工程项目将艾特克的技术创新能力、装备设计与生产能力加以结合与锻造,艾特克成长为一家科技创新型企业。
如今宜兴水污染治理行业的科技创新型企业都将技术与产品研发提升到了主抓高度,研发经费占其销售收入的3%以上,部分企业高达9%。具体来讲,首要任务为技术引进与研发,企业致力于对引进的先进技术进行改良,并在此基础上研发新产品,从而实现技术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跨越;其次注重人才建设与培养,大力引进海内外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打造国际性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缩短科研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进程。在技术引进与研发、人才建设与培养、合作平台打造这三大举措的支持下,宜兴的水污染治理行业在技术与产品创新方面保持着行业优势地位。
以艾特克为例,其研发经费达到销售收入的6%~8%,引进日本科研单位的先进技术,成立企业研究院,并聘请了两名“千人计划”人才。艾特克现为“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香港理工大学、日本国立茨城大学、美国J.M.Huber Corporation等国内外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目前艾特克已完成科学技术成果鉴定5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先后承接国家级、省级以上科技攻关项目26项。其制药废水达标处理及污泥减量技术,为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基于CSE-2剂的印染废水达标处理及污泥减量技术,实现了脱色污泥减量80%以上、综合运行成本降低60%以上的突破,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钢铁及钛白粉行业酸性废水处理及污泥回收技术,节能降耗约50%以上,占据领域制高点;高分子絮凝剂快速溶解装备则填补了国内空白。
企业的创新能力与经济实力关系密切。宜兴地处长三角这一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水污染治理企业在80年代的短缺经济中获取了第一桶金;其后,无论在产品制造还是生产链延伸上,宜兴的水污染治理行业一直走在我国的行业前端。近年来,宜兴的大型环保企业开始投融资,这又给行业注入了强大的资金流。领先的经济实力从始至今都在哺育着宜兴水污染治理行业的创新。
产业集聚是宜兴水污染治理行业的一大区位特征,产业集聚与行业创新存在着多方关联。其一,产业集聚为企业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提供了便利。其二,产业集聚形成后,宜兴对水污染治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从而为创新储备了丰富人才。其三,产业集聚使得宜兴成百上千家水污染治理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而由于地理邻近,企业之间创新技术与创新产品的透明度亦较高,这激励着企业持续进行技术创新以获取竞争优势。其四,产业集聚是行业创新网络发展的必要基础。在宜兴环科园与高塍镇,企业、客户、科研院所、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主体之间存在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通过这种网络关系,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在宜兴水污染治理行业内部频繁流动以实现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这对行业创新来说裨益很大。
随着环保法规对企业水污染排放物限值的提高,水污染治理企业必须紧跟法规要求进行技术与产品研发。比如,国家对现有企业水污染物中悬浮物排放浓度限值的要求为50mg/L,而对新建企业水污染物中悬浮物排放浓度限值的要求则提升到30mg/L,悬浮物减排20mg/L成为水污染治理企业不得不攻克的又一技术难关。而能否取得技术突破,则影响着企业未来在市场的生存与发展前景。因而在环保法规的驱动下,行业创新局面生气勃勃。
目前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而为了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减至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此举极大地激励了企业对创新的重视与投入。根据规定,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经费需达到企业年总收入的3%以上,因而为认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必须保证研发投入。除企业层面外,投入研发经费的高新技术产品也可以免税,因此产品创新成为高新企业另一项创新目标。
在以上对行业创新的动因分析中,经济实力、人才储备、创新文化等内部因素良好;而产业集聚、市场竞争、政策引导等外部因素又为宜兴水污染治理行业的创新带来了阳光雨露。尽管如此,调研发现水污染治理行业创新的掣肘因素仍然存在,主要集中在制度环境方面。
在水污染治理的BOT项目运营中,工艺与技术已不存在问题,治污成本高企却是最大问题,大幅度降低治污成本仍需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这在短期内实现的难度很大。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政府对水污染治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支持力度不足,使得水污染治理企业参与BOT项目的利润低、回报周期长,继而导致其研发资金的减少。公共性质的BOT项目对水污染治理行业的吸引力正在降低。
政府当前的治污体制不健全、监管方法不科学,给工业企业偷漏排污染物留下了大量漏洞。例如,通过上报产能来评测企业是否超排易造成企业产能虚报;单纯进行排污静态监测给企业偷漏排创造了空间;政府缺少专业技术人才又为监管的科学化、常态化带来了技术困难。因而工业企业上马治污设备后并不运行,许多工厂设有排污暗道……工业企业严重的偷漏排问题严重不仅缩小了水污染治理企业的市场规模,同时严重削弱环保企业的创新动力。艾特克曾成功研发了油田污水中的PAM去除及回注技术,却发现很多大企业甚至国有企业装配的治污设备只用来应付检查,因而这项新技术的用武之地很小,技术人员的创新热情受到了极大打击。
每个企业都自备治污设施并处理自排污染物是很难做到的;即使实现了科学监管,治污成本也是高昂的,因而“谁污染,谁治理”的思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环境污染的第三方治理模式日益得到关注,工业组织形式创新与管理创新正是开展第三方治理的题中之义。因此水污染治理行业除在技术与产品创新方面着力外,创新发展的方向仍需突破,而这需要制度环境的转变与配合。
近日国务院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壮大水污染治理产业有重大战略意义,同时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水污染治理行业未来的市场空间十分巨大。我国水污染治理行业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创新技术、创新产品与创新管理服务将是行业崛起的支撑力量。而另一方面,在环保政策持续收紧、行业利润率不断降低的背景下,创新则成为水污染治理行业突出重围的法宝。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创新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平台等都已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仍在于行业的制度环境。而“水十条”对治污机制提出了重要的建设性举措:推动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水污染防治新机制;进一步完善水污染防治税收、价格等经济政策,第三方治理、生态补偿等市场机制在水污染防治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机制,有效落实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治污责任,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这些治污新机制具体落实后,水污染治理行业将突破瓶颈,步入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1]高中海.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5.
[2]徐妍.产业集聚视角下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及其空间分异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3.
[3]张宇,蒋殿春.FDI、政府监管与中国水污染——基于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分解指标的实证检验[J].经济学(季刊),2014(2):491-514.
[4]李将辉,高志民.环保“第三方治理”提速[J].化工管理,2014(25):22-23.
[5]任文硕.我国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相关政策反思[J].中国行政管理,2007(5):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