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
(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0000)
音乐课堂如何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
陈亚
(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0000)
本文从音乐与诗歌的交融关系、诗的吟诵性即音乐性、音乐对诗歌创作具备启迪作用方面阐述音乐与诗歌的相互作用及关系,并分析如何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感官感受音乐。
诗歌 音乐课堂 有效教学
一
“高中音乐教师鉴赏课教学内容拓展能力”,是指高中音乐教师依据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内容标准,在充分研究教材资源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区现有的客观教学条件和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与基本技能,对课堂教学内容作出选择和拓展,自主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高中音乐课程资源,并以此提高中音乐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能力,以及设计、评价能力与研究能力。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音乐鉴赏》第五单元音乐的题材中第一课就设定了《音乐与诗歌的交融》这一课题。要有效开展这一课的教学,首先得阐述清楚以下几点。
(一)音乐与诗歌交融关系
早在人类艺术萌芽时期,诗歌与音乐就像一对孪生姐妹,诗歌与音乐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闻名于世,“韵律美”充分体现出诗歌与音乐的精髓之处。诗歌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韵律美”特征,使诗歌与音乐产生更密切的关系。
由《诗经》的内容可以看出,是一部关于古代音乐的汇集,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启蒙,而由之名字亦可得知,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启蒙。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中国诗歌脱胎于音乐。
朱谦之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音乐文学史》里面提到“所谓诗歌即是音乐”,一句话概括了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
(二)诗的吟诵性即音乐性
音乐于诗歌有很多共通之处,它们都以抒情见长,十分讲究节奏、韵律、音调,古代的诗歌都可诵可吟。教师在《音乐与诗歌》一课教学中清楚地诠释了诗的歌唱性、吟诵性。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与音乐结合在一起,那就是对诗歌音律的讲究。盛唐、中唐的大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等,都以诗歌的格律严整、韵脚整齐而见称。音乐与音律就在此中起到调节音调与节拍、使诗句更和谐押韵的作用。因为有了与音乐的潜在结合,那些诗篇便如歌一般,具有独特的音乐美。吟诵性即显示了诗歌的音乐性。
(三)音乐对诗歌创作具备启迪作用
唐代的白居易就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他能弹琴,会唱歌,尤其擅长描写音乐场景和音乐演奏者,在脍炙人口的《琵琶行》中,他用“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琵琶之音。他还有一首描写女筝手精彩表演的诗《筝》:“云髻飘萧绿,花颜旖旎红。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短短四句,女筝手美丽的形象跃然纸上,都是他有感于生活中的音乐情境而作。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贝多芬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诗歌”这个词语中本身就包含“音乐”,也可得知,诗与音乐得密切关系。二者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相互交融,像中国诗歌与音乐这样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所谓的混合艺术,在世界文学史甚至世界音乐史上不能不称之为一个奇观。
诗是心灵之歌,歌是诗意之结晶。诗是语言的音乐,音乐是诗歌情感的喷发,艺术的升华。
二
音乐与诗歌这一课,在充分解读教材之后,音乐教师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感官感受音乐。
(一)新旧知识的连接和明确清晰的教学思路
借助已经具备的语文学科的知识,使学科间产生联系,为原有诗歌知识与将要学习的诗歌音乐做出提示线索。新旧知识得以连接,学生学习起来更自信与投入。
《音乐与诗歌》这一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一是欣赏,二是创作。欣赏是创作的前提,创作是欣赏的提升,这个关系是本课的主线。
欣赏力求进入双向对话交流的创造性审美层次,采用教师先放歌曲,不做任何讲解,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感受和欣赏。
创作方面,借助诗本身的韵律美,让学生体会吟诗的乐趣,鼓励学生为诗歌写谱,再感受唱的魅力和创作的乐趣,而后再欣赏名家创作的音乐作品。通过先尝试再比较,学生又一次获得审美体验。
(二)重视情感体验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音乐与诗歌一课的音乐鉴赏中,学生可通过大量的诗歌类音乐作品听赏从而得到情感的体验,形成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诗歌是美的载体,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我国的诗歌从诗经开始,经过许多不同的阶段,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瑰宝。诗是语言化的音乐,充分借助音乐与诗歌的关系,以音乐与姊妹艺术的关联,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兴趣和修养水平。
音乐艺术是综合的艺术,它所包容的内容万千,是其他任何艺术都不可替代的,所以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在各门艺术中,没有什么比音乐更能直接地表达人的内在情感,在人类生活中也没有什么比音乐更能叩开人的心扉。换言之,音乐有丰富的情感,人类的情感是最丰富的,二者不谋而合,因此可以通过情感的体验使普通高中的学生更广、更深,更自然地接受音乐艺术的教育和培养。所以情感的调动和培养是教学中最好的选择。
(三)音乐欣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思考的问题之一。有的音乐欣赏活动,语言几乎成了表达、交流音乐感受的唯一工具。这种欣赏教学方式,仅能满足一部分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的需要,往往让另一部分更善于运用其他表达方式的学生陷入窘境。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将对参与音乐体验的表达活动缺少兴趣,丧失信心。在音乐欣赏活动设计中,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各种表达途径,如配乐诗朗诵、古诗新唱等方式,这其中包括语文表达,并引导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鼓励他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思想,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才能上出一堂别开生面的优质音乐欣赏课,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提高审美能力,最终达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四)视觉艺术在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教学设备与教学环境逐步在变化,多媒体设备在音乐教学课堂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例如在欣赏《音乐与诗歌》这一课时,播放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景、民俗等视频资料配上教材的音乐,可以让学生首先在视觉上产生很深的印象,从而对后面的乐曲欣赏提高兴趣。至于很多音乐的演出录像及跟音乐相关的电影片段的使用就不用我多说。
视觉艺术在课堂中的运用,其实是与教材相关内容的搜集和使用。这些资料的来源,我简单地总结为三方面:(1)网络;(2)学生在图书馆音像店获得,学生的视角有别于我们的视角,他们提供的好的资料可以为我们所用;(3)教师查找资料,整合所有资源而获得。这些资料都可以为音乐课堂添砖加瓦,增添光彩。
(五)课外资源的正确选择
流行音乐素材的选用,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影响的结果。无论我们多希望为学生呈现最高雅的音乐,却仍然避免不了对流行音乐的入骨痴迷。音乐课本上大多内容都与她们距离实在太远,所以音乐教材的拓展是必需的。传统将在创新中延续,历史也要顺应时代的创造和发展,比如现在有些流行歌曲是翻唱古诗词的,有的旋律还是很美的,是可以为我们所用的。
生活中的音乐素材的选用,正是“艺术源于生活”一说的具体体现。新课程注重民族特色,为此我们更应该灵活地处理教材。乡村婚丧音乐、母亲的催眠曲、建筑工地时有时无得某些节奏,都是最初启迪我们心灵的美好音乐。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瑰丽多姿、博大精深,而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充满异彩纷呈的音乐,这些我们都应尽可能择优拿来充实我们的音乐课堂,拓宽学生的思路,那么上出有地区、民族特色的音乐课就不再是梦想。
音乐是多元的艺术,音乐课也应该是多元化的。音乐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敢于创新,不断完善,提高综合素质,才能上好音乐课。
[1]赵敏俐.20世纪汉代诗歌研究综述.
[2]张凯.音乐心理.
[3]张淑珍.音乐新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