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李选强
我国企业项目融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李选强
摘 要:项目融资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近年来在我国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筹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项目融资在改善项目吸收资金水平的同时,也因涉及的项目规模大、工程时间长、参与方多、有限追索等特点,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做好风险管理,是项目融资成功的基础,也是推进项目融资发展的有利保障。本文从实际出发,对我国企业项目融资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为加强项目融资风险管理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项目融资风险 问题 对策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进项目融资这一新型融资方式,其以项目的产出为保证,可用较少的资本金获取数额较大的贷款,满足了众多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近年来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尤其2011年的“十二五”规划后,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投入建设,项目融资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应用。
然而,我国项目融资发展较晚,很多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对项目融资的风险认识不全面,重视程度不够,总体的风险管理水平比较落后,影响了项目融资在我国的发展,不能充分发挥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深入挖掘项目融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进一步发挥项目融资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
1.1 理论基础薄弱,实践指导力不足
在国外,项目融资理论研究较早,应用得也比较成熟,其中关于项目融资中如何识别、评价、分析、控制和应对风险的研究,借鉴了传统的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在实例中的运用,适用性强。而在我国,项目融资应用时间短,相关的风险管理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在已有的研究资料中,大多数学者仅针对某一类具体项目的风险管理方法进行研究,难以移植到另一类型的项目风险管理中,且研究多停留于定性分析上,偏向于纯理论研究,缺乏定量分析,可操作性不够。总体而言,虽然我国项目融资的相关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联系实际的理论体系,理论研究对项目实施的指导性和适用性不强。
1.2 法律法规不完善,法律依据混乱
首先,项目融资的参与方较多,风险管理过程中需通过各种合同文件以及信用担保协议,将风险在项目融资参与方之间进行合理地分配。这一过程中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其中包括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多方利益主体的行为必须通过一套完整系统的、对各方均有约束力的法律政策体系加以约束。如若法律环境太差,必然加大风险管理工作的难度,并容易引起各方利益主体的纠纷。其次,项目融资本身往往触及到国家产业政策、外商投资政策等,倘若缺乏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来明确划分鼓励类、允许类、限制类或禁止类项目,很可能影响利益主体的风险识别,进而影响项目投资决策。而从我国法律现状来看,专门针对项目融资的法律法规还未制定,而直接涉及项目融资的法律法规少而分散,且相关法律因为由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缺乏一致性、系统性,一些条款甚至出现了相悖的情形。除了直接法律依据外,针对项目实施中的各环节,还存在一些间接相关的法律或者规章,比如《担保法》《外资企业法》《保险法》等。一旦发生纠纷,各利益主体往往倾向于选择利于自身的法律条款,从而造成法律依据混乱的场面。法律依据的缺失和混乱,加大了项目融资实施的不确定性,也增加了风险管理的难度。
1.3 金融市场欠发达,融资工具单一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金融市场不断改革,金融政策推陈出新,但相较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金融市场还很不成熟,增加了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难度。从资金来源看,境外的外汇融资一直是我国项目融资重要的融资方式,人民币与外币之间能否自由兑换是各个利益主体关注的重点。而我国严格的外汇管制措施无疑加大了项目融资的汇率风险,汇率的频繁变动要么打击外国投资者的积极性,要么加大项目公司的融资成本,均不利于项目融资在我国的推进与发展。从融资渠道看,在我国企业项目融资中贷款仍是最主要的筹资方式,股票、债券或其他衍生金融工具运用不够,融资渠道过于单一化,加大了融资成本,降低了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项目融资的成功率,同时不利于分散风险,信用风险大。
1.4 中介服务机构缺乏,服务水平有限
近年来,随着项目融资的发展,对项目融资风险管理中介服务机构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然而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缓慢,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工程保险经纪人以及项目融资风险咨询公司。一些保险公司尽管开展了与之相关的保险业务活动,但是缺乏专业顾问的分析,服务水平有限,可提供的险种类别欠缺,保单形式单一固化,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及客户多层次全方位的要求。一旦发生纠纷,很难最大程度地帮助企业维护权益。照此发展,中介机构将难以获得项目企业的认可,既不利于中介机构自身的发展,也无助于企业项目融资的风险管理。
1.5 企业内部项目融资风险管理水平差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管理层的项目融资风险意识淡薄,对风险认识不够全面。许多企业内部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项目融资风险管理发展缓慢,管理水平落后。从风险识别来看,我国企业习惯聘请国外的风险专家来全权完成,一方面加大了管理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宏观环境的差异,外国专家未必能够准确把握国内企业特有的风险点,直接影响了后续的风险评估与控制工作;从风险评估结果来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数理统计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但因我国数据信息化晚,历史数据的收集工作繁琐,而且缺乏有说服力的评定标准,大大影响了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从风险管理措施来看,项目负责人存在一定的“盲区”,偏好于采用消极的风险回避手段或风险控制手段,而忽视了最合理的风险转移手段。这种手段最符合项目融资风险分担的特点,可以在保证收益的情况下,将整体损失降到最低,但其操作难度也很大,对风险管理人员专业化要求也更高。
2.1 强化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只有加强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才能更好地促进项目融资在我国的发展。在研究内容上,需加大能够切实指导实践的理论研究,引进国际的先进理论,结合中国国情,积极总结各个领域的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经验教训,创造风险管理的本土化方法;在研究队伍上,开设相关学科的专业学习,开展各种学术以及实践交流,推动企业与国内科研院校、研究团队的联合研究,共同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在研究方式上,多引入量化分析手段,采取实验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
2.2 明确法律依据,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针对法律依据混乱的局面,全国人大、国务院或者其他指定立法部门应尽快制定专门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明确项目融资过程中应遵循一般性的原则,以及项目各个环节的程序性规则,指定法律依据冲突时的优先顺序,明确各参与方的权利义务,形成以专门法为核心,以《担保法》《公司法》《外资企业法》等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完善透明的法律体系。并根据实际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增加补充条款,切实做到有法可依,降低项目融资风险和风险管理难度。
2.3 加强金融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的成熟度和金融工具的多样性能够直接影响项目融资风险分散化程度以及风险管理措施的实现。因此,我国的金融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大力推进商业银行的发展,不断拓展业务范围,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机构体系,鼓励国内的商业银行积极参与项目融资;另一方面,逐步放宽金融服务市场,在适应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创造多种金融工具,拓宽融资渠道。企业在发展金融市场时,应注重与外资金融机构的合作,学习外方开发资本市场的经验。除此之外,对于外汇管理体制我国还需要适当地放松,加大人民币自由兑换程度来降低外汇管制所带来的汇率风险。
2.4 加快建设中介服务机构,提高服务水平
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对项目融资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全面推动项目融资发展重要的外部支持力量。我国现阶段亟需大力培育合格专业的工程保险代理人、经纪人以及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咨询公司,对项目开发的全过程提供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服务。对此,国家层面应对中介服务机构提供鼓励优惠政策;中介机构自身应加快专业团队的建设,一方面提高员工招聘标准,另一方面注重后期培训,可聘请国际专家授课,加强经验交流,选派优秀员工进行海外实践,提高专业水平。除此之外,中介机构需加大研发投入,创造针对性的保险类型,健全项目融资风险担保制度。
2.5 提高企业内部项目融资风险管理水平
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或者基础在于项目公司自身的项目风险管理水平。因此,大力提高企业内部项目融资风险管理水平,是发展项目融资的基础保障。首先,企业管理层应强化风险管理意识,着眼于长期发展,增强战略观念,并将这种观念从上自下普及到一般员工,形成内在的企业文化。其次,建立内部项目融资风险管理机构,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批熟悉金融、法律,同时具备融资技巧、熟悉风险管理手段的专业人员。在项目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聘请国外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参与,但一定要求有企业内部员工全程参与,避免因文化体制差异带来的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偏差。再次,在项目实施全过程中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与监督约束机制,从而切实保证各尽其职,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最后,推进项目融资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融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系统及风险应对系统等,及时识别、评估及应对风险,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对条件有限的中小企业,则需积极借助中介机构等外部支持。
总之,随着项目融资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上述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越发凸显。政府与企业需立足现实情况,加快内外部环境的改善,创造有利的风险管理条件,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进而推进项目融资在我国长期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梦瑶.项目融资的风险管理研究[J].商业经济,2014 (07).
[2] 贯君,张文.浅析我国项目融资风险管理[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01).
[3] 郝娇.试论企业融资风险及其规避[J].现代经济信息,2014(23).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9(a)-08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