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L平台的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为例

2015-03-21 03:43张晓凤
文教资料 2015年10期
关键词:名师教学模式专业

张晓凤

(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基于SPL平台的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为例

张晓凤

(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以“实践”为导向的SPL协同平台的实践教学模式,历经20余年的孕育与发展,有其理论基础与现实条件,其中理论基础来自于“教学做合一”、教师教育“三阶段论”和建构主义科学理性的支撑,现实条件在于通过整合政府资源、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构建起高校、政府与当地小学为主体的全程教育实践协同培养创新机制为其提供的良好资源与环境支持。

实践导向 SPL平台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 实践教学模式

一、基于SPL平台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孕育与背景

从1993年师范高等专科时期开始实施的 “七步教育实习法”和1995年的“全程教育实习模式”,到2002年的“双向校本师生培训模式”和2007年的“中学名师实验班”的“学习—实践—反思”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再到2013年“卓越教师培养实验班”的“一个核心、三个对接、二个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历经2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实施全程实践模式,培养高素质师资,服务基础教育”的鲜明特色。基于实践导向的名师工作室(Famous Teacher Studio)、实践基地(Practice Base)和实验室(Laboratory)三个平台的SPL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就是在秉承该特色基础上的一种积极的改革尝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教育领域发生了深刻的思想变革,其主流趋势就是支撑教师教育的理念根基已由以往的“理论”转向了关注“实践”,而美国当代教育家、哲学家——唐纳德·舍恩(Donald Schon,1930—1997)无疑是直接推动这一转向并为之奠定理论根基的重要人物之一[1]。就时间而言,国内相关研究起步稍晚,于20世纪90年代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之一。2011年《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2012年《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发布后,我国小学教师教育开始由学历提升性向质量导向发展模式转型,基于实践导向的SPL平台实践教学模式就是对当下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的一种积极应答。

满足社会需要与师资要求是教师教育的起始与使命[2]。教育总是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制约,并为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受外部因素的驱动愈来愈明显。目前,我国还存在教师区域数量短缺和大班额现象。据2013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目前,河南省小学教育大班4.86万个,占20.08%;超大班2.25万个,占9.29%,代课教师1.90万人,兼任教师0.074万人[3]。可见,河南省还存在小学师资总量不足,尤其是优质师资紧缺状况。针对本科小教育专业的SPL协同平台的实践教学模式就是对当地农村建设的积极响应。

二、基于SPL平台的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基于SPL协同平台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整体综合改革建立在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师教育思想。他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4]“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5]为此,我们加强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贯穿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为学生提供在“做中学”的平台,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设计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组织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反思与创新能力,在“做”中真正提升学生的“教师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6]。即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同学或其他人的帮助、指导和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鉴于此,基于SPL平台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教育行动研究为载体,通过“情境接触—切身体验—讨论和解惑—自我理解”的过程,帮助学生确立和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逐渐成为“反思型实践者”。

三、基于SPL平台的实践教学模式的特征

(一)实践目的的明确性

“教师能力”的提升是该教育实践平台搭建的基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不断加速教师教育改革,无论是加强教师教育法制建设,还是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推进,其目的是构建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教师教育制度。2007年,我国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1年《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实施则进一步明确了这一理念。我国现代教师教育制度构建的主旨在于着力提升教师教育层次的同时,获得教师教育质量的根本性突破。当前,“能力本位”的教师教育改革理念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期教师专业标准建设的主题,在这意义上,能力标准是判断教师质量的首要标准[7]。

在教师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展开的同时,小学教师培养被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内已有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期间,该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培养模式的探索、课程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的建设、全国性学术研究队伍的组建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目前关于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看法是: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格在本科、定位在素质。由此可见,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仍然是高学历的合格教师。该实践平台的搭建旨在通过“情境学习”、“专家参与”和“大学-小学共同承担的学习共同体”等形式,采用校内实验室学习、名师工作室理论研讨和校外教育教学实践相互渗透的学习方式,在时间、空间安排上相互交叉进行,使学生在实践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具有一般师范生都应具备的基本教学技能,又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逐步提高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从根本上实现小学教师教育由学历合格向质量主导转型。

(二)实践内涵的系统性和丰富性

小学生多为6-12岁的儿童,认知结构主要表现为生活化和直观性的特点,思维上从形象思维逐渐向逻辑思维过渡,小学生可塑性和多种发展的可能性的特点及心理特征的外显性等,对小学教师的培养提出了专业伦理、教学技能技巧、教育专业素养等多方面的特殊要求。搭建SPL平台的主要目的是以学生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相互融合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名师引导为辅,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开放灵活的教育实践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结合,养成对小学生特有的专业情意、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以“名师工作室”为依托,构建政府、高校、小学“三维一体”培养小学教师的协同培养新机制,政府、高校、小学共同制定小学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共同建设校内专业互通的交互课程及立足社会资源等方面的课程资源,共同建设促进小学师范生见习、实习的实践基地。以“教育实践基地”为平台进行的“情境实践和体验”,与小学生的亲密接触,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浓浓的爱心和童心、强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以书画技能实验室、科技活动实训室、课本剧编排实训室、综合实践活动实验室和手工制作实训室五个实验室为平台,通过“简笔画训练”、“教师礼仪”、“课本剧编排”、“手工制作”、“诗歌吟诵”、“科技兴趣小组”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养成积极体验、积极参与的习惯,提升实践能力,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三)实践过程的连续性、递进性和不可预设性

通过建立 “教育考察—教育服务—教学体验—教学参入”的全程化的教育实践,将教育实践贯穿于培养的整个过程,与实践基地和小学名师持续性结合,多次见习与实习,教育实践不间断。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反思,从而由对教育教学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对教育教学的理性理解。

通过 “情境接触”、“切身体验”、“讨论和解惑”、“自我理解”连续递进的教育实践,实现教学过程的连续性、递进性和不可预设性。让学习者在小学教师的指导下,到实践基地进入小学教育的真实情境中,亲身体验、接触小学学生,帮助小教专业学生走进儿童世界、了解儿童、领悟教师职业的价值,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从而获得丰富的教学感性认知。通过在真实情景中的体验,带着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感悟、疑问、困惑、矛盾、理解和思考,回到名师工作室和实验室,通过同伴分享、理论研讨、名师和指导老师的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理解。

(四)实践形式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为了激发学生对教师职业的兴趣和喜爱,推动他们积极学习专业知识,锻炼师范技能与技巧,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实践教学模式打破原有封闭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开放性的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小学、高校、各院系建立了稳定的密切联系,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灵活培养形式,充分发挥各种优质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采用借读、访学、游学等形式,参加教师教育培训活动,聆听名师名家前沿讲座,多渠道培养,开阔学生视野,感受名校的大师风采,体验传统书院文化和大学文化,开阔眼界,拓展思维,提升自我,坚定职业信念,促进专业素质的养成。

四、基于SPL平台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SPL平台的实践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整合政府资源、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构建起当地政府、地方师范学院、当地小学为主体的全程教育实践协同培养创新机制,培养一批师德高尚、理念先进、知识广博、能力全面、教育教学能力突出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专业化小学教师。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组建平台团队

首先,确立长期协同培养的实践基地。目前,我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核心协同单位主要是当地新课程改革的窗口小学。这些小学有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模式和优质的师资队伍,为平台提供了经验支持和帮助;其次,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教学名师来我校讲学,举办教学讲座、学术报告以及与学生面对面的理论研讨等。保证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SPL协同平台拥有一支有多学科知识结构并具有扎实教学科研能力的团队,能够满足平台所需要的人才需求和智力条件,能够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全程教育实践改革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

小学名师进课堂。每学期有计划地聘请小学各学科教学名师走进课堂,进行面对面教学法、教学技能、教材分析及说课技巧的传授和指导,与学生分享自己成为教学名师的成长路程、教学理念的形成及对教学的体会,言传身教为学生成长提供鲜活事例和成功榜样。

实施“读书工程”。针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实行“精读名著”工程,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阅读文学名著和经典教育名著,并通过读书报告、读书研讨会、学习小组等方式保证实施,扩大知识面,夯实人文基础。结合教育名著导读课程,引导学生精读教育名著,撰写读书笔记,召开读书座谈会。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结合小学教师素质和专业技能要求,加强第二课堂,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组织学生办文化长廊、专业实践汇报演出、诗歌吟诵、演讲比赛、书法比赛、说课、讲课比赛,师德演讲,简笔画比赛,英语竞赛,读书交流会,经典名著赏析,等等。以竞赛促学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制定一整套规范的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促进SPL平台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实践质量,推动我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形成了一整套团队成员的聘用程序与考核模式等。

聘用的团队成员须有稳定的研究方向,明确的研究目标,由成员提出申请,并征得所在单位同意;团队负责人确定后,任期三年,团队成员调整由团队负责人向平台小组提出书面申请;本平台实行创新团队动态管理制度,对于出现严重违反法律法规、违背学术道德、师德失范、经费使用不当、严重违反平台相关规定的成员,平台小组有权予以解聘。

(四)形成SPL平台全程教育实践质量的合作评价机制

如何对学生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评价,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是评价SPL平台实践教学质量的一项主要工作。为了使评价手段更加科学有效,依据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先后建立了两套评价系统即课堂教学实习评价表和课堂常规教学诊察表,对课堂教学实习的有关环节进行测量与评价,将诊察指标体系的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大部分,合并印制成教学诊察表①。在此教学诊察表的基础上,我们形成了主要由协同平台的实践基地、名师工作室的主要负责人和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指导教师多方联合的多元合作评价主体。一方面协同育人的实践基地根据学生在学校实习基地的表现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在校的实践表现和相关成果进行评价。

注释:

①孟宪乐教授全程参与了我校近二十年的全程教育实践改革,由他及其团队制定的教学诊察表经过实践应用,易于操作,可行性强,使用效果良好.

[1]洪明.“反思实践”思想及其在教师教育中的争议:来自舍恩、舒尔曼和范斯特马切尔的争论[J].比较教育研究,2004(10):1-5.

[2]荀渊.教师教育变革的基本逻辑与未来走向[J].教育研究,2014(10):73-78.

[3]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haedu.gov.cn/2014/04/03/1396505613265. html.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185.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155.

[6]转引自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7-13.

[7]杨洁.能力本位,当代教师专业标准的基石[J].教育研究,2014(10):79-85.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YJC880042),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SLGX227,该项目获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JSJYYB-068)的成果。

猜你喜欢
名师教学模式专业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