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是全球范围糖尿病增长最快的地区并已成为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1]。糖尿病(DM)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2],糖尿病发病后需要持续的管理,但患者到医疗机构就诊的次数是有限的,因而需要在医院之外的日常生活中对该病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2008年,美国糖尿病健康教育协会(AADE)提出要将提高患者解决问题能力和应对技能作为糖尿病自我管理的目标[3]。健康信息在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以及慢性病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4]。
为了解糖尿病患者获取和利用糖尿病信息的情况以及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我们对糖尿病患者展开调查,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信息服务。
采取随机抽样法,于2014年11-12月期间,对武汉市汉口、武昌、汉阳三镇14家医院当日的门诊、糖尿病住院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82份,回收有效问卷352份。其中男性164人,女性188人;30岁及以下28人,31-40岁17人,41-50岁48人,51-60岁99人,61-79岁91人,70岁以上69人;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下56人,中学173人,专科59人,本科及以上64人。
利用Epidata软件采取双次录入的方法进行数据录入及核对,应用SPSS 12.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李克特量表五点计分法进行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54名(占43.8%)患者有主动查找糖尿病信息的行为,111名(占31.5%)患者从未主动查找过糖尿病健康信息,可见,患者获取糖尿病信息的主动性不高。
2.2.1 糖尿病患者获取信息渠道呈多样化
糖尿病患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呈现多样化的特点。采用李克特量表对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效果进行评价,将其分为5个等级,分别赋值5、4、3、2、1(以下同)。
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渠道所获得信息的效果评价均值大于3,表明患者对各种渠道获取的信息总体比较满意(表1)。
表1 来自不同渠道信息评价得分
其中受评价最高的是“医护人员”,得分4.2,证明患者比较认同医护人员提供的信息,认为医生在提供糖尿病信息方面具有绝对的专业性与权威性;而来自网络的信息效果评价均值为2.91,得分最低。
2.2.2 糖尿病患者信息服务高度依赖于医疗机构
糖尿病患者获取信息的机构分布见表2。从表2可看出,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糖尿病患者获取糖尿病信息的最主要来源,其次为病友团体间相互交流,这与黄相刚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使用李克特量表五点计分法评价糖尿病患者对这些机构或团体提供的信息质量显示,糖尿病患者对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信息效果评价最高,平均得分为4.11(表3),表明糖尿病患者对权威性机构提供的信息的信赖程度高。可见目前糖尿病信息服务高度依赖于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类一线医疗机构。
表2 患者获取糖尿病信息机构分布
表3 患者对不同机构提供的信息效果评价
2.2.3 糖尿病患者网上获取、甄选信息的能力有限
调查显示,218名(占61.9%)患者不具备上网能力。这可能是因为中老年人是我国糖尿病的主要患病人群,而网络在老年人群中普及率又较低。网络健康信息服务将不得不面临糖尿病患者网络利用率不高这一难题。
糖尿病患者上网查找信息情况见表4。有上网经历的患者中,113人(占84.3%)具备网上查找信息的能力,但仅有51人(占38%)上网查找糖尿病信息的频率比较高,表明糖尿病患者网上获取糖尿病信息的能力有限,积极性不高。调查发现,患者反馈的主要原因一是医生提供的信息足够,不需要从其他途径获取信息;二是网站提供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权威性不够;三是网上信息参杂较多的广告,担心上当受骗;四是患者不具备判别网上信息可靠性的能力。这说明患者注重信息的权威性与可靠性,信息提供者要帮助患者提高甄别信息的能力。
表4 上网查找信息能力及查找信息频率(有上网经历者)
使用网络查找糖尿病信息的患者中,有92人曾经使用百度查找糖尿病信息,35人曾经使用谷歌获取糖尿病信息,43人曾在专业健康网站获取糖尿病信息。使用过这些网站的患者分别对对应网站的可信度进行评价,评价结果采用李克特五量表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糖尿病网络信息渠道信赖程度
虽然使用不同网站的人数有所差异,但是经卡方检验显示,糖尿病患者对百度、谷歌、专业健康网站可信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315)。患者访谈反馈的原因,一是三类网站提供的糖尿病信息内容和类型大致相似,用户感觉相差不大;二是鉴别网络上的糖尿病信息优劣的能力不足,难以区分好坏。
2.2.4 糖尿病患者从讲座中受益较少
讲座也是获取健康信息的重要途径。但本次调查显示,188人(占53.4%)从未参加过讲座,只有40人(占11.4%)经常参加讲座(表6),表明糖尿病讲座的教育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糖尿病患者对健康讲座的利用率不高。同时提醒开办糖尿病健康讲座的医院及其他机构应注意糖尿病健康讲座的宣传工作,保证糖尿病健康讲座教育内容的质量,鼓励患者参加讲座并使从讲座中获得实用有效的信息,从而帮助他们管理病情。
表6 糖尿病健康讲座利用情况
表7显示,69.89%的患者了解糖尿病饮食相关的信息,位列第一,说明患者对饮食信息的关注度较高。对糖尿病的症状及并发症、合理用药和用药方法、运动与体育锻炼等信息,患者的知晓率也比较高,均在60%以上,但了解“病因和影响因素”的患者不足50%,表明患者对疾病的基本知识比较了解,对专业性较强的知识仍然缺乏认识。仅有55.40%的患者了解糖尿病治疗方案,表明目前糖尿病仍然是医生主导、病人顺从的治疗模式。
表7 糖尿病信息种类
此次调查反映出几个问题:一是糖尿病患者缺乏获取信息的主动性,患者参加健康讲座和主动从网上获取信息的情况并不乐观;二是医护人员和医疗机构是糖尿病信息服务的主力,也是患者最为信赖的信息提供者;三是糖尿病患者获取信息的种类与生活相关的较多,而专业性较强的信息获取较少。
3.2.1 从医护人员入手提高糖尿病患者查找信息的积极性
应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手段,激发患者主动参与学习糖尿病知识的积极性。医生是糖尿病患者最信任的信息来源,容易与患者建立信任,可根据患者的接受能力与需求有效地宣教,以达到预期目标[6]。因此,对基层医护人员进行糖尿病知识和技能培训,借鉴整体护理理念建立健康教育流程,探索并完善医院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将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3.2.2 充分利用传统信息服务渠道,拓展网络信息服务渠道
传统信息服务渠道仍然是健康信息服务的主力军,而新媒体在健康信息传播方面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故应继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传媒手段,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立体式的健康教育体系,提高信息的可及性和可读性。同时,契合网络健康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提高糖尿病患者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和提高疾病管理行为的能力,将成为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
3.2.3 提高糖尿病患者对各类糖尿病信息的认知
继续传播与糖尿病患者生活相关信息的同时,加强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专业知识的理解。糖尿病信息服务的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医务人员及全社会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