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
改改规矩行不?
◎梁平
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本刊的深度报道栏目“聚焦”从这一期开始,栏目更名为“生活方式绿色化”,准备围绕“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主题,做系列的深度报道、挖掘、梳理和解析,力图为读者追求绿色生活方式标明具体可操作的落点。本期有关“电动汽车充电桩”的系列报道,就希望为想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提供全面参考。
其实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概而言之不外乎践行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两大方面。如果说生产方式绿色化更多是企业领导者的责任,那么“生活方式绿色化”则和我们每一个人相关,而且关系相当紧密。
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必须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环保部部长陈吉宁6月在署名文章中也具体指出:“生活方式绿色化,要落实到每个人的行动中去,从拒绝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物品使用,采购低碳环保产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多种一棵树、少抽一支烟,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张纸等小事做起。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推广环境友好使者、少开一天车、空调26度、光盘行动等品牌环保公益行动。”陈吉宁部长列举的看似都是身边小事,但是真正做到也很不容易,特别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习惯和规矩,改起来那是相当难呢。
就举前不久笔者亲历的事情来说吧。那是10月中旬的一天,北京难得的蓝天白云,去参加一个高大上的事关环保事业的国际会议。会议在一个五星级酒店召开。笔者发现,在气温如此宜人的金秋时节,当天会议大厅的冷气开得很足(感觉低于26摄氏度),冻得穿西服套裙的女工作人员瑟缩着;每人案头都置有一瓶某品牌的瓶装水,一到会议中场休息时,服务生就会上来给每个桌位前换上新的瓶装水并收走旧的,而被收走的瓶装水绝大部分没喝完,许多还剩有大半瓶水,这些被收走的水相信不会再被人喝了,即使被用来做别的也是极大的浪费——不管是浇花还是涮抹布。于是我这个“好事者”问服务生:“为什么不能等水喝光再换新的呢?这样多浪费水啊?”一男服务生回答“这是酒店的规矩”,跟着他又小声叨咕了一句:“浪费的事儿多了……”
在我们这个乍富的时代,相信人们已对类似的事情习以为常、见惯不怪,甚至有人被宠得不这样反而要心生抱怨了。古人有诗言“乍富不知新受用,乍贫难改旧家风”。可见习惯和规矩都有极大的惯性。不过,我们能否从现在开始改改规矩呢?比如,到喜欢频繁更换餐碟的餐厅用餐,可对服务生说不用换,因为那样要多费水和洗涤剂;比如随身带水杯和便携筷子,出差自带洗漱用具,拒绝一次性消费(也更卫生);比如买衣服注重质量,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不买只穿很少次数就变成垃圾的廉价品……
最近传来的一个有利于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消息是,北京市旅游委、商务委称,由于住宿、餐饮等一次性用品消费存在严重卫生隐患,污染环境又破坏生态,将通过多种措施,分期分批、逐步取消一次性用品。这是从行政管理的层面要改规矩了。那么,我们普通消费者自己先改改习惯和规矩,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