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繁荣境域里大学及教师发展之思——兼说文化繁荣、昌盛的内涵与功效

2015-03-21 04:23曾铁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大学文化发展

摘 要:大学是文化、教育机构,是文化发展、发展文化的主场与重点区域。推进社会进步,教师须为人师表,教好书、育好人,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多进言,不搞虚无缥缈的“学问”。大学发展与文化建设、繁荣之间有共生、互动、共荣的关系,促大学、教师发展是文化建设、繁荣的优先方向。大学是优化人心世道之所,保持本色、品节和有“礼”,大学才能蒸蒸日上;给力完善教师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并释放其潜能、引导社会发展乃文化繁荣的立意与取向。

收稿日期:2015-04-22

作者简介:曾铁,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传播、文化发展和成人教育。

一、引言

文化建设、繁荣波及、关涉人、事与社会的各个层面;文化发展、繁荣(本文指含教育、文化、科技等在内的文化大繁荣)对人、社会的全面发展有较强的影响力、引导力与塑造力。大学是重要的文化机构,是文化建设、发展的主场与文化繁荣的重点区域,不断提供知识、文化、思想,益助人与社会进步,大学是“能源”与平台;传达先进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和缔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学、教师及作用不可或缺。现在,全国(大陆)约有2300所大学(专科、本科),其教师人数多,潜力、作用力大而强。大学及教师发展是文化繁荣、昌盛的主体与客体,提携大学教师,助其健康发展和推动大学进步是文化建设、发展的职能与要务。基于这些考虑和时下的大学样态,拙文就文化发展、繁荣形势下大学及其教师发展说点思考。

二、大学教师发展是文化建设、繁荣的内涵与目标

(一)促进大学教师发展是文化发展、繁荣的职责和任务

有效传播优秀文化、先进思想是科学发展的诉求与基础,文化建设、繁荣则是科学发展的要件。文化发展、繁荣的内容与终级目的有:传送、扩散以科学精神为核心因子的科学文化,强化科学意识和理性思维,全面助推科学发展;完善、提升主流文化、公共文化,丰富、深化文化慧民、裕民内涵,给力社会和谐发展。大学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大学的关键与核心的价值,大学是文化传播链上重要的一环。大学教师(下称教师)是推动、实现文化大繁荣的重要推手,也是文化建设、繁荣的受益者,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助中国强大、“高大”,让世人仰慕,最重要、最根本、最可靠的是人才资源,特别是广大的教师。促进人与社会的现代化,教师的“内能”“势能”颇大,该群体是天然的智库与思想谷,是创新力和发展动力的基本来源。所以,文化建设、繁荣应关注、发力使教师精神不贫瘠,身心不“霉”与自律、自爱,具有较高的思想力、创造力。当下,教师不能生活在“温室”里,对社会现象、问题只做看客,更不能以势利处世。用科学文化知识与当代文明丰富教师,让他(她)们优雅的生存、不平庸,是谦和、清正、有内涵与表里如一、率真无伪的文化人;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助他们正确地“指点江山”、为人民的福祉担当学人之责;使之研究研判、结论科学、准确,无罪于人民与历史是文化建设、繁荣的走向与绩效。

大学有“三职”,即知识传播、知识创造和思想引领(社会服务),它是社会进步的智力引擎与支撑;教师是社会进步、文明所需的“动能”,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拉手。“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梁启超),在于所有学科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他们的育人水平、育人绩效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国人素养的均值低、方差大,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制肘(钱颖一,2014),不断提高人民的素质、能力是发展的需求与前提;高效率地服务于提高劳动者素能,献力建成高品质社会乃教师的天职与使命。文化繁荣和教师发展、大学进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强化。助教师在喧嚣的社会不说谎、不说假话,不干龌龊事、不造假,特别是教授们,在事关民生与社会进步问题上多发非情绪化、科学的和有说服力的声音、建议;让教师说、写具有时代质感且自己相信的话,并“尽力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A•爱因斯坦),是真正的知识精英,文化大发展须作为、当有力。是不虚伪、不自私自利和冷静、持重的高雅之人乃教师本色,教学教育、学术研究有民生、文明价值等是教师的目标与追求。为此,文化建设、繁荣要制造、放大舆论和营造好环境,促教师道德高尚、行为美好,应使之守护知识分子的尊严,坚持独立人格,不与社会的污浊同流合污。让教师是安静的人与君子,是文化修养、民主修养高和理性思维强的经师、人师,是遵守社会规则、有思想的学者;使教师说中肯的话、讲诤言,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言;干顺民心的事,不搞虚无缥缈、花里胡哨的“学问”是文化繁荣、发展的主业与愿景。

(二)激发、鼓励教师做不让常识失灵的事是文化发展、繁荣之所宗

教师属学术社群、文化社群,是成就文化繁荣与推动绿色发展的生力军。让教师说事实、讲真理,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为建设现代国家输送正能量;让他们其感、其思、其论有益于解决中国问题,使我们的现代化顺利前行,文化建设、繁荣当鼓与呼 [1],激发、鼓励教师做不让常识、科学失灵的事,助他们致力于培养会思考的头脑,塑造具有全球视野、了解当代社会的劳动者,并一生为打造文明社会而工作是文化大发展之所宗。让大学有较高的文化力、思想力,具有现代品格、现代意义;使教师精神清洁,多向前看、向远看,并发力弱化、解决“十大社会病态”[2014年9月,《人民论坛》发布“社会病态报告”,它说了当前的十大社会病态,其中有“鸵鸟心态”(逃避现实、掩耳盗铃、面对压力与困难采取回避态度)、“思考恐惧”症(鹦鹉学舌、人云亦云、附和跟风)和“初老症”(未老先衰、过早放弃追求、过早妥协)等]属文化建设、繁荣的正事与实务。基于“文须有益于天下”(顾炎武《日知录》),而非仅个人赢利、谋名之理,教师当不搞浮躁的“口号学术”、“政治学术” [2],“给黄土地增添一抹绿色”(翻译家草婴,2014)、让社会美好是教师教书、研究的宗旨与路向。

教师是社会敏感的成员和社会良知,所以,教师要心存焦虑、心有隐忧,灵魂不能“失重”,不能工于心计、明哲保身或左顾右盼、知行分裂,当为社会进步多提供知识、技术或精神文化产品;突出、空前、广泛地普及科学思想与当代文明,并在社会深度植入、应用科学文化是发展之需,为此,教师必须给力。教师水平、教师进步,很大程度决定着文化繁荣、科学发展的品质,推进教师发展,让他们对社会进步有更多的贡献是文化建设、繁荣的“业务”与目的。助益提高人民素质、使社会发达,教师当做好教学、教育工作,并积极、合法地干预民生、干预社会,多做启民咨政,增大民智、国力之事。在社会思潮芜杂纷乱之时,教师应有文化定力;在社会狂热、社会失范之时,教师要保持清醒,并提出警醒;助力国人优美、社会美好是教师的志业与义务,此乃教师永远的课题。在社会文明进程中,教师要推波助澜,而非冷眼旁观或说点应景的话或风凉话;他们应有很强的问题意识,潜心学术、着眼未来,不断探索新问题,独抒己见,形成新观点,还要不为近利所动,不为浮名所惑。这样,文化建设、繁荣当提供优越条件与渠道,让教师依理而行,使他们有自由的思考空间,可发挥自己的能力创造、形成有价值、有见识的技术性产品或知识、理论等,助益塑造美好的时代。

(三)给力教师生成些“学术所寄之人”和中国的“脑袋”乃文化繁荣的“作业”

开眼看世界,借助各种信源,多参考、多比照和采用有关的讯息是提高大学各学科科研理论、实用价值之现实需要。全面践行“24字核心价值观”和“双百”方针,使人民有智慧、会思考,助社会向前进和构建人人平等的法治中国乃文化大繁荣与建设现代社会的要求与根本。让教师用脑袋、用心地教学、写论文,使教师豁达大气,有真学问、不讲荒唐话,助益大学多生成些“学术所寄之人”(王国维)和中国的脑袋、脊背是文化建设、繁荣的导向与“作业”。2014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北大说:推进改革发展,实现现代化,需要哲学精神指引,需要历史镜鉴启迪与文学力量推动。文史哲研究要关注人们的精神世界,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帮助大家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确立不断前进的方向和信心,这是当代学术研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3]。如此,教师要敦本务实,应有文化自觉与抱负,不做无智、无趣或伪文化之事,不能斯文扫地;教师教学、学术研究应求实、求是,为社会发展送清流、送光明;教师要有些老派文人的风骨,当心怀苍生、不采华名,积极传播现代文化、思想,多做为社会进步固本培元之事。让教师积攒、提升自我,其教育、教学可让学生现在、未来“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鲁迅);使教师的研究“在人间”,多聚焦、做点可“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研究乃文化建设、繁荣的“靶点”与劳绩。

教师是文化化人、文化中国和逐步提高社会法制化、市场化程度的主角。让人民有教养、素质高,使之言行由外控型(正确与否并非出自内心,而是他人的评价)转为内控型;将尊重文化和敬畏、爱护生命的意识渗入社会,以及提升全社会的民主素养和公共精神,助推中国成为文明大国、实现“中国梦”,需要广大教师持续、发奋、有效地工作。这样,教师应是精神小康者与理性的现代人,当积极传递先进文化,努力激活社会思考,让人民的思想不闭塞、社会有活力,始终服务于营造高智商、优质的社会。让教师保持气节,不惟利是图、不胡言乱语,言行淑天下、范社会;促使他们为民做学问,使其工作、生活“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且助社会上行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具体事务。推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和优化、强壮中华文化,持续提高国家的硬、软实力与国家影响力,文科、理科、工科教师均当善作为、多贡献。“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是人类的智慧,是独立思考的精神。” [4]大学发展,“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不能少的元素。用优秀文化、思想熏染、壮实教师,让他们治身、治心、治世根基于当代的文化、文明;使其思无邪,做论文唯真、持中、不轻妄是文化建设、繁荣的使命与基点。倡行君子文化,让教师为人、为学效仿商鞅、屈原、司马迁、韩愈、范仲淹和马寅初、梁漱溟、钱钟书、沈从文、周有光等,使之身为平民、行为“贵族”;促教师成为教书育人的模范和创新型人才(能在学术研究、生产实践中提出切实可行的新思路、新方法者,非只会揣度别人心思、无独立工作能力者),文化发展、繁荣理当“护驾”与效力。

三、文化繁荣、美丽中国,“美丽”、提高教师重要、必须

(一)让教师尽心工作,多维地献力于社会进步乃文化建设、繁丰的现实课题

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他们是大学及发展的核心人群。教师负有对国家、社会议论、建言的责任,要着力“佑启乡邦、振导社会”,发力推动文化智人、文化富强,并基于本职或特长助推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大学要善用自己包括文化在内的优势,献力提高整个社会的智识水平,并引领社会上进。如是,教师须忠诚教育事业、坚守本质,不断完善本职学能与研究素能,做有文化、有思想的“园丁”;教师应长期、认真阅读中外书籍,特别是纸质文本,且要勤思考、多实践;教师发展重在提升理性分析、审慎辨析之力和发展学习力、研究力与传播力,而非只是获得高学位、高职称或当领导。优秀的教师要有“童心”(李贽),当学思双修、立己达人,具有泰而不骄的品格,应始终重视、发力培育有知识、有文化的学生,贵在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评鉴能力和批判力等;教学、教育当向学生提供“ 几口可以解渴的净水”(雨果),助其思想及其修养升级。优秀教师,一辈子都要“有平静的心境,清白的良心和没有污点的记忆”(勃朗特《简爱》)。使教师有真才实能、有出息,其研究靠谱、有识见,让他们守住人格底线、学术底线,不说雷人的话,文章不写半句空,以及提高教授、博导与博士的文化品质 ①是文化大繁荣的内需、任务与体现。营构良好的学术生态和维护宽容、宽松的学术环境,让教师保持成长力,使之直面社会、多研究实际问题,促其不逃避、回避现实;让他们做人、做事俯不愧人、内不愧心,在推动社会进步事务上不失声、不失语是文化繁荣、发达的正业与重任。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回忆录《治国方略》里说: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繁荣文化、文化强国,提高人民素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创新大国、世界大国,理应助益教师全心全意地工作,有较强的建设力与高质量的各种产出,以打破上述“咒语”,使中华文化成为强文化、影响力大,继而让我们对人类进步有较大的贡献。

为人师表,全方位、多层次传送先进文化是教师的本份与价值,基于专业,扩人耳目、增益知识、去莸存熏;不媚、不骄、不乞、不怜,不“说大话、说空话、说假话、说套话”(巴金)乃教师生活、工作的底线。让教师心无旁骛地开展多元、自由的研究,使之学思并重,做有为的知识分子或德术双馨的优秀教师是文化建设、繁丰的时代命题。就大学而言,文化建设、繁荣的指向与效用包括:使教师深蓄厚养、有积厚之功,让其自觉承担起时代责任、服务民生,使之教学、研究有利于改善人民素质和完美民生;助教师在《宪法》架构下,以对于中国问题的发现、回应为原点,坚持问题导向,以研究、回答现实问题等为主攻方向,做实在、科学、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研究;为化解文而不化、富而不贵与妄自尊大等现象做实事,让他们的使命不欠债。推动教师与时代同步,立学、治学以人民为中心,关注并对公共事务发言,多从事“不由于外力,是‘自己作主’”(胡适)的开心智型或原创型之研究是文化建设、昌盛的进路与“功课”。让教师热爱、安心教学、研究,力促大学生成些令人景仰的学问、学术“大牛”或真正的大师,特别是教育部部属75所高校和112所“211工程大学”、“985”大学,以增强、提升中华文化与中国的魅力是文化发展、繁荣的要求、大事与“名片”。益助培育出一些“醒客”(有世界影响力的思想家、学者)和世界级科技类学者以及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世界级数学大奖的教师是文化大繁荣的硬任务及其指标。

(二)文化繁荣、美丽中国,“美丽”教师必要、应然

提高人民素能、推动社会进步,教师责在人先;高等教育发达和社会文明,教师“高大上”、“美丽”乃“分子”与保障。这样,文化进化、繁荣应创造、提供条件,力促教师视阈高远、学为人师,不畏浮云遮望眼,使之是“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苏霍姆林斯基),具有思辩力、洞察力,是思想的富有者。强化教师的独立思考力与批判意识,促其批判特权、权贵与践踏民主、法制的行为和各种腐败状况,并就减少“四荒八无”现象(荒唐、荒诞、荒芜、荒谬;无知、无能、无情、无义、无道、无德、无耻、无赖”)和促进社会全面改革开放发声,使之研究不失“自我”、有创新内容是文化建构、繁荣的能效之一。时下,文化建设、繁荣的成绩包括:教师心灵不变形、不变态、不变质,为人、做事不丢人,不做哗众取宠的事;科研讲究文化品质,不讲正确的废话与乏味的套话;教学、研究可丰富、修正人民的思考,提高人民文化素质;为化解“四大失衡”(权力失衡、分配失衡、社会心理失衡与生态失衡)助阵、呐喊。目下,理工科教师在教学、科研之时,还须注意“坚持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履行社会责任必须坚守的价值追求,努力用科学技术帮助人们到达自由王国,促进社会平等,实现公平正义,建设法治社会”(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议书”,2014)。现下,在宏观、微观层面“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抨击” [5],教师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理应有所作为。

教师是育人高手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又是主流文化的建设、创造者。美丽中国,美丽教师和让他们美丽很重要,教师的地位、作用与形象是文化繁荣、科学发展及品质的尺度与样本。助教师保持思想的开放性,做有方向感的学人,做有学理的研究;使之不做缺乏专业性、热衷于玩弄概念的“公共知识分子”( 托·索维尔,2010)是文化大发展的“工作”。学术研究是重要的文化建设事业,教师做研究当提高研究的文化品质,有人文关怀、文化承担,以利丰富、提升民智和文明社会。所以,研究要深思慎虑、言确据凿,述析精当;搞研究要“宁恨毋悔”(钱钟书)、学有所守,以富裕我们的知识和思想资源。好学多思、博学审问,坚持学术正道,不搞忽悠人的时髦文化、概念文化和庸俗文化乃教师的本职与要义;不搞虚、空或功利、应景的东西,不做华而不实的课题是教师要注意的事。当前,教师,特别是教授要去骄浮之气,不嚣行色,始终以教学、研究立命,并有清高、清流的风格;教师应提拉开放力与思想张力,并给力使大家成为端庄的中国人。教师的所作所为不能亵渎学生、社会,不可干去文化化、去文明化,让大学蒙羞之事;做研究应有现实关照,要不拜金、不拜权,以“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大学》)为导向与中心,民意、民愿和社会进步应是其探究的重要视点。

(三)教授是教师群体的代表,他们应是有学问的专家

促使大学心系学生、人民,情牵民生,不忘情于社会;让大学始终“教人求真”、使学生“学做真人”(陶行之)且使教师、学生向学应纳入文化发展、繁荣的“台帐”。教授是教师群体的佼佼者,他们要有家国情怀和“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之念,应有较强的知识、文化统合能力与创造力,不能是外表喧闹、内在空洞的“专家”。完善人民素能,教授的综合素养必须高优,理应慎审明辨、思想不衰竭,是博雅的现代人;提拉劳动者素能,建强大的中国,需要教授保驾护航、“添砖加瓦”。诚实、严肃、严谨和责任心是教授及工作的主题词,文化发展、繁荣应力促教授崇尚真理、美德,使他们感时悯世,不能“装”、不可“装”,为社会的全面现代化认真工作。推进文化繁荣和大学发展,教授当有“孤往精神”和“穷深研几”之功,应不“追逐风气”,不“好名好胜,贪高骛远”,且“竭其才以实事求是”(哲学家熊十力);推进文化发展、建美好社会,教授要至中、至正,至刚、至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应是其生活。教授是教师的重要代表,必须是堂堂正正、有学问、有思想的学者。教授是社会的优秀分子与社会的守望者,他们是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助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在后GDP时代让发展质量、效益良好,教授负有重任。因而,教授应是学习型教师,必须是干才能员。现在与未来,知识为民、献力于提高文化生产力和推进文化、社会进步是教授及发展的总路线。

世界近代史说明:国家实力、竞争力与教师及水平的关联度颇大;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素能及其对人类知识、智慧组合力的强弱,要在能否通过汲取、创新,组合出新景色、新格局。增加知识高度、广度与厚度,富足教师文化、思想,释放他们的“内能”;使其不做天马行空式的研究和让我们收获更多的知识红利、人才红利乃文化建设、繁荣的名与实之一。大学是文化繁荣谱系中的要员,让社会前行、助我们走进新时代,教授教学、研究要有“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心灵”(林语堂)与让我们走出“洞穴”之功能。软件缺、差,硬件的功能难以发挥,硬件会是摆设。因此,教授等应放眼世界,且贴着中国现实,展开思维翅膀,致力于生产多且好的各种“软件”;教授要秉持知行统一原则,力争在“知”的方面有突破、在“行”的领域有创新。让教授“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苏霍姆林斯基),真做学问、做真学问是文化发展的“心爱”与职责;使教授至知、至仁、至勇,有仁心、仁术,助其有不惑、不忧、不惧的人生,且为增进人民的幸福做实事乃文化大繁荣的意图及项目。

(四)教师的言行、举止应当是国人的楷模

大学是灵动朝气的知识殿堂,是传承先进文化、文明的载体。文化建设、繁荣当助教师创造、生产知识和有效传播人文、科学知识,并用教师的佳言懿行示范社会。为人民服务、伺候社会进步,教师要用自己的行为和有价值的成果为知识分子扬名、正名,让大学荣光。优秀的教师要“做到:不降志,不辱身,不追赶时髦,也不回避危险。”(王元化,2006)长期处于初阶阶段的中国,发展中的问题多而不断,发展任重道远。为此,教师要自强不息,不懈怠、不避难、不逃责,应厚德博学,不疏空、不褊狭,有智性生活,为发展担当、献策,多有贡献。使教师不迷心逐物,为学、从研不人云亦云,不搞充满语言泡沫、垃圾的“学术”,以及培养、强化学生的思辨和实证能力,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胡适)去做,进而为文化、思想的现代化“加油、添火”是文化建设、繁荣的属性与“愿望”。教师是知识精英,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其言行、举止当是国人的模范。提升人民素能,打造成中等发达国家,大学、教师的作用力、辐射力不能低估、忽视。大学的教学、科研水平明显提高,各学科博士生导师有真才实学、有干货,且是高士、清士是文化建设、繁荣的重要表征;让教师大视野、宽泛地吸收现代学术思想精华,以完善其知识结构,弥补知识、理论短板,减少盲区,从而提高观察、思辨力与研究水平是文化建设、繁荣的气象。

大学是文化核源之一,是传播、创造先进文化的管道。教学为大、育人至上乃教师的事业与中心工作;教学中研究、科研中教学,让学生有智慧、具备运用理性与思考的能力是教师的职志。所以,教师当学富五车、爱憎分明,应存大志、做小事,不断刷新、完备自我。目下,教授等要珍惜羽毛、勿自毁名誉,良心、良知不可坠地。助教师耿介、儒雅,远离浮躁、浮夸,不啖名谋事;促教师“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杨绛《笨拙的力量》),多做对社会进步有意义的事是文化繁荣、昌盛的涵义与事务。使中国文化现代化,加强我们在世界学术界、国际社会提出问题、发声的力度、响度,提高我们的观点被他人理解、采纳的程度,教师有责任,应为、当为。因此,我们要充分调动、增强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人品不矮化 [6]、学术水平不退化,是优秀的劳心者和智识分子,可多创造社会价值。让教师不卑不亢,有见微知著之眼力与研究力,使之文从心出、心在文中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7];让教师的人生可留下点痕迹乃文化繁荣的“课程”与格局。

四、助推大学进步、构建“优美”大学是文化建设、繁荣的使命与本职

(一)大学是优美、神圣之所,是培育有文化、有思想建设者的要地

大学是时代精神的象征、社会风尚的灯塔与人类的精神家园;大学是“干净”、优美和神圣之所,它不能粗鄙化。提高大学开放度、自由度,给力优化大学生态,重视、化解大学衙门化和教育、学术行政化以及一些教师失德之象;让教师扎根学术、守护思想,助教师不疏离真正的学术,注意消解谬见伪识是文化建设、繁荣的正务与事功。文化繁荣、中国永续发展,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是重要的资源与财富,为此,大学要着力地使这些学生成为智者、仁者,不能让学生仅有些专业知识、“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A·爱因斯坦,1952);大学应以育人为重,全面实施科学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将学生培育成各类合格的劳动者。助大学发展,全面、全员提升学生品质,大学要淡化学术GDP主义,其重心在育人、慧人,培育出大批有文化的建设者;大学、教师应赋予学生做人的“本真”、学习的“本事”和做事的“本领”,要助益学生可自动、长期地完美自我,在各个领域为发展做贡献。

大学是文化堡垒,是“百花齐放”与守望、创造文化的基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是大学的理想与情怀,让学生健康成长 ②,“使每一位进入校园的学生都发光”(哈佛大学前校长德•博克),毕业后是优秀的高级劳动力,教师素养高、能力强和提升大学教育质量是基石与关键。用先进文化滋润、抚慰、提升人民,注重消解各种偏见、隔阂,使民主、法治意念和构建法治中国成为社会共识;努力培育人民公正判断的能力,使之可健全的解析、判定社会现象等是大学及教师的“课业”与急务。发展大学、建“美丽”校园,教师道德、文化品质高,教师开心颜、高兴是前提;拉高大学文化品质及其“高度”,要鼓励教师们立足现实议题,做些回应现实、关照当下的有助于社会进步的研究或搞点发明。以百姓心为心,服务苍生、效力人民,“使得人们智慧生活更见充实”(诺贝尔奖章上的赞词)乃教师研究之道和文化发展、繁荣的正统与目标。切实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综合水平、能力,学术型、应用型高校要落实严格、规范的大学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传承良知、传播优秀文化,让学生了解常识、知道真相和遵循客观规律做事,以及点亮学生生命的慧灯,达成“开物成务”(《周易•系辞上》)是大学、教师的第一任务 [8]。

(二)促进大学健康发展是文化建设、繁荣的使命与本职

“大学是社会的道德灵魂”(德国教育家洪堡),是文化建设、繁荣的重镇;大学是“社会之模范,文化之中心”(蔡元培),促进大学健康发展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意向与责任。大学发展是文化繁荣、科学发展的充分条件,依法治校、正风肃纪,按照大学的规律或大学章程办学,全面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是提高大学水平、质量的条件与保证。强力践行民主治校(师、生和校友共同治校) 、教授治学,使教师崇尚知识、真理与学术,不失知识分子的风度、气质是大学发展的首要。让教师有正确的义利观与“形而上”的思维,做智慧、思想的助产师;激励他们支持、参与改革,为社会的开放、发展多进言,并为强化《宪法》权威和改进民生、保障民权发力是文化建设、繁荣的内容与标示。大学是以学生为本、学术乃天的文化、教育园地,是追求、传布真理的天堂,它不能庸俗化,品质不能滑坡。现在,大学办学当如20世纪80年代的复旦大学 [9]等,提升大学实力、竞争力和大学影响力(上海交大2014年版“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00强”名单上,中国无高校进入“百强”;有三所高校首次跻身世界前150名)与社会认可度、景仰度,教师及其整体质量的提拉是首务。大学是安静之地,它不能俗,要有节操、讲校格。学生、教师、学术是大学及发展的核心,给力完善大学治理,实现教师强校、学术强校,助大学健康发展乃文化建设、繁荣的“主歌”。在大学范围内,文化建设、繁荣当有打压论文抄袭,实验数据造假,芯片做假乃至师生关系混乱等恶劣现象之导向、之威力。

(三)大学要多做人民拥护、赞成和让人民仰慕的事

大学是文化、学术之城,育人、智人是大学的本位,它要基于丰厚的文化资源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聚焦、给力文化惠民、文化民生,为社会发展注入时代新元素是时需。巩固风清气正的育人和学术研究环境,消化大学的功利主义与同质化倾向,让教师与满口高调、满腹利己之况绝缘;助力办优秀的应用型、研究型大学是文化建设、繁荣应有的课目及功力。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说:“在任何社会中,高等教育机构都往往是一面鲜明反映该国历史与民族性格的镜子”。文化大繁荣之时,大学不能缺少文化、乱象频发,不可做有悖常理和规范的事、自我抹黑。大庆市委前书记韩某之子,保送上著名大学,本科时其多门专业课不及格竟被保研;云南原副省长沈某,专科时学的是中文,竟获得名校的理学博士学位;某名校的原校长秘书,论文数量、质量不过关,竟评上了教授、当上院长 [10]等丑事当根绝。

大学是学术组织和文化单位,文化品质及提高和竭诚地服务社会是大学发展的重心。遵循“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之理,达成启迪学生、授人以渔之目的;多做、做好人民拥护、赞成、高兴的事和让说真话、听真话成为我们的主旋律、新常态是教师、大学之长期任务。推动文化繁荣、大学发展,逐渐化解“钱学森之问”,使教师有原则的学用、传递外来优质文化、文明,并做真的探究者、善的实践者与美的传播者,以及让其人文研究以提高人口素质和以民生、正义为依归等是必然要求。时下,教师应静心专一,去愚图新、学殖深厚;教师工作、生活要对己负责、对民族负责,不可做精致的利已主义者。让各年龄段的教师实施有价值的教育,做有学术深度的研究是社会昌盛、文明的需求,文化建设、繁荣当关涉、要呼吁。大学发展,教师发展是要素与根基,教师、大学要自尊、自儆,不能摧眉折腰,频送教授头衔与博士学位等,重庆原副市长王某没念过什么书、也无多少文化,却是20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和大学“博导”之怪象 ③不能在大学再现;这类负效应大的事应灭绝。不然,让人心仪、敬爱的大学及教师会名声渐落。

五、结语

文化建设、繁荣是科学发展之本,也是科学发展的重大项目;文化发展、繁荣要营造学习型社会,助大家与常识、科学同行,以促进社会良性发展与构建良善国家。大学发展与文化繁荣之间有共生、互动、共荣的关系,大学、教师及其发展和文化繁荣、昌盛是命运、利益共同体,促大学及教师发展乃文化建设、繁荣的题中应有之义与优先方向。大学是传道、悟道和优化人心世道之所,保持本色、品节和有“礼”,这样,大学才能蒸蒸日上;给力完善教师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并释放他们的潜能、“内力”,引导社会正向发展乃文化大繁荣的立意与取向。繁荣文化,全面推进科学发展,重在形成正气充盈的文化生态、社会生态,要让大学做全面改革开放的坚守者、鼓吹者、促进者、探索者与反思者,贵在使教师是“四有”(有道德情操、有理想信念、有仁爱之心、有扎实学识)老师(习近平;2014)。大学、教师进步,教师的社会进步贡献度大是文化繁荣、昌盛的内需。测度国家的发展水平与质量,观察其大学样貌,尤其是教师的精神、物质状态和大学的文化力、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很重要,这是基本的样品。所以,文化建设、繁荣应助益教师过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的现代生活,并让大学、教师良性发展,不断培养出未来的社会精英。

注释:

① 以下的论文模式与相关的教育、文化及结果,我们要反思。关于“红烧肉”博士论文的写作要求:序言:历史中猪肉食谱的文献综述、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不足和问题;第一篇(第一章到第三章):猪是怎样养成的;第二篇(第四章到第五章):猪的各个部分的肉质的区分和作用;第三篇(第六章到第七章):马克思理论不同发展阶段对红烧肉发展的影响和启示;第四篇(第八章到第十章):红烧肉制作的实证研究(变量选取、理论模型和计量分析);结论:红烧肉是不是可以吃取决于很多复杂的因素。总体来看,在满足一定约束条件下红烧肉是不错的营养、美容食品,但操作过程的障碍还需要真学、真懂、真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必要情况下需要进行理论创新和政策支持,使红烧肉更好地实现增加营养、避免增肥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陈歆耕,关于“红烧肉”的博士论文,新民晚报,2014年5月28日:A29。笔者认为,文化建设、繁荣当化消这类八股式研究,不能有此等浪费人、财、物与时间的格式化“研究”。

②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已彻底否定“文革”。2014年6月,哈尔滨市某大学一些毕业生的毕业照,竟然是身穿“文革”时的红卫兵服、腰札皮带,扮成红卫兵模样,“批斗”戴高帽子的同学之丑陋照片。这类行为高校须关注、不可小觑,高校当从根上杜绝此等反文化、反文明之象。

③ 此类事例较多,如:某直辖市政协副主席武某是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在职研究生,获得了工学博士学位......

猜你喜欢
大学文化发展
“留白”是个大学问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