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高端服务业的途径

2015-03-21 23:51尹燕霞
东岳论丛 2015年5期
关键词:经济区高端服务业

尹燕霞

(山东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002)



“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高端服务业的途径

尹燕霞

(山东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002)

在“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高端服务业,对积极开创、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新模式具有探索意义。观念不清、思想落后、改革步伐慢、体制特别是行政区划管理体制制约是高效生态区高端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特别是要调整“黄三角” 高效生态经济区区域行政区划,组建国家级新区,拓宽发展高端服务业的途径,以促进“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高端服务业协调、快速、健康发展。

“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高端服务业;途径;滨东新区

高效生态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要求把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发展重点,进行科学开发。服务业被公认为绿色产业,是典型的生态产业。国际发达经济体的实证表明:高端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已成为拉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服务业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短板”,更是“黄三角” 高效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短板”。在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高端服务业,是开创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的有益探索,极具现实意义。本文在界定高端服务业、分析“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高端服务业必要性的基础上,从区域调整、观念更新、改革创新、区域统筹、优化发展环境等大的方面,拓宽“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高端服务业的途径。

一、高端服务业的界定

高端服务业,是伴随着工业化向信息化时代的转型过程中应运而生并不断深化发展的行业。对高端服务业概念的界定,目前国内经济学界仍在进一步探讨中。

从广义角度讲,学术界相对统一的意见是高端服务业通常具有以下特征:“四化”即智力化、资本化、专业化、效率化;“三密集”即技术、知识、资本密集;“四高”即附加值、聚集性、产业带动力、开放度高及“两低”即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低等。也就是用“高端”的概念来框划服务业,特指服务业的高端部分。

从分类法角度讲,我们通常把服务业以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或生产型服务业和消费型服务业的分类方式划分,但具有高端特性的服务存在于现代、传统或生产、消费各个服务环节或各个服务领域,显然不便于高端服务业界定,因此,高端服务业必须突破“现代”和“传统”、“生产型”和“消费型”概念的禁锢,将其划分为一般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的新分类。具体讲,高端服务业目前主要包括现代金融业、现代房地产业、现代中介服务业、现代信息服务业、现代文化产业、现代旅游业、现代服务外包等7大类近40个领域的智力型、技术性服务项目。

从特性角度讲,高端服务业具有特定的服务主体、对象、内容和方式,是一种特殊的、高层次的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应具备以下基本特性:1、服务队伍高端化。高端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从业者必须是熟知高端专业领域知识、善于依据客户诉求把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经验的高端人才。2、服务市场高端化。主要针对工农业生产制造的高层环节,在消费者市场以高消费群体为主要对象。3、服务手段高端化。通常以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电子设备为媒介与载体,为客户提供快捷、准确、缜密的服务。4、服务内容高端化。突出高智力、高专业化、高效率、高附加值的特点。5、服务形态多样性。既有物化服务,又有非实物性服务。6、服务理念个性化、标准化和可持续性。从长远的合作角度出发,根据客户的特定需求,提供完善的服务方案和高质、高量、高效的服务,实现供需双方利益共赢。

概括地说,高端服务业是相对低端服务业而言,产生于工业化较发达阶段,以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为主要依托发展起来的,以提供技术性、知识性和公共性服务为主业,居于服务业高端的服务业。高端服务业的代表行业主要包括金融服务、科技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现代物流、文化产业、服务外包等。

二、“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高端服务业的必要性

(一)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决定了必须发展绿色产业——高端服务业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个三角洲中最后一个未被完全开发并且面积仍在增长的区域,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相对完整。为避免开发不当对环境造成不可修复性破坏,国家对黄河三角洲提出了“高效生态经济”的定性发展要求,也就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较内陆而言,黄河三角洲有其特殊的环境特点:一,淡水资源匮乏。年人均水资源只有288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二,旱、涝、土地盐碱化、荒漠化、风暴潮灾害、黄河入海泥沙和岸线退蚀,黄河入海段有闾尾摆动的特性,给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土地恢复整理带来更大的难度。自然环境既复杂又脆弱,保护性治理非常重要。因此,顺势而为以发展绿色产业促经济增长更为科学。保护、治理、开发和利用,都需要借助大量的智力、技术等高端服务业务去完成,发展高端服务业成必然选择。

(二)发展高端服务业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最优选择

经济转型升级,包括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两层含义。经济转型是指,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达到产业结构优化、效益提高、能耗降低、环境得到保护,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是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升级是指通过产业内和产业间的升级,使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层次提升,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经济结构转型的问题。而高端服务业不仅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具有高产业带动力特点,是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提升的重点,也同时具有高技术、高智力和高资本密集投入的实力,有集约、高效、高辐射力的特点,对一、二产业的转型升级能起到技术支撑、智力支撑、财力支撑乃至人才支撑的作用,因而被发达国家长期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来重视。“黄三角”必须把积极推进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全方位提升区域生产力水平,提升产业内、产业间和区域间协同发展的能力,实现经济和社会平稳、快速、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高端服务业是提升城市承载力的重要途径

发展高端服务业,将对城市发展水平形成有力的拉动。城市是高端服务业的汇聚地,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在带来更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同时,也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方面形成更高的要求,有利于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与高端服务业共生发展的总部企业的集聚落户,必将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辐射力和经济能级。

(四)“蓝黄”战略的叠加效应有利于高效生态服务业的发展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成为国家战略规划之后,我省拥有的又一个国家级战略规划,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从区域范围看,“黄”、“蓝”两大经济区在地域范围上有所重合,高效生态经济区19个县中的11个县包含在蓝色经济区51个县中。国家两大战略在同一省份、同一区域形成政策优势的高度叠加,这在国内外区域产业发展中是绝无仅有的。黄河三角洲可顺势对接半岛城市群,某种程度上可获得国家给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财税、投融资、海域海岛土地和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共同打造海洋产业核心区、发展先行区,有力提升黄河三角洲整体实力,推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有利于高效生态服务业的发展。

三、促进“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高端服务业的途径

关于发展高端服务业的途径问题,一些专家学者从价值链的角度总结归纳出引入、催生、升级、创新等途径。从“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整体层面着眼,可考虑以下大的途径。

(一)改革“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行政管理体制,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黄三角”地区涵盖了东营、滨州两市全部以及德州、潍坊、烟台的部分地区,共计19个县(市区)。行政界限的制约作用和多头管理,造成了资源分散、功能交叉重叠、内耗严重、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且缺乏中心城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缺乏大的载体资源。随着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地方,县市级政府的决策权更大,在其决策能力短时间内难以快速大幅提高的情况下,“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问题会更加突出。因此,要解决“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高端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仅从问题的表面入手,各自为政、小打小闹、进行"自体化"发展是不行的,必须从战略的高度着眼,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明确提出“合理调整行政区划,推进统一高效开发”、“优化政府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减少行政层次”和“实行区域发展统一规划、陆地海洋统一布局、重要资源统一管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推进,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要根据这一精神,本着高效生态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大胆改革“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行政管理体制,建立滨东特别行政区(简称滨东新区)。

设立东滨新区的基本思路是:利用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利时机,调整行政区划,组建国家级新区。拉开大都市区发展框架,实现滨州、东营完整意义上的一体化发展,形成一个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中心城市,并做大做强成核心城市,以增强其对周边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基本构想是:把整个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所属的19个县(市区)划出来作为滨东新区的行政区划。依托东营市的东营区市区、滨州市的滨城区市区、利津县城和梁才乡、北宋镇、龙居镇、董集镇、郝家镇、史口镇等相关乡镇构成的区域,作为滨东新区中心城市的行政区划,组建滨东新区,争创国家级新区,并设置相应的县市级行政区划。撤销东营市和滨州市的行政建制。其它县市的行政区划可暂时保持不变。滨东新区的发展定位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定位一致。

滨东新区的规格可争取按副省级行政设置,实行区管县的管理体制,减少管理层次。在国家级新区批准之前,可对滨东新区管委会高配“副省级”领导。要围绕滨东新区中心城市的建设,实行三面向外发展,即滨城区市区向东发展,东营区市区向西发展,利津县城向南发展,以便连成片。目前,重点是加快利津县城的向南放射型发展,这是创建滨东新区的突破口,目标是将这一区域发展成滨东新区中心城市的一个行政区。这样,加上滨城区、东城区,就可以形成由三区构成的滨东新区中心城市架构,为下一步设立国家级新区打好基础。

要提高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整体打造成国家级新区的重视程度,要从国家战略高度上认识这个问题。设立滨东新区,绝不是滨州、东营两市或小区域内的事情。要从高层决策、高层服务入手,把它作为推动全国、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要更进一步从国家倡导的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海洋经济、高效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方面挖掘题材,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主动争取国家给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更高、更优惠政策待遇。目前,要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作用。

(二)提高对高端服务业的认识水平,加大宣传力度

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决策层的重视。近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已清醒地认识到,山东服务业相对滞后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与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相比,服务业在规模、质量和效益上都存在较大差距,仍是经济发展的“短板”。为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省委、省政府做出动员部署,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鲁政发〔2013〕25号),在发展理念、体制改革、对外开放、资源集聚、创业创新和人才支撑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突破性的政策措施。一些地方政府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加快研究制定地方的配套政策。一些省直部门也启动了有关政策的落实工作。这为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高端服务业毕竟是一个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词汇,国内对其认识也才刚刚起步。2007年深圳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上海提出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的问题。在山东关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几个文件特别是服务业发展规划中,尚未见到高端服务业的提法。这说明山东对高端服务业的认识还没有到位。一些基层政府和企业管理者对高端服务业更是不知所云。对此要引起高度重视。当务之急,要通过讲座、宣传等方式,提高对高端服务业的认识水平,明确其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特别要认识高端服务业与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以及高技术产业等的关系。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宣传各级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强化典型培育,及时宣传和推广先进经验,为加快高端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事实上,高端服务业存在于一切产业中。农业中的高端服务业,按环节分,所占比例为10%—30%,主要集中在研发、流通、订单信息等环节。工业中的高端服务业,按环节分,所占比例为30%—40%;按利润分,占比高达60%以上。其中,工业设计、创造发明、采购交易占整个制造行业利润的70%左右。商业中的高端服务业,按环节分,所占比例为40%左右;按利润分,70%是由智慧、信息服务创造的。教育产业中高端服务业占80%—90%。文化产业中高端服务业占30%左右。(《高端服务业经济》王廉等著)这进一步说明了高端服务业的重要性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机制

体制改革进展缓慢,多数服务业领域改革长期落后于农业和工业领域。服务业管理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问题突出,交叉管理和管理缺位并存。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审批改革不到位,服务业领域的各类审批多,资格认证多。市场化程度不高,服务业对外开放度不高。2012年,山东省服务业外商投资占全省外商投资的比重为36.2%,比第二产业低24.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15 个百分点。金融、信息、文化、教育等行业仍实行过分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外资和民间资本很难进入。

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市场准入、对外开放和财税、土地、人才等要素支撑方面,积极进行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

要围绕建立保障和促进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体制与机制进行探索和试验,积极争取国家在某些相关领域的先行先试授权。创新土地管理,推动土地经营权和建设用地指标的流转和交易,建立面向全国的以土地开发权、经营权和建设用地指标交易为重点的资源类产权交易中心。目前,可充分利用和发挥位于淄博、依托天津股权交易所建立的全省性的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利用其交易平台和淄博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第一个农村改革实验区的便利条件,探讨设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板块。要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政府管理模式,优化运行机制,为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注入动力、提供保障。

(四)建立区域协调机制,搞好区域规划,确定关键性发展项目

区域内一体化程度较弱,错位发展、融合发展的力度还不够大。区内5市19县市区存在产业结构趋同、内部竞争现象,重点项目在较大程度上存在重复建设,一体化程度较弱。山东省级层面已认识到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2014年2月份,省里就召开了生态区党政联席会议,通过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联席会议制度》并确定东营、滨州、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六市将在交通、产业、物流、旅游等九个方面融合发展,29件实事也将一体化推进。推进交通一体化建设、无障碍旅游区建设、推进要素资源共用。下一步除了抓紧落实外,还要充分利用联席会议的作用,搞好高端服务业的区域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合理确定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重点发展信息、物流、教育、研发、文化、旅游、养老、医疗、金融以及各种商务服务业等行业和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在服务业发展中的角色问题。服务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政府对服务业的发展一般采取参与和管制并举的双重手段;在管制的同时,又充分发挥市场的自发配置资源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后,许多发达国家的政策选择转向放松管制及其政策框架调整。这些经验的确值得我们借鉴。鉴于“黄三角”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家战略作用和松散的行政区域构成,加之经济基础薄弱,建议对这一区域实行特区管理,实行特殊政策。要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进一步探讨、研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国家战略地位和作用,从区位、环境、资源、文化底蕴等方面再度发掘出其独特的优势,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以便得到国家更进一步的重视。

(五)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优化高端服务业发展环境

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广泛吸引和聚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功能载体,是区域内制度管理、科技和观念创新的策源地。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会促进产业、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的集聚,进而会为生产性服务创造大量的需求和有效的供给。服务业发展需要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人力和物资投入等硬件,更需要合适的法律体系、营商条件、信用等级、规制程度、监管模式和文化环境等“软件”。高端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已不再是简单引进资金的问题,而是要在软实力、综合环境的培育上下大力气。要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服务供给能力为重点,促进公共服务业普及发展,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满意度,打造吸引高端服务业集聚的新优势。要进一步优化滨州、东营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优先强化滨州、东营两市区的对接开发建设。城市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区域内只能存在一个龙头城市,不会存在多个龙头城市。此举的目的就在于为下一步“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行政区划调整、打造滨东新区、创造拥有一流的商务环境、一流的政务环境、一流的服务环境和一流的生态环境的新龙头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硬环境。除了加强城市市政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以外,还要加强区域内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一方面,在区域内部,要加快交通、通讯、信息等一体化建设;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黄三角”区域与其他城市的对接。要优化区域内的软环境建设。政府要从制度体系、行业规范、市场培育、人才保障、政府服务、组织管理、资金支持和财税优惠、资源共享、招商、项目推进、绩效考评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构建促进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省级层面要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具有特色的、具体的“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高端服务业发展政策。如设立各种发展基金,建立产权交易中心,出台高端人才引进、培养政策,金融扶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政府采购政策、服务外包政策、服务贸易政策等。开展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交易试点,研究探索产业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产品上柜交易问题,支持在土地使用权、林权和海域、滩涂使用权抵押融资方面先行先试。要特别强调加大政府财政扶持的力度。

[1]国务院《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2]鲁发改黄三角[2011]1880号文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等

[3]山东统计信息网

[4]杜人淮:《发展高端服务业的必要性及举措》,《现代经济探索》,2007年第11期。

[5]郑贵斌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

[6]原毅军,陈艳莹:《中国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北京:科技出版社,2011年版。

[7]王廉等:《高端服务业经济》,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本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高端服务业研究》(11CJJJ10)阶段性成果,山东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高端服务业可行性研究》阶段性成果。

尹燕霞(1963-),女,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F127.52

A

1003-8353(2015)05-0130-04

猜你喜欢
经济区高端服务业
高端油品怎么卖
Polk(普乐之声)推出高端Reserve系列音箱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高端制造业向更高端突围
“澳”式无双开启高端定制游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