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元
(湖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浙江 湖州313000)
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一号文件,延续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一充满激情和期待的号召,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进一步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1]文件讲清了农业发展与农民富裕、环境美好间的相互关系,表明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如何建设农业生态文明,实现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未来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畜牧业作为农业经济的重要生产部门,作为与自然生态息息相关的产业,更应当发展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现代化畜牧业,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畜牧业国际竞争力,以更有利于保护环境和保障城乡居民健康。
畜牧业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是保障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产业,是体现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是事关国家食品安全,事关人民身体健康、社会稳定和国际影响的重要产业,是链接和推进种、养、加工三业协调发展的中轴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有利于推动畜牧业的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保障畜产品市场供应,稳定副食品价格,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态畜牧业是指以生态平衡为基础,以畜禽及其产品安全为目标,以排泄物生态净化利用为宗旨的畜牧业生产。主要是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引进现代饲养技术,通过科学防疫,充分消纳利用畜禽排泄物,生产洁净的畜禽产品,是生态农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发展循环农业,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新农村快速发展壮大离不开畜牧业生产,生态畜牧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后劲,实现人畜和谐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畜牧业的有效发展可以大大促进粮食等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增效,保护和提高农业效益;也可为种植业提供大量的质优价廉的有机肥料,降低种植业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生态畜牧业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是目前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可以有效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发展生态畜牧业是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将越来越受世人瞩目。
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需要,是湖州大发展,实现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坚持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能从根本上保持水土,改善生存环境,实现农业生产要素合理优化配置,而且能促进农牧民增收,提高其生活水平,促进农民致富,农村稳定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湖州的畜牧业已到了结构性战略调整的关键时刻,必须积极推进生态畜牧业,促进我市农村畜牧业发展,从而根治畜牧业污染、建立良好的畜牧生态环境体系,实现畜牧生产中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坚持发展生态畜牧业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要求,也成为实现畜牧业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内在的必然的需要。
湖州地处华东,浙江省北部,辖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和吴兴、南浔两区。亚热带季风气候的自然条件对畜牧业的影响甚大。现在湖州全市基本形成了德清和南浔的生猪生产基地、安吉的优质土鸡生产基地、吴兴区的肉鸡生产基地、长兴和南浔区的湖羊、种鸭生产基地的格局。农村散养户逐年减少,规模化养殖已占据主导地位,有效地推进畜牧生产的产业化和养殖方式的转变,实现畜产品产量的较快增长,可以为城乡居民改善膳食结构提供了条件。畜产品已成为城乡居民食物的重要来源,畜牧业已发展成为保障城乡居民食物供应的支柱产业。
作为农业中轴产业的畜牧业,其上连种植业、下连加工业,产业链长,环节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中共浙江省委制定的《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这一重大决策不仅为湖州市畜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畜牧业在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更加备受关注,同时也为湖州市畜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切实解决畜牧业发展与保持生态环境的矛盾,湖州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上级提出的“生态省”建设目标,大力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区)建设,逐步走出一条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畜牧业发展之路,以农、牧结合生态化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确保湖州地区猪肉等主要畜产品的供给和畜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做出贡献。通过梳理2010-2014年湖州市畜牧业发展变化(具体见表1),可以看出湖州市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虽取得了明显实效,但依然任重而道远。
表1 2010-2014年湖州畜牧产业发展变化情况 单位:万只
从表1可以看出,湖州地区畜牧业发展,猪、牛的存栏稍有减少,羊的存栏稍有增加。鸡鸭的存出栏都略有减少,整体呈现基本变化不大的状况。在生态畜牧业成为全地区新诉求的情况下,农牧对接的生态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体现,也是最终目标。以往传统的生产与经营模式已经落伍,畜牧业要发展,必须走农牧结合的现代循环发展的道路。通过种殖与养殖结合、农林牧渔科学配套,达到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的目的。
湖州市有关部门积极营造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氛围,在全地区大力推行简便适用、造价低廉、运行费低的“农牧结合”生态养殖模式,及时总结典型“农牧结合”示范场十多处并装订成册加以宣传。推行“农牧结合“生态养殖,既能改善养殖场生产环境,与周边关系也能得到有效改善,又为种植业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同时还有力地推动了“三品”(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基地建设,配套农田园林总面积29 400余亩,配套鱼塘总面积8 600余亩,带动种植业等相关产业增收1 500多万元。畜牧业项目顺利实施,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初步取得实效。积极推行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工程,为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了与美丽乡村建设相适应的生态畜牧业新格局。
湖州地区的生态畜牧业规模化可持续养殖已显露锋芒。以本地区一级保护地方畜禽品种,传统特色产业的湖羊养殖为例,湖羊由北方进入浙江省杭嘉湖平原一带时以放牧为主,也就形成了循环经济状态。湖州的蚕桑业发展为湖羊提供了营养丰富的桑叶,湖羊养殖的粪便提供了肥力,给农业发展带来益处。长兴县水口乡昌达湖羊养殖场在生态养殖上面摸索出了经验,推出芦笋秸秆“肥”羊、羊粪发酵“肥”田模式,在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创新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昌达湖羊养殖场和相邻的芦笋种植场达成了合作协议,种植场向养殖场供应芦笋秸秆,养殖场则向种植场提供羊粪,双方互利,不仅提高了芦笋的产量和品质还改善土壤保护了环境。目前,湖州市湖羊产业区域化生产逐步形成,规模化养羊得到发展,标准化饲养已经基本形成。高新区的湖州太湖湖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将稻草秸秆粉碎后作为湖羊的饲料,避免了烧荒浪费,既减少了空气污染,也丰富了湖羊的饲料来源。为加快推进湖羊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向规模养殖和特色产业转变,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调整湖羊生产结构,变过去的产羔、积肥为主向肉、皮、毛、肥综合利用的方向发展。养殖户逐步提高养殖技术,实现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湖羊养殖业正迈上新的台阶。①据赵磊琰 张淑娟:《湖羊养殖逐步向规模化生态化方向发展》,中国畜牧兽医报2012年4月6日。孟琳《养羊大户把秸秆“消化”了》,湖州晚报2015年1月5日,等综合。
随着湖州地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畜牧业的发展正面临用地困难、环境污染压力大和疫病形势严峻等诸多问题。推进以农牧结合为主导的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畜牧业用地、环保和疫病等方面的困难,保障了畜牧业的持续发展。比如生猪养殖业在湖州畜牧业的占比比较大,部分农户因生猪养殖增收带动过载养殖现象的出现,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影响。依据浙江省委减量提质的要求,开展生猪的“双控”行动,对那些过载区淘汰“低、小、散、乱”养殖场,真正推行生态化、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在有效稳定畜牧生产规模,保持猪肉基本自给,维护“菜篮子”稳定的前提下,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猪粪连片、臭气冲天的严重污染现象。具体来讲,湖州地区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畜牧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湖州人多地少的矛盾不断突显,而随着人均畜产品占有量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养殖过量,出现肉类产品结构中的猪肉比重大,牛羊肉比重低,以及高档牛羊肉生产薄弱等问题。由养殖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产品质量下降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制约畜牧业自身可持续发展。饲养逐渐由放牧转向以舍饲为主,发展的技术水平不高,畜产品加工发展滞后,龙头企业少,都制约了本地畜产品,尤其是湖羊产业的发展。畜牧业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低,且畜牧业结构单一,造成生态畜牧业发展基础设施薄弱,动物防疫体系装备不齐,设施不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设备短缺等等。传统畜牧业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力的成分多,受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较大。大部分中、小养殖户由于生产方式仍以自然散养为主,集约化、产业化程度很低,导致生态畜牧业发展与养殖规模较小,靠天养殖仍较普遍。在生产中忽略牲畜的承载能力和自然地理适应性,肆无忌惮地扩大生产规模、遍地饲养市场看好的畜类单一畜种,以及养殖成本不断攀高、资源枯竭、人口过度膨胀,局部区域畜禽养殖密度过大,与土地承载力产生矛盾。区域内土地、水源富营养化严重,如德清县乾元镇、南浔区练市镇生猪、蛋(种)鸭饲养量大密集。据调查,个别自然村可谓家家户户养猪养鸭,前住人后养畜,影响环境治理和农牧结合运作方式的开展,实施种养结合也无消纳用地。畜禽养殖量远远超过土地承载能力,以致引发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
另外,湖州地区普遍存在养殖业与种植业脱节现象。一方面养殖排放的粪便污水污染了周围水环境,出现了氮磷富营养化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土壤缺乏有机肥,导致耕地贫瘠退化。由于种地的农民不搞养殖,缺少有机肥料来源,种田只能依赖大量使用化肥,就是有肥源,还要看种植户愿不愿意用养殖场的有机肥,因为施用化肥简单省事;而搞养殖的农民没有太多农田消纳排泄物,只能随便排放。科技研发与推广投入不足,制约了生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这些与畜牧养殖业自身发展伴生的产物成了其持续发展的绊脚石。生态文明理念要求在今后的发展中,切实转变发展方式,防止污染,走科学发展的畜牧业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还有畜牧业对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畜禽粪污不加处理和任意堆弃、排放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畜产公害的发生。我们要十分清楚畜牧业对环境污染(包括粪便、污水、恶臭、粉尘、病原微生物、噪声)的严重性。要看到畜牧生产所产生的恶臭、粉尘和微生物排入大气量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时,将对人和动物造成危害,恶化牧场周围大气和环境的卫生状况,使人和动物的眼和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提高;畜禽粪污含有大量的碳氢化合物、含氮和含磷化合物等有机污染物和营养元素,排放或被降水淋洗冲刷进入自然水体,污染并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会导致大量水生生物死亡,水色变黑,散发恶臭;粪污不经无害化处理直接进入土壤,若排量超过了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便会出现降解不完全,产生恶臭等有害物质;畜牧生产对大气、水源、土壤的生物污染,是“人畜共患”病的传染源,大量畜禽粪便的产生和积聚也是滋生蚊蝇,细菌繁殖和传播疾病的传染源。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及领导非常重视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和综合利用工作,农业部门甚至将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工作作为常年重点工作在抓。但少数基层乡、村政府对排泄物治理工作还不够重视,存在厌战情绪。部分养殖场业主对畜禽养殖带来的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及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有待提高。重养殖轻治理、重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依然存在,过分强调“末端治理”而不注重过程控制。行政部门也因监管部门不明确,政策落实难,人员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没有真正健全长效监管机制,缺少有效监督。
生态畜牧业是壮大农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有利于加快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湖州地区畜牧业的区域布局、产业结构、经营方式、政策保障体系等,与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要求之间还有一定差距。现代畜牧业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来管理畜牧业。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意义重大。
一是,坚持统筹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优化生态畜牧业结构,加快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是解决新时期畜牧业发展众多矛盾的现实选择。不断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从根本上消除影响畜产品质量的因素,提高我地区畜产品竞争力。强化各级政府的畜牧业应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强化支撑服务体系建设,转变监管服务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在保持畜牧业产量增长的同时,不断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真正实现协调发展,具有生态文明特质的生态畜牧业充分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才能产生实效。
二是,要熟悉世界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了解与我们相近似的日本、韩国的以集约化发展为特征的生态畜牧业模式。日本、韩国土地资源稀缺,人口较多,经济和科技水平较高,畜牧业发展受自然资源约束比较明显,资源相对贫乏。这些与浙江的发展状况很接近。当地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把畜牧业作为保障食物供给、提高国民体质的一个基础性战略产业来抓,注重畜产品的适度自给。提高并强化认识,加强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快生态畜牧业生产技术体系的完善和普及推广;加大培育国内和国际生态畜产品市场等做法,对我们的进一步发展有启发。[4]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实行种养结合的养殖模式。既解决人畜争粮的矛盾,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又拉动农村相关产业发展,增强农村发展后劲。加快农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以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发展生态畜牧业,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满足市场需求,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大力转变。优化区域布局与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生态畜牧业体系,促进农业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畜牧业要得到持续的发展,作为绿色产业的生态畜牧业要深入推进生态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立足全局看待生态畜牧业,用种养结合的生态模式推进畜牧业发展,从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出发,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新技术,实施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计划,以有效提高农牧业产品质量,促进畜牧业的现代产业化,国际化发展进程。
四是,必须考虑人类的需要和自然生态的承受能力,做好畜牧业的布局规划,使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使地区有限资源可持续利用,有效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要在改善中求得平衡,在发展中求得生存。通过实施生猪“双控”、推行农牧结合、发展特色畜牧优势产业、引导群众消费习惯转变等举措,促进湖州市畜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加快转型升级。建立科学的生产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动物卫生、粪污等畜牧业污染,建立良好的畜牧生态环境体系。充分认识发展生态畜牧业要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对畜禽养殖用地、动物疫病、养殖污染等制约畜牧生产发展问题的重要性,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以强化防止动物过度养殖污染,以及动物疫病防控为保障,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搞清洁生产,真正推进生态健康养殖,促进现代生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完美和谐。
五是,试行畜牧价格指数保险。以生猪养殖为例,价格波动常常让养殖户大伤脑筋。这其中有自然的风险,也有市场交易环节产生的问题。一方面要防止过度养殖带来的污染和生态破坏,也要考虑到养殖户的正常利益诉求。那么当生猪价格下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猪粮的比值低于某个设定的点,养殖户遭受损失的时候,就可以由保险公司给予一定的补偿,从而降低生猪养殖的风险,保障养猪户的权益。这当中政府有关部门要有作为,可以由物价部门比较准确地计算出生猪价格、玉米等饲料价格,以及猪粮比值,探讨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起赔点。别的畜牧养殖品种也可以参照此种做法,最终实现本地区畜牧业的和谐发展。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5-02-02(A1)
[2]杨昌明,刁运华.日本、韩国畜牧业发展与启示[J].四川畜牧兽医,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