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磊
李阳河渠道倒虹吸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内丘县城西约1.0km的李阳河西支、北支交汇处,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大型河渠交叉建筑物。根据工程总体设计要求,总干渠在李阳河渠道倒虹吸上游设退水、排冰闸。其中,退水闸设计流量要求满足过渠道设计流量的50%,排冰闸满足冬季排冰需要。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为Ⅰ等工程,退水、排冰闸的引渠、闸室、消力池等均按1级建筑物设计,主要建筑物防洪标准按100年一遇设计,300年一遇校核。
闸址处李阳河基本呈东西走向,地势西高东低,水流自西向东。根据交叉断面处李阳河流向,为利于退水运用和工程管理,并考虑渠道倒虹吸的安全,退水闸布置于靠近倒虹吸进口的总干渠右岸,与倒虹吸共同组成枢纽。退水闸与倒虹吸进口的距离,根据退水渠道对主体建筑物的影响及退水河道地形、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排冰闸确定原则基本同退水闸,为利于管理、减小投资和节省占地,排冰闸与退水闸相邻紧凑设计。最终确定退水闸中心线与总干渠中心线交叉点距离倒虹吸进口约155m。
考虑退水、排冰闸的退水和排冰要求,选定3种布置方案:一是上下布置,上部布置舌瓣门,通过控制舌瓣门的开度排冰,下部通过短洞退水,闸孔净宽6m,闸底板长 18m;二是左右整体布置,顺水流方向右侧布置退水闸,左侧排冰闸,退水闸孔净宽5m,排冰闸净宽6m;三是左右分离布置,退水闸和排冰闸各设独立底板,并根据各自的需要布置。通过计算和技术经济比较,考虑安全因素,最终采用第3种方案。
根据李阳河的退水条件,退水闸中心线与总干渠中心线夹角取35°。退水闸布置于倒虹吸进口渐变段上游端右岸,包括进口段、闸室段、消能防冲段和退水渠。进口段布置于总干渠内边坡上,与排冰闸共用,底板高程与总干渠渠底高程相同,均为76.945m,闸前以圆弧形翼墙与总干渠衔接。闸室为单孔无底坎开敞式布置,净宽5m;闸室为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顺水流方向长15m;闸室设两道钢闸门,为检修闸门和工作闸门,均采用平面滚轮闸门,启闭设备均为固定式卷扬启闭机。闸后设1:5陡坡与消力池连接,消力池长30m,深2.5m,其后为退水渠。退水闸闸底板与下游河底高差较大,使得消力池斜坡段和水平段岸墙均较高,为减少土方开挖和节省混凝土用量,消力池段采用钢筋混凝土“U”型槽结构。
排冰闸布置于退水闸左侧,与退水闸并列布置。闸室为开敞式布置,净宽6m,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顺水流方向长15m;闸室底板高程为 81.945m,闸前以圆弧形翼墙和倒虹吸进口渐变段衔接,闸后设1:5陡坡,出口汇入退水闸消力池。闸室设检修门和工作闸门,均采用平面滚轮闸门,启闭设备均为螺杆式启闭机。
为有效减小冬季浮冰对总干渠输水的不利影响,在渠道倒虹吸进口渐变段上游布设了拦冰索。拦冰索可拦住上游大块流冰防止冰块进入检修闸闸室及倒虹吸,在气温及边界条件合适时拦住表面流冰,协助渠道生成动力冰盖,为渠道冰盖输水创造条件,当流冰量过大需要进行排冰时,拦冰索可以起到导冰作用,将冰导向排冰闸。
退水闸的作用为事故退水,泄流量按闸址总干渠设计流量的50%考虑。闸址总干渠设计流量220m3/s,退水闸按Q=110m3/s的泄流量设计。经计算,单孔闸孔净宽B=5m,设计水位82.945m时,退水闸过流量为113.7m3/s,满足总干渠退水要求。
退水闸闸室处在挖方段,闸底板高程76.945m,退水渠出口河底高程71.50m,闸底板与河底高差5.445m,采用1:5斜坡与下游退水渠道连接。退水闸下游消能防冲设计按上游设计水位82.945m,下游无水,闸门逐级开启为控制条件,闸门开度以0.5m为一级。计算消力池的深度和淹没度时,下游正常水深按上一级闸门开度泄量的相应下游水深确定。根据计算结果,布置消力池深2.5m,水平段池长30m;其后为钢筋混凝土和浆砌石海漫,长度分别为10m和20m;末端设高镀锌钢丝石笼护底。
排冰闸闸孔尺寸主要根据流冰的平面尺寸和厚度确定。根据经验,排冰溢流水深按最大冰厚的5倍考虑,闸孔宽度按最大冰块平面尺寸的6倍考虑。结冰厚度按规范公式计算为0.2m。参照附近水库冰厚资料,本工程冰厚取0.2m。
冰的单块平面尺寸与冰厚及冰的强度有关,而冰的强度与温度及状态有关,参照附近南运河和卫运河的运行经验及观测资料,流冰平面尺寸在1m左右,本工程流冰平面尺寸取1m。
由此确定排冰闸闸室净宽为6m,闸底板高程较设计水位低1m为81.945m,对应此运行条件,排冰闸下泄流量为13m3/s。
目前,李阳河渠道倒虹吸退水、排冰闸已投入使用,运行良好。本工程根据总干渠与李阳河交叉断面的地形、地质等条件,结合渠道倒虹吸的布置情况,总结了退水、排冰闸的位置、结构布置和型式的确定,闸室宽度、进口底高程、消能工确定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拦冰索的选择,可供类似工程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