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蔚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浅析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余海蔚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及应对挫折的能力,正确处理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惑和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新的方法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愈发重要。社会工作“助人自助、尊重和平等、服务”的理念,以渗透性教育的方式走进大学生的生活中,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因此将社会工作方法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是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的迫切需求。
社会工作方法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有自己的概念。一般认为社会工作是指 “在本职工作之外所承担的不取报酬的兼职工作”①。然而,学科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来自于英语翻译,指的是专业人员从事的帮助人的职业性活动。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不同,各学者对社会工作解读的侧重点不同,出现了不同类型的社会工作,但殊途同归的是对社会工作中价值重要性的肯定,认为社会工作是以价值为本的专业,价值是社会工作的灵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的教育行为,而且关系到国家高素质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培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意味着个人与学习、生活环境及人际交往关系保持和良好的平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所确立的多种层级、多种类型的教育目标和工作组织与工作机制及其纵横联系构成的整体。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等方式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但传统的这些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重在普通心理健康知识的传达,新生心理健康普查重在体现普查前期大学生个体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光顾者更多的是愿意主动寻求帮助的大学生个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文化和社会意识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处于转型期,新一代的大学生在应试教育环境下长大,导致其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缺失,面对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其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个体承受的来自父母和家庭的期望较大,而现实生活又对其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二者之间形成巨大反差。因此,大学生个体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日益突出,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承担,由于缺乏系统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背景,他们不能准确地采用合适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实效性较弱。
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增强其心理调适能力、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及应对挫折的能力,正确处理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惑和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寻求新的方法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愈发重要。
社会工作的三个基本理念是“助人自助的理念、尊重和平等的理念、服务的理念”②。这些基本理论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特征,由传统的说教转化为双向的沟通交流,由显性教育转化为春风化雨式的隐性教育,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通过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帮助有心理困惑的大学生走出困境,获得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其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根据社会工作方法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可发现将社会工作方法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是让大学生更快地成长成才的迫切需求。
1.运用社会调查方法切实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般来说,社会调查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从一个取自某一社会群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详尽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③。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要了解和熟悉施教的对象——大学生,能够通过调研提前掌握不同地区(如城市和乡村)、不同学校类型(如重点和普通、师范和综合)、不同年龄阶段(如18岁以下、18-24岁、24岁以上)大学生个体的成长背景、生活环境、常见情感困惑等影响心理健康存在的因素,通过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脉搏,为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重在理论说教、填鸭灌输,没有针对他们的现有特点开展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后现代时候受到社会碎片化冲击的影响,思想已经多元化,因此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多元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越是强调传统的、主流的说教,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因此,心理健康教学应改变原有的主客体——灌输+接受模式,应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现有想法和困惑,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引导和帮助措施。
2.运用个案工作方法促进个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个案工作方法是指“以个人为对象,运用科学的相关知识,通过专业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帮助个人有效运用社会资源解决问题,达到增强当事人的适应能力,促进其人格成长的工作目的”。
根据个案工作方法的特点,可发现它不同于常规的个体心理咨询,其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社会个案工作理论认为‘人在情境中’,即个人问题的产生不只是心理方面的原因,还与个人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等社会因素相关,要解决个体问题,就必须综合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既存在共性,又存在个性。由于受自身成长环境、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个性化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个案工作运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通过借鉴心理学理论中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等理论,采用危机干预模式、行为修正模式等方法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技术支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个案工作方法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克服困难和解决难题,排除不良情绪困扰。心理健康教育者可以通过了解大学生的需要,调动相关资源疏导其不良心理机制带来的消极情绪,同时使其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学会适应社会,增强其社会生活能力。
3.运用小组工作方法拓展朋辈教育影响,实现学生自我教育
当今大学生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大环境相同,他们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一定的普遍性,由于现实条件和资源的有限性,依靠个体工作方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局限性,因此应根据大学生个体中常见的普遍性问题进行成员分组,通过特定的小组活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小组工作“基于在群体中与别人互动,发挥个人潜能,达到改变的目的”④。小组工作的核心价值观是“助人”,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说教相比,小组工作方法更能为处于心理困境中的小组成员所接受。小组工作重在小组成员互动,可通过事先情况摸底,考虑到大学生个体不同的心理和情感需要,进行某一特定小组目标的人员分配,进而设计各种各样的小组活动,通过活动达成让小组成员整体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在共同的利益和一致的目标影响下,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联系并相互影响,形成特有的小组文化,并让成员在小组中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小组成员搭配时可通过特定事先搭配,让某一方面具有突出优点或优势的大学生带动某一方面较为欠缺的大学生共同进步,在实现小组目标的同时促进小组成员个人转变。通过小组成员的朋辈效应,可以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
4.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外在环境
外在环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区作为大学生成长的大环境是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大场所,构建健康、文明的社区文化,用正能量引导和熏陶大学生,利用社区资源为学校服务,从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造一个和谐的大环境。
社区工作是 “社会工作者以整个社区及社区中的居民为服务对象,协助社区成员组织起来,发挥社区自己的力量,并运用各种资源以解决社区文体,满足社区需求的一种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是一种解决社区问题的方法与过程”⑤。
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校园的建设与管理,以学生为主体优化学生自治组织,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同时,通过开展系列校园文化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实现内化——通过对社会的正能量要求的吸收,转变为自我的行动。同时,搭建志愿者服务等平台让学生走进社区建设,通过提供不同岗位开展不同活动,帮助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减弱或消除可能诱发其心理问题的负面因素,帮助大学生积极融入社会,促进其健康成长和成长成才。
将社会工作方法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可以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既关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需要、常见困惑、人际关系等普遍性的问题,又关注个体全面发展。通过小组活动、社区活动,开展个案咨询和辅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开发学生内在潜能,培养其优良品格,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从而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更为显著。
注释:
①罗肖泉.践行社会正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
②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2.
③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87.
④刘梦.小组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
⑤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53.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张乐天.社会工作概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