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咸阳 712100)
加强高校学生工作,是中国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高校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的重要路径。应该说,高校学生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已经在中国高校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但是,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以及急剧变迁的生活方式都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主要是管理,其采取教育和处罚等手段进行行为规范和日常管理,在社会急剧变迁和信息爆炸的新时期,这样的学生工作不可能从根本上缓解和解决众多高校学生问题。这些新情况对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挑战,同时,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也给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专业社会工作者、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以改进和提高现高校学生工作水平,更好的服务于高校学生,满足其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需求。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中的一种,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它是教育学和社会工作学的交叉学科,是将社会工作的原则与方法用于学校,目的在于协助学校,使之成为“教”与“学”的良好环境,并使学生得以获得其适应今日与未来的生活能力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
传统意义下的高校学生工作通常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管”的色彩较重。传统学生工作重在凸显学生日常行为的教化,旨在维护一种正常教学秩序和服从社会需要。
1.1.1 角色重合性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成长的知心朋友,其角色定位已向管理、教育与服务等综合角色转变,这与学校社会工作者所扮演的助人者、支持者、治疗者、沟通者、指导者、咨询者、管理者和教育者具有重合性。
1.1.2 对象相似性
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教育体系中全体学生,特别是处境困难的学生。而高校学生工作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大专院校和高职院校中所有的研究生、本科生和大专生。两者的服务对象相似度高,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包涵高校学生工作的服务对象。
1.1.3 价值关联性
学校社会工作坚信学生都值得尊重,人格地位上是一样的。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也逐渐从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务性工作向综合服务转变,传统的管理主义价值理念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学生工作的实际需求。因此,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与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的价值理念与高校学生工作理念的发展具有内在的关联性。
1.1.4 功能一致性
学校社会工作是在学校领域中实施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目的与高等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相统一,主要包括为大学生提供有益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使学生适宜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协助学生人格发展,获得适应变化的能力,既要重视学生在情绪、动机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思考、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发展。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除了思政教育和事务性管理之外,还包括学习辅导、心情辅导、职业辅导、帮困辅导等服务,这些领域与学校社会工作的上述功能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1.2.1 专业化与非专业化
学校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方法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个案工作以人为入手,通过对个人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的有效调适,促进个体成长。小组工作是运用群体经验和群体动力,协助参与的个人获得行为改变、社会功能恢复,促进整个学生群体的成长。社区工作以促成学校协助社区建设与完善为先导,后续利用社区资源为学校服务,最终使社区推动学校政策制定和大学生成长。
高校学生工作者来源广泛且专业各异,非专业化、非职业化特征凸显,日常工作转变成就事论事和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校学生工作者成为“接受-分解-布置”工作的机器,教导、心理问题疏导、职业规划辅导、人际关系训练等专业技术严重缺失。
1.2.2 能动式与灌输式
学校社会工作基于对人的尊重,相信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个性,都具有自我改变、自我成长的能力。以此引申出学校社会工作的三个基本理念:1.助人自助。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挖掘自身潜能;2.强调人格平等。学校社会工作认为大学生每一个人体都是平等的;3.主体自决。学校社会工作者为帮助大学生提供建议而非忠告,对于是否接受帮助,接受何种帮助,由帮助对象自己决定。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体现出较强的能动性。而现行的高校学生工作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管理主义理念,其工作模式多数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集体管理为主要方式,工作方法侧重于“灌输式”教育和“规范式”约束,客观上忽视了大学生的平等性、主体性和能动性,对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缺乏应有的尊重。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独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2.3 人本主义与事本主义
社会工作崇尚的是服务社会、尊重生命、尊重个体独特性的学校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分支,把学生看作平等的、应受到尊重的个体,强调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其核心理念在于“以人为本、助人自助”。 而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仍停留在以事论事的“事本主义”层面,未考虑到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属性。这种做法导致对学生问题的管理和处理只能浮于表面,无法将其作为日常工作去研究、管理和预防,导致学生的问题得不到专业的解决,也缺少专业化的技术支持。
1.2.4 全面性与片面性
学校社会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并以学生家长、教师、教辅人员为延伸,主要通过三种服务方式:1.个别学生和家庭的个案工作模式,如偏差行为、生活、学业和职业辅导等;2.学生、教师和家长的群体工作模式,主要针对共性需要和发展需求,尤其适合大学生群体;3.学校、家庭、社区参与的社区工作模式。体现出较好的全面性,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
传统高校学生工作主要是通过说服教育、关心感化、劝说引导、榜样示范等方法来开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化,过分强调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按统一标准与方式行动,导致过于注重平均发展而忽视个性发展,以平均发展代替全面发展,缺乏对当事人的延伸服务和全面服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雷同的问题和矛盾层出不穷。
我国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集体管理为主要方式,工作方法偏重于灌输式教育和约束的模式,结果往往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忽视对学生个体的辅导和服务,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首先,以管理主义为主的高校学生工作缺失人本、服务的核心理念和思维。其次,目前的高校学生工作以“政府主义”特征的工作模式开展工作,主要从条例和制度规范上约束学生,缺乏对当事人的延伸服务和全面服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雷同的问题和矛盾层出不穷。第三,高校学生工作者来源广泛,专业各异,“非职业化”、“非专业化”的特征凸显,高校学生工作者成为“接受—分解一布置”工作的机器。这正是学校社会工作嵌入高校学生工作的契机。学校社会工作理念、方法、模式等嵌入高校学生工作可以弥补传统高校学生工作的功能缺位。所谓“嵌入”,是指学校社会工作者(高校学生工作者)在主观意识和行动上要自觉纳入受助对象(高校学生组织、学生个体、学生社区等)的关系网络之中去,争取最大程度获得受助对象(高校学生组织、学生个体、学生社区等)的理解和支持。
“建构”概念的实质是强调社会工作对于社会关系、社会服务制度及受助对象能力的建构目标和建构功能。
就高校学生工作而言,它实际上赋予了高校学生工作一种制度与机制创新的涵义。可以说,嵌入是建构的前提,建构是嵌入的目标,服务项目则是建构的平台与载体。转型时期的高校学生工作,本质上是建构性的,是对目前学生工作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本质上是要帮助高校学生工作建构一种既旧又新的高校学生工作机制及其基础上的高校学生工作支持体系、高校学生工作服务体系和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体系。
具体而言,“建构”具有两重性,分别为“人的建构”和“工作模式建构”两部分,就具体方法来说,笔者认为有一下三个方面:1.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2.培育高校辅导员社会工作价值理念;3.提高和完善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与知识结构。
笔者认为,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拓展高校学生工作的职能,重塑辅导员的角色。但是,改变高校辅导员“非职业化”、“非专业化”的现实不是一蹴而就的,高校学生工作新工作模式的建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全面实施的。
高校学生工作社工功能建构要从“矩阵式配备”开始。高校辅导员矩阵式配备是指把负责学生群体对象管理的高校辅导员和负责学生工作职能管理的高校辅导员纵横交错地配置,形成网络化管理的配备模式。
具体而言,就是在对高校辅导员岗位进行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根据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特点、个性特质和学生工作特点及岗位职责,有倾向性地分工。例如:党团建设、心理辅导、职业发展、学生事务等,形成矩阵式结构。这样,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或经过专业培训的具有一定社工技能辅导员可以向“阵”里的学生提供专业的服务,同样“阵”里的所有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专业服务。
[1]郑杭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8.
[3]陈瑾良.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
[5]徐震,林万亿.当代社会工作[M].台湾: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0.
[6]范明林,张洁.学校社会工作概述[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12.
[7]林胜义.社会工作概论锄].台湾: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3:137—138.
[8]林胜义.学校社会工作[M].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8.
[9] 乐蕴韬.成长的支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10] 许莉娅.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