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青环 王红霞
(海军工程大学 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33)
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大学外语课堂教师角色的定位分析
石青环 王红霞
(海军工程大学 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33)
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外语教学中,是外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简要介绍了主体间性理论,阐述了主体间性理论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运用,详细分析了教师在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大学外语课堂的角色定位。
外语教学 主体间性 角色定位
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大学外语教学正发生着极大的变化,教学理念层出不穷,教学方法不断更新,对于外语课堂上教师角色和作用的研究也开始逐渐展开。在此,基于对主体间性理念的研究,探讨主体间性理论下大学外语课堂上教师应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改善外语教学的教学效果。
主体间性本是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西方哲学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反思中产生的。它超越了传统的主体和客体矛盾对立的紧张冲突,关注人与人之间在语言和行为上的平等、相互交往、相互对话与相互理解。当人与人之间产生交往活动时,主体间性就随之产生。总之,主体间性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内在规定性,是主体与主体在交往过程中的主体间关系而衍生出来的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特有关系。
主体间性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备受关注,并在哲学以外的其他领域得以发展和应用。运用在教学领域,它向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外语教学中,最初强调以教师为主体,外语课堂以教师为主,支配和控制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忽视了学员才是学习主体这一关键因素。随着该教育理念暴露出越来越明显的弊端,又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课堂的主角。该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外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生机和动力,但是仍没有解决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其实,无论是以教师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都是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存在一个主体,忽视了另一教学行为人的作用和特征,同时割裂了双方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整体关系。所以,认为教学中存在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概念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与此同时,该理念将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融为一个整体,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根据主体间性理论,教学中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即为教师和学生的交往关系,这两个主体在课程标准这一共同平台上,以教学内容为中介,进行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发、创造各种教学活动,提升自身素养和能力。
在外语教学中,主体间性指在外语教学活动中同时作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在每一教学环节期间逐渐形成的彼此间的相互性和协调统一性,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内在相关性”[1]。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体间性关系;目标语言,作为教学内容,体现为主体间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因此隐含着主体间性。由此得出,外语教学活动的本质时刻存在主体间性的彰显。在主体间性纬度下,外语教学可定义为以教学内容为中介,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一种实践活动。在该实践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教师的主体性体现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为对教师主体性作用的主体性选择,信息的破译与转化,对教师主体性作用的借鉴、创造与超越。在两个主体性的相互作用之中,在相互尊重、理解、融合的氛围下,学生不断得到改造、进化和发展,教师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提高,双方共处于一个和谐、融合的活动统一体中。
在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在教学活动中,“每一个教育主体都有参加和继续交往的相对均等机会,都有表达愿望、感情、打算的均等机会,都必须有做出判断、劝告、解释以及向辩护挑战的均等机会”[2]。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无法做到“完全均等机会”,但是,这的确是一种好的教学指导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世界,大学外语教学的教学目标不仅是“授业”、“解惑”,更多的是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帮助他们自我学习,实现自我,做全面发展的人。因此,课堂上应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关系,在教学活动进行中,教师与学生不断进行着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外语课堂教学的交互性体现为师生间在情感、观点、认识、知识等诸方面的交流与互动,双方在这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认可、相互理解的关系中,不断重构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观点、看法和认识。由此可以得出,在大学外语课堂上,教师起着引导、启发、激励等作用,具体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是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的设计者
首先,教师在充分了解所面对的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专业特点和心理特点等各方面情况下,根据教学大纲确定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主用教材和辅用教材,搜集其他相关的音视频素材等辅助教学资料,使教学内容全面化、科学化,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其次,根据每一堂课的具体内容,设计课堂上的具体教学活动,选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是设置分组教学活动还是任务型教学活动,是采用激励性教学法还是竞争性教学法,本次课堂是否应该引入小型演讲、角色扮演等特色性教学环节,等等。此外,教师还要预设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教学情况,拟采取何种措施等。教师是外语课堂教学的发起人,因而要设计好每一次教学课堂的每一环节,担任好设计者这一角色。
(二)教师是大学外语课堂活动的组织者
在课堂上,组织者是教师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之一。首先,教师要向学生传递准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加入后,教师要向学生发出进一步的指令,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样做,等等。此外,教师要实时地处理反馈信息,调整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教师作为组织者,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外语课堂的教学质量高低。如果教师组织不力,就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果课堂指令不清楚,学生就会陷入迷茫状态,不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还会产生焦虑感;如果课堂上节奏控制不好,会使课堂变得十分松散,致使学生感到无聊或者过于紧凑令学生倍感疲乏。所以,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在课堂上做一个合格的组织者。
(三)教师是学生外语学习和身心成长的引导者
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人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作为教师,除了讲授知识外,我们还要向学生传授自己的思想、观念。对于外语教师来说,其首先的任务是传授外语语言知识,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引领他们在大学阶段身心和智力全面发展。在外语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教学活动的进行中,教师要密切观察,当出现偏离或困难时,及时纠正、引导,破除困难,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对于基础差的学生,积极鼓励,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对于比较优秀的学生,要引导他们进行深层次的、难度较大的拔尖式学习,挖掘他们更大的学习潜能。与此同时,要注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尽量建立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性,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实时发现学员的问题,为他们答疑解惑,达到与学员的高度融合,从而引领外语教学向着更高层次的目标迈进。
(四)教师是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的评价者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除了组织教学活动、引导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外,还需对学生进行的活动进行评价,肯定他们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指出他们表现出的不足,更正典型的错误,等等,此时,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评价者的作用。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主要有“内容评价”和“形式评价”两种形式。内容评价即评价学生是否成功地完成了某一项活动,教师对此作出评估,看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交际的目的。形式评价则指对学生所使用的语言形式作出评价,如用词是否恰当、语法是否正确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学生十分看重教师对自己所作的评价。因此,教师的评价应及时,评价的内容应客观、准确,要能达到鼓励学生进行外语学习、调动他们积极性、促进他们对外语知识的认知、交际能力的提高的目的。
在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外语课堂教学处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在此氛围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他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共同发展与完善。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外语课堂上,教师扮演着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等多种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中不断调整这些角色,发挥自身的最大作用,以促进外语教学向着更加完善、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此外,教师要加强自身专业和文化修养,不断完善自我,成功地定位自身角色,创造更加科学、更加先进的外语教学模式。
[1]白臻贤.外语教学的主体间性纬度[J].外语学刊,2008(1).
[2]曾新.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9).
[3]赵娜.互动式外语课堂教学及教师的中介作用[J].教学与管理,2012(6).
[4]纪学征.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1).
[5]邵辛.谈外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J].外语研究,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