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游瀚海典籍 思谋笔底波澜
——我眼中的王龙山水画学习与创新之路

2015-03-22 06:35卢禹舜
小说林 2015年3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山水画学生

◎卢禹舜

遨游瀚海典籍 思谋笔底波澜
——我眼中的王龙山水画学习与创新之路

◎卢禹舜

天朗山浑8/王龙

转瞬间从教三十余年了,不能说桃李满天下,但随着岁月的流转、时间的推移也算弟子众多。王龙是我的学生,是我众多弟子中的一员,在对他的培养上我曾指出一条不同于其他学生的方向,那就是让他着力地去发展艺术理论研究。我是这样考虑的,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发展学生的个人潜质与优势,王龙确应在艺术理论研究方向多多着力,用心发展,因为王龙本身具有良好的文学功底与文字能力;其思维方式也有从事理论研究的潜质;其在本科的文章《浑沦水墨大镜界 涤吾身心浮躁尘》等、硕士论文《论山水画三要素》《面对徽州木雕的嘱托》等艺术研究的文章写的就极好,得到了老师、同学及业内的一致认可与好评。包括我的文集《八荒通神——山水精神研究》、评论文集《论卢禹舜》也放心地交由王龙去主编完成,其三个版次的前言《在路上》《依然在路上》及《路上的回望》也都是由他来主笔完成的。我的话王龙听了进去,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努力着,后来又读了美术学的博士,古典文学的博士后。也确实写出了一些高质量的,对艺术理论研究有所贡献的文章,如在《新美术》刊发的文章《元代文人画审美趋向》《世界美术研究浅论》;其博士论文《中国山水画皴法研究》、博士后出站报告《山水画意境论》更是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看到学生的成绩,作为老师我亦深感欣慰,为当初自己为王龙所指的方向有所结果而高兴,也因学生不负我望有所建树而高兴,更为艺术研究理论研究领域多了一个新兵而暗暗高兴。因为师生多年,对王龙多有关注,多有了解,也认为这是“情理之中”的一种状态。但王龙在另一个角度也是我最为熟悉的领域——山水画创作领域,也着实地带给我一种“意料之外”的惊喜,那就是他的画——《墨染苍穹系列》《天朗山浑系列》《重温经典系列》………

我本人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希望把方方面面的事情弄得好一些,但也深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难免顾此失彼,说到“意料之外”是因为在大量的理论研究的学习与工作过程中,在其学院的行政工作与教学任务外,王龙一直不改初衷地坚持着山水画创作,并且也着实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全国各种展览中有所斩获、取得名次。在绘画市场上也为大家所认可。

王龙的作品从传统中走来又倾注了其个人强烈的主观感受、注重文化属性的折射、笔墨程式的出处、精微之处分毫必计、造境清雅而神秘、大开大合又层次分明。就其目前的状态而言,其风格、风貌、风神、笔墨感受、画面构成、主题思想等诸多方面都有了自己的语汇与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这种语汇、这种办法也有待于进一步的成熟与规范。这也是任何一个艺术家都需要长期面对的一个问题。

许多人发现这样一个他们不知“是喜还是忧”的问题:那就是王龙的作品与我这个老师的作品在画面气息、形式语言等方面走的很近。对于这一问题我曾无数次面对,我的许多许多弟子,也都有存在这一问题。我也曾问过王龙,怎么看待这一问题?他先是轻松地笑了笑,然后严肃起来,认真地说:老师!卢禹舜这三个字对于我意义深远,影响巨大,对您的崇拜渗透在工作、生活、学习的诸多方面,学您做事儿、学您做人、甚至学您的穿衣戴帽、接人待物;老师的成绩学生不敢企及,学生可能这辈子也做不到,但我愿意做一个像您这样的人,而且老师的艺术引力太大,一旦走进去,想摆脱还真是一个很难的事儿,对于卢禹舜的艺术我是真心崇拜,真心喜欢,也愿意尽可能多地去沿袭、去体悟。我认为很值!所以像您的风格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让我看的更远嘛!但老师的意境与神韵我只是沾了点皮毛而已,我倒希望更像一些才好呢,说完又是颇有深意地笑了笑。看着聪明的学生,我也陷入了沉思,我知道谦逊的语言背后,智慧的王龙一定有他更深层次的思考。就我个人而言,学生的作品与我的艺术创作风格走得近,是这样思考的:

首先我感到十分高兴,因为这是一种认可,因为我个人的艺术创作风格是几十年来苦心经营、用心积累的体现;是我认为很好很优秀的东西,这些都需要有人去研习、去思考,去关注、去继承、去发展……

天朗山浑2/王龙

我也认为自己的艺术创作还不够丰满,远没有达到心中的巅峰状态,为此我自己仍在努力,而且我们把目光放到绘画的历史长河之中,会发现一种风格,一个流派是需要许许多多的人甚至几代人的薪火相传的付出与努力才能写进美术史的,才能真正意义上有所建树,才能根深叶茂发扬光大。王龙能够愿意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愿意为此付出,去努力,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儿。

其次,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王龙这样画下去也并不会让人担忧“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情况,因为多年的教学与实践让我明白,对于山水画艺术创作而言,最终结果想出现两个或几个风格一模一样差别不大的作者是很难的,龙生九子亦各有不同,每个人的经历、学识、悟性、修为、审美趋向、技术能力都不同,其艺术作品必将有所不同。而且在同一指导思想下,大致相同的创作环境中,成就一种流派、形成一种风格、产生几位有影响的画家还是完全有可能的。比如:明四家的沈周与文征明就为师生,前期文与沈的画风非常之像,但并不影响后来各自成为大师的结果,而且师生共同发展繁荣了“吴门画派”。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大师级的画家,艺术创作的初衷,也是“多留笔墨在人间”的单纯想法本身就是一个好的开始。所以说王龙的画风与我的风格走的很近,甚至始终不愿有所突破也许是一件好事儿,因为以我的了解,王龙一定有他自己的思考与把握。也许像他讲的那样:对于这种风格有所迷恋,甚至形成了一种习惯;也许他一直在寻找一种方向,一种破解我绘画密码的钥匙,打开崭新艺术之门的钥匙;也许……但王龙还很年轻,未来的艺术创作之路还很长,我也会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上为其点拨与帮助,极具王龙个人风格的艺术作品自自然然地在创作中也就不期而遇了。

话又说回来,就王龙目前的艺术创作而言,其个人的风貌也是极强的!其对传统的尊重、对自然的感悟,良好的技术能力都能从《墨染苍穹》《浑山碧水染苍穹》《浑山凝萃》等一系列作品中有所体现。王龙对技术的要求十分严格,因为他清楚一幅画艺术创作的意境与想法再好,如果没有技术的支持无异于空中楼阁、无源之水。他本硕博都为美术学科方向,其本科阶段就进行了大量的临摹与实践,系统地学习了工笔、写意、山水、花鸟、人物等知识,让其具有良好的中国画基础,硕、博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也让其在原有的基础上,视野更宽广,技术把握能力更强,意境追求上更为精妙。这一点在其作品中,我们会发现,他对宣纸的特性、各种毛笔的把握、对画面意境的追求都有很强的控制力与表现力。比如:他画中的双勾竹林,展现了其工笔用线的能力,山石的皴法、树木的姿态,人物的造型等,又是笔墨能力的体现。画面大开大合,色墨交融,又是一种对画面整体的把握与控制的能力。其神秘、隐逸的气息又是王龙对大千世界、文化传统的认知与感受。

多年的理论学习与研究,让王龙对传统十分重视,美术史的学习让其大开眼界,艺术创作的实践让王龙明白创新的重要性。从王龙的作品《重温经典系列》,从文章《从传统中走来》《对经典的挑战》中我看到他能在熟读经典之后,有所思考、有所行动,他能以传统为基础,以创新为己任,在看到了山水画传统学科领域的整体地图之后,知道未来的方向与定位,从而更有兴趣与信心进入其中。为此努力,为此付出,这个道理也是这样的,“抛开简单的、初级的,把本领域最好最难的东西作为基础,拿三角形的金字塔尖当作基础、作为起点,必然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从而使其更快更好地进步”。

面对纵向的千年山水画传统,横向的百花齐放,王龙无疑具有三种能力:1.继承学习优秀传统的能力,2.抛弃不可继承或难以把握与定位的知识的能力,3.区别这两种情况智慧的能力。

最后祝我的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老师期待你更多更好的文章与作品!同时送你两句话:“合乎自然,邻于理想!”

正所谓:

思谋笔底波澜,遨游于瀚海典籍,前师古人;

拓展生命襟怀,行路于千里江山,再法自然。

卢禹舜,现任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院务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山水画学生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艺术创作、评论的人文价值生产与现代美育
艺路流变——关于于霄牧的艺术创作
赶不走的学生
雒红强山水画作品
学生写话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