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微,喻萌萌,杨峰山
(1.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站,哈尔滨 150090;2.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6)
玉米—大豆110厘米全程机械化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是通过技术集成与创新,改变传统耕种制度、改变传统种植方式,配套耐密抗倒品种、宽窄行匀播、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化学除草、组合调控、全程机械化的技术措施。应用该技术,玉米平均可增产13.5%,大豆平均可增产19.5%,具体技术如下。
针对现阶段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农作物长期单一种植的实际,调整作物布局,以3年为一个周期,建立起以玉米、大豆为主导的米-豆-米、米-米-豆的两区轮作方式。
在合理轮作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作物对土壤耕层的要求,建立起以大机械深松为主体,松翻、松耙、松旋、少耕相结合的土壤耕作技术模式。
上年秋季(玉米茬)灭茬→机械联合深松整地→耙地碎土二遍→起大垄整形→镇压保墒→第一年春季播种玉米→苗期垄沟深松→秋季玉米收获后灭茬→耙地或旋耕→起大垄整形→镇压保墒→第二年春季播种大豆→苗期垄沟深松→秋季大豆收获秸秆还田原垄越冬→第三年春季大豆田原垄卡种玉米→苗期垄沟深松→秋季玉米收获后灭茬→机械联合深松整地→进入新一轮周期循环。
翻深18~20厘米,深松35厘米以上,旋耕深16~18厘米,耙深12~15厘米,达到耕层土壤细碎、疏松、地面平整。10米宽幅内高低不超过3厘米,每平方米耕层内直径5厘米的土块不超过5个,起垄的规格为110厘米大垄,垄距110厘米,垄台宽70厘米,垄台高20厘米。
选用适于密植栽培的品种。玉米选择鑫鑫2号、先正达408、德美亚3号、绥玉7号、绿单2号、德美亚1号、德美亚2号、利合16等;大豆选择垦丰16、绥农22、黑农35、黑农50、北豆48号、黑河38、黑河48等矮秆、半矮秆品种。
种子播前进行精选,净度达到98%,纯度达到98%,发芽率不低于95%,质量达到种子分级标准二级以上。
玉米播前选用2%戊唑醇或20%呋福种衣剂拌种;大豆播前选用35%多克福种衣剂包衣。有条件的地块也可以在种子包衣72小时后采用有根瘤菌保护剂的奥龙奇康大豆根瘤菌剂拌种。
最好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如没有测土,可参照以下推荐施肥方案,结合本地经验进行施肥。
在一个轮作周期内,结合秋季机械联合整地,每3年(玉米茬)公顷施入30立方米优质有机肥培肥地力。
4.2.1 玉米施肥 按照增氮、稳磷、补钾的原则,氮、磷、钾有效养分含量最佳搭配比例为1:0.4~0.5:0.3~0.6,根据地力,每公顷施用纯N 150~180公斤;P2O567.5~105公斤;K2O 30~60公斤。根据轮作周期中耕作制度的改变,按照三年两茬玉米,重茬玉米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增肥15%,正茬玉米施肥量不变的方法进行合理施肥。
4.2.2 大豆施肥 按照控氮、增磷、补钾的原则,氮、磷、钾有效养分含量最佳搭配比例为1:1.5~1.7:0.8~1,根据地力,每公顷施用纯N 20~40公斤;P2O530~90公斤;K2O 30~60公斤,施用根瘤菌,可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或不用氮肥。
4.2.3 分层测深施肥 采用大型机械分层测深施肥。施肥量三分之一施在种下4~6厘米处,满足玉米、大豆苗期生长发育的需要,三分之二施在种下8~12厘米处,满足玉米、大豆生育后期对养分的需求。
玉米在拔节期结合铲趟亩追尿素10~15公斤,有条件的地块也可在抽雄前3~5天叶面喷施锌等微量元素肥料;大豆在盛花期亩喷施磷酸二氢钾0.2公斤+米醋0.16公斤,也可根据需要加入0.01%~0.02%钼酸铵、0.1%~0.2%硼砂等微量元素肥料,满足高密植条件下玉米、大豆对养分的需求,促进其生长发育成熟。
玉米在地温稳定通过5~6℃时抢墒播种;大豆在地温稳定通过7~8℃播种。
玉米采用美国产大平原精密播种机、马斯齐奥MT系列精良播种机、法国库马精良播种机;大豆采用2BJQ-11型气吸式精密播种、2BDY-11高速气吹式精密播种机、沃尔2BQD-(6)12型、兴凯湖2BTD-7.5型号等播种机,等距精量播种,随播随起垄,一次完成开沟、精量播种、分层深施肥、覆土、镇压等作业,
玉米110厘米大垄,垄上种植2行,窄行距40厘米,宽行距70厘米,公顷保苗6.5~9万株。大豆110厘米大垄,垄上四行,小行距10~12厘米,大行距20厘米或平均行距18~20厘米,公顷保苗33~38万株。
6.1.1 化学除草 土壤墒情较好的地区可选用50%乙草胺(90%禾耐斯)每公顷1 500(830)~1 800(1 050)毫升+72%噻吩磺隆40克播后苗前土壤处理;也可在4~5叶期,20%的烟嘧莠去津进行苗后除草。
6.1.2 中耕 玉米出苗后及时深松或铲前趟一犁,头遍铲趟后,每隔10~12天铲趟一次,做到三铲三趟。
6.1.3 病虫害防治 玉米螟可用高压汞灯、赤眼蜂、Bt乳剂防治;大斑病可用50%多菌灵结合叶面肥在大喇叭口期喷施。
6.1.4 化控技术 在种植密度3 600株/亩以上时,在玉米可见叶7~8片叶和11~12片叶时喷施吨田宝,降低玉米株高,防止倒伏。
6.2.1 化学除草 每公顷可用90%乙草胺2 000~2 400毫升或96%异丙甲草胺1 500~1 950毫升+75%噻吩磺隆30~50克土壤封闭除草。也可在大豆1~2片复叶期,每公顷用5%精喹禾灵750~900毫升+48%灭草松1 500毫升苗后茎叶除草。
6.2.2 中耕 幼苗拱土后及时垄沟深松;铲趟进行三次,人工拿一次大草。
6.2.3 病虫害防治 采用敌敌畏熏蒸防治大豆食心虫;3%啶虫脒乳油防治蚜虫,兼防红蜘蛛;40%多菌灵胶悬剂防治灰斑病;50%速克灵或40%菌核净防治菌核病。
6.2.4 化控技术 在大豆初花期至盛花期如生长过旺,可用多效唑、三碘苯甲酸等化控剂进行调控,控制大豆徒长,防止后期倒伏。
玉米完熟后期收获,大豆完熟期豆叶落净、籽粒归圆及时收获。
玉米收获采用迪尔玉米联合收获机,大豆采用JL-1075、E-514、凯斯-2366等大型联合收割机作业。
玉米籽粒含水量达到20%以下时脱粒,高于20%以上冻后脱粒,从收获到脱粒综合损失率不超过2%,破损率不超过2%。大豆割茬高度以不留底荚为准,不丢枝、不炸荚,损失率小于2%,做到单收割、单拉运、单脱粒、单贮藏。
[1]孙殿君,蒋洪蔚,胡国华.大豆垄上三行“大垄密”栽培技术[J].大豆科技,2014(1):20-24.
[2]于颦,姜海澄.大豆90cm垄上4行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J].大豆科技,2014(1):29-30.
[3]崔丽伟,刘飞.垄上四行大垄窄行密植增产效果与栽培技术[J].大豆科技,2013(3):76-77.
[4]牟红军,王立娜,林建民.大豆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滴灌栽培技术研究初报[J].大豆科技,2010(3):51-53.
[5]张颖.大豆大垄高台密植栽培技术[J].大豆科技,2008(5):24-25.
[6]王继亮,蒋红鑫,杨丹霞,等.大豆新品种垦丰23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J].大豆科技,2010(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