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海岸蚀退和海水入侵现状与防治对策分析

2015-03-21 07:33岳海涛
海河水利 2015年4期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入海泥沙

岳海涛

(滨州市海河管理局,山东滨州 256616)

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省东营、滨州2市境内,海岸线西起漳卫新河入海口,东南至小清河入海口,长608.35 km。海岸属典型的泥沙质,海岸带附近形成一部分贝壳堤及由不连续贝壳堤构成的岛链和许多漏斗状河口与潮沟口,呈现岸线蜿蜒曲折、高潮线曲折多变、低潮线相对平直单调、潮间带深远、滩涂宽广的特征。

20 世纪80年代前,黄河来沙较丰,河口淤积延伸迅速,年填海造陆超过40 km2,三角洲呈发育状态。20 世纪90年代后,由于黄河来沙量锐减,来沙仅能维持口门的动态平衡,而远离口门的海岸则发生蚀退和海水入侵,对沿海经济发展造成很大损失。因此,深入探讨三角洲海岸蚀退、海水入侵的成因,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存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1 海岸蚀退、海水入侵状况及危害

1.1 海岸蚀退现状及危害

20世纪80年代前,黄河每年有10.03亿t泥沙入海,1976—1985年10年间河口累计造陆面积406 km2。20世纪90年代后,黄河来水来沙量明显减少,且不断发生断流,三角洲海岸由过去的淤进、蚀退并存转化为净蚀退。

黄河三角洲海岸蚀退,按其位置和地形分成三类。

(1)黄河入海口地区若按以往黄河口每年向海延伸1~2 km 的速度发展,年均淤积造陆43.5 km2。但是,实际情况是除了1996年清水沟改汊淤出不足30 km2的小三角洲外,远离黄河口门的地方均呈加速蚀退的状态。

(2)已经改道的黄河口故道地区,如1976年改道的刁口河故道,由于常年停水停沙,海岸发生了严重蚀退,0 m 水深线1976—2000年24年蚀退10.5 km,平均每年蚀退437 m;2 m水深线1976—1999年23年蚀退7.89 km,平均每年蚀退343 m;5 m水深线1976—1999年23年蚀退4.18 km,平均每年蚀退182 m;10 m 水深线1976—1999年23年蚀退1.239 km,平均每年蚀退54 m;15 m 水深线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3)已建防潮堤的岸段,堤外地面高程不断下降,东营市桩西海岸在1986年修筑防潮堤前堤外地面高程为1.53 m(黄海基面,下同),2000年堤外地面高程降至-1.48 m,14年地面高程降低3.01 m,平均每年侵蚀深0.215 m。

海岸线的蚀退使大片的临海土地被大海吞噬,导致了国土资源的流失,给当地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损失。胜利油田原在陆地的大量盛产期油井陷入了汪洋大海,给石油开采造成了很大困难,增加了开采成本。

1.2 海水入侵现状及危害

1.2.1 海水沿河上溯

黄河三角洲有漳卫新河、徒骇河、马颊河和小清河等10余条大中型河流汇入渤海,海水可沿漳卫新河上溯37.25 km 至无棣县辛集挡潮闸,沿马颊河上溯39 km 至无棣县孙马村挡潮闸,沿德惠新河上溯33 km至无棣县胡道口挡潮闸,沿徒骇河上溯40 km至沾化区坝上挡潮闸,沿小清河上溯35 km 至广饶县王道挡潮闸,沿秦口河上溯40 km 至沾化区下洼挡潮闸。

1.2.2 风暴潮入侵

1949—2014年,黄河三角洲发生较大风暴潮11次,平均6年发生1 次。1964年4月5日,风暴潮海水上陆超过30 km。1992年9月1日,风暴潮海水上陆30 km,东营市24 个村庄5 000 人被海水围困,倒塌房屋5 388间,损坏建筑物450座,冲毁盐场、养殖场1.71 万hm2;滨州市损失原盐、海产品13.6 万t,损坏建筑物3 051座,倒塌房屋2 887间,死3人;2市直接经济损失9.8 亿元。1997年8月19—20日,风暴潮海水上陆20 km,滨州市被淹土地5万hm2,冲毁盐场、养殖场1.5 万hm2,损失原盐、海产品5 368 t;东营市61个村庄6 000人被海水围困,死6人,冲毁房屋4.1万间;2市直接经济损失14.5亿元。

1.2.3 提取海水上陆入侵

近10 余年来,黄河三角洲沿海地区开发迅猛,海洋化工、制盐、养殖等大批海水开发利用企业大量提取海水上陆20 km,使原来的绿地变成了波光粼粼的晒盐池和养殖池,碱化了土地,恶化了环境,造成了群众饮水困难,居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2 海岸蚀退、海水入侵成因分析

黄河三角洲海岸蚀退和海水入侵既有自然因素影响,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由黄河入海泥沙减少和人为提取海水上陆所造成。

2.1 海岸蚀退成因

2.1.1 黄河入海泥沙减少

黄河三角洲海岸蚀退的直接原因是黄河入海泥沙的减少。1985年以前,黄河入海水量年均为337亿~513 亿m3,入海沙量为8 亿~13 亿t,每年造陆面积超过40 km2。1985年后入海水沙量逐渐减少,20年间黄河发生断流70 次908 d,1997年断流13 次226 d,创造了黄河断流天数的最高纪录。尤其是1996—2002年7年共来水487.8亿m3,来沙11.2亿t,7年的来水来沙量仅相当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1年的来水来沙量。来水来沙量的减少导致河口地区泥沙扩散范围缩小,淤积量减少,所来泥沙仅能在黄河口附近海岸保持动态平衡,而远离河口的岸段则发生蚀退。

2.1.2 海流的影响

黄河三角洲海域为正规和不正规半日潮流。海域潮流的运动形式为往复流,以涨落潮两个方向为主。潮流对泥沙的冲淤作用表现为: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且涨潮历时长,涨潮流又指向南,从而阻挡住了黄河来沙向河口北侧的输移,使黄河口以北海岸段失去了黄河泥沙补给,于是在海洋动力作用下,黄河口以北便发生了海岸蚀退。

2.2 海水入侵成因

2.2.1 海水沿河上溯

由黄河三角洲入海的河流均属季节性河流,汛期泄洪,汛后无水,且各河的挡潮闸均远离海口30~40 km,闸下河段长,设计河底高程低,为海水沿河上溯提供了便利条件,海水可以无拘无束地来往,自由涨落。

2.2.2 风暴潮入侵

黄河三角洲成陆时间短,地势低洼,坡度平缓,海潮极易登陆,侵袭内地。如,渤海湾遇风暴增水时海平面可升高2 m以上,高于沿海地面高程1.5 m左右,此时,海水在北风、东北风的强力推动下,以排山倒海之势涌向南岸,入侵内陆30 km左右。

2.2.3 地下水超采,海水倒灌

黄河口以南广饶县的部分地区由于地表淡水资源贫乏,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淡水漏斗区,且负值区面积不断扩大,破坏了咸淡水的平衡,海水乘虚而入,倒灌至内陆。

2.2.4 降水量相对减少

黄河三角洲属少雨地区,据多年降水系列资料分析,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50 mm 左右,且有逐年减少的趋势。东营市近10 余年来枯水年和特枯水年连续出现,有不少年份降水量低于多年平均值,1999年降雨379 mm,2000年降雨327 mm。由于降雨入渗补给和入海河道拦蓄的地表径流相对少,沿海地下淡水水位下降,诱发了海水入侵。

2.2.5 人为提取海水上陆

目前,黄河三角洲沿海区域,除国家划定的黄河自然保护区外,沿海20 km以内的盐场、养殖场和海洋化工企业毫无节制地大量提取海水上陆,养虾池、海参池常年保持水深1.5~2 m,人为抬高了陆面海水水位,扩大了海水入侵范围。

3 海岸蚀退、海水入侵防治措施

黄河三角洲海岸蚀退、海水入侵是一个严重的水环境问题,其防治也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了做好防治工作,保护黄河三角洲水生态环境,建议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3.1 加强海岸蚀退和海水入侵的动态监测和系统研究

开展海岸蚀退的系统研究,从机理上搞清海岸蚀退的成因与规律。通过对海岸变化、岸滩蚀退速率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判断目前的海岸侵蚀状态,并进一步根据海岸侵蚀的动力作用、地形演变、沉积物特征和岸滩土体工程力学性质等参数,分析和预测海岸侵蚀深度和极限。通过对近岸带水文泥沙的观测,分析黄河水沙入海后内含沙量的横向分布特点和规律,结合波浪动力模型计算,建立波浪动力与泥沙分布的关系,为海岸保护工程方案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海水入侵监测网络,加强海水入侵的动态监测,随时掌握咸淡水的形态、分布和运移演变规律,为防治海水入侵工程建设提供及时、准确的动态信息。

3.2 科学调度黄河泥沙入海,淤填海岸

黄河入海泥沙减少是造成海岸蚀退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黄河输沙能力,增加入海泥沙,是防治海岸蚀退的根本措施。要加快实施《黄河流域综合规划》,统筹河道防洪减淤,协调水沙关系,合理配置和优化调度水资源,构建完善的水沙调控体系。优化调水调沙模式,实现河道减淤、输沙入海的目标。

科学引黄,节约用水。黄河水资源向来就是“僧多粥少”,供需矛盾尖锐。为此,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家分配的指标引黄,通过“节水、压超、转让、增效”,保证黄河有足够的水沙入海,有效遏制海岸蚀退。

3.3 修建入海河道海口挡潮闸,阻止海水沿河上溯

现已建成的徒骇河坝上挡潮闸、小清河王道挡潮闸、马颊河孙马村挡潮闸等均距海口较远,海水仍可沿河上溯30~40 km,并向两岸地下入渗,防潮效果不明显。为此,应在各河入海口处重建挡潮闸,并加强管理,防止海水沿河上溯倒灌。同时,还可增加河道蓄水,增大沿海地下淡水的补给量,保持地下咸淡水平衡。

3.4 修建沿海地下截渗墙

在海水入侵地区,采用高压喷射灌浆、静压灌浆、砌石等多种方式构筑地下截渗屏障,阻断地下潜流,减小海咸水与陆地淡水的接触面,拦截海水向内陆倒灌,达到防止海水入侵的目的。

3.5 进行地下水回灌,填充地下水漏斗

黄河三角洲降水量小,且多集中在汛期,地表径流时间短,导致自然入渗少,连同上游汇入的地表径流,每年约有10 亿m3的雨洪不加利用直接流入大海,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通过工程措施将这些弃水加以拦蓄并回灌到地下淡水漏斗区,可有效减轻或避免海水倒灌入侵的程度。

3.6 加固防潮堤,防御风暴潮入侵

目前,黄河三角洲已修建防潮堤483.4 km,并发挥了显著的工程效益,但现有工程仍存在标准偏低、质量较差、管理滞后等问题。为此,对现有工程尚需加固完善,提高标准,提升质量,填筑空白段,加高低矮段,加固薄弱段,消灭隐患段,衬砌临海边坡,硬化堤顶,确保防潮堤长久效益的发挥。

3.7 引淡压碱,逼海水入海

鉴于目前沿海已有大片陆地被海水浸泡成盐碱地的实际,引淡压咸、淤地改土是海水入侵地区改善水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要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建设引淡压碱工程,迫使海咸水水位下降或后撤入海。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应引黄放淤,改良盐碱地。

3.8 合理开发利用沿海土地资源

目前,黄河三角洲除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外,大多承包给了企业和私营业主,任其自由开发,缺乏必要的管理与监督,导致了绿地变碱地、陆地成海洋的局面。为使这种状况尽快改变,政府要加强对沿海土地开发的管理监督,加强对海水上陆养殖的指导,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划定海水养殖区域和海水上陆红线,优化养殖结构,探索重复利用海水、微咸水、咸淡混合水的途径,减少引海水上陆数量,将海水入侵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1]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河口管理局.东营市黄河志[M].济南:齐鲁书店社,1995.

[2]惠民地区水利志办公室.惠民地区水利志[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1.

[3]程义吉.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及成因分析[J].山东黄河,2005,(4):7-8.

猜你喜欢
黄河三角洲入海泥沙
泥沙做的父亲
听“黄河入海”的故事
在塞班岛“上天入海”
新疆多泥沙河流水库泥沙处理措施
黄河三角洲地区民间戏曲生态研究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土壤团聚体对泥沙沉降速度的影响
黄河三角洲东路梆子的传承发展与价值探究
上天入海我主沉浮
上天入海 与梦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