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研究
——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2015-03-21 03:43蔡亚峰
文教资料 2015年10期
关键词:青奥会南京常态

蔡亚峰 张 丽 王 涛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6)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研究
——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蔡亚峰 张 丽 王 涛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6)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一项跨世纪的伟大事业,高校作为非盈利组织(政府非营利组织)行为发挥着其特有的社会功能及其效用。大学生志愿者是指高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不断无偿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精力,不求任何物质回报情况下,为所在地区和高校服务,不断促进社会进步和提供无偿服务的群体。长期以来,我校师生积极参与各项志愿服务工作,尤其在服务大型体育赛事方面积累宝贵经验。在提供高效专业的志愿服务同时,我校已积累形成大型赛事志愿服务的模式和文化,志愿者得到了国内外来宾的普遍好评,而这支队伍已经在南工学子中形成特色鲜明的稳定群体。如何保持后青奥时代我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问题值得研究和思索。

大学生 志愿服务 常态化机制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研究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高校大学生拓展素质技能、丰富知识阅历、锤炼习惯品性的重要课堂,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和学生的责任心,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及自身的发展进步。目前,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的研究比较欠缺,大学生志愿服务“短平快”现象较明显,本课题将从哲学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全新角度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建设。

长期以来,我校师生积极参与各项志愿服务工作,尤其在服务大型体育赛事方面积累宝贵经验。学校先后承接世界青年女子垒球锦标赛、全运会垒球比赛、全国慢投垒球健康赢活动、首届中国(南京)啦啦操公开赛、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等大型赛事的志愿服务工作。尤其是在亚青会、青奥会两项赛事中,累计2000余名师生参与亚青会运动员村及手球项目、青奥会运动员村及沙滩排球项目的志愿服务。在提供高效专业的志愿服务同时,我校已积累形成大型赛事志愿服务的活动模式和文化,志愿者得到国内外来宾的普遍好评,这支队伍已成为南工学子特色鲜明的稳定群体。为保持志愿服务的事态化,并扩大影响力,后青奥时代我校志愿服务常态化的问题值得思考和研究。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现状及问题

1.志愿服务现状堪忧,工作机制缺乏规范。

当前,高校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人员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志愿者队伍还有许多方面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主要体现在队伍建设的层次感不明显、稳定性不足、服务热情不高和工作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给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带来障碍。

2.主体定位有偏颇,服务热情受挫折。

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乐于参与、支持和服务各种社会活动满足其主体意识的需要,但是我国广大公众对高校志愿者和志愿活动的了解很缺乏,存在不尊重志愿者的动机及劳动和价值等现象,往往把志愿者作为无偿劳动力而滥用,认为报名参加志愿者就是不计个人利益得失来提供义务服务的,因此把志愿者随意编派一些杂活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而对活动的组织策划与活动后的认证与评价、监督很少有机会参与。另外,某些志愿者把志愿服务当做是对他人的一种施舍,影响到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以上一些轻视志愿者的行为给参与者的热情带来极大的伤害,因此只有尊重志愿者的价值创造,强调志愿者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才有更好地发展,学生参与的热情才不会受到挫折。

3.保障体系明显不足,工作机制待健全。

大学生志愿行动缺少科学、规范、稳定的管理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首先,经费来源不稳定,并且严重不足,青年志愿者的组织、培训、宣传、奖励等方面的费用较紧张,完全依赖会员交纳的会费、社会的捐助及共青团组织,单一的资金来源渠道直接影响大学生服务的效果。其次,高校志愿服务事业一直按照党政支持,共青团承办,社会化运作的模式开展活动,运转上多是党团组织自上而下发起的,以任务或者指令的形式下达服务项目,自主能动性缺乏,与志愿者行动的宗旨是相违背的,失去应有的教育与引导功能。其三,法律保障机制的缺失导致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法律地位不明,参与时自身的权益更无从维护,尤其是当志愿者在为社会提供服务时,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应该由谁来承担补偿责任并未明确规定。其四,志愿服务缺乏激励机制,除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与高校现行的综合测评办法和学生评优评先相脱节之外,企业界对于志愿者创造的社会效益也缺少认同,导致大学生志愿者不明确作为志愿者应享有的权利及该承担的相应义务,无法在大学生中形成以志愿服务为荣的氛围。其五,缺乏发展机制,没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规划。没有建立科学的培训系统,志愿者在服务活动中感觉仅仅是付出,而没有学习、成长、充实、提升,参与热情逐渐降低。

三、我校在志愿服务精神常态化方面的实践

2014年8月,第二届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南京隆重举办,我校组建了青奥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团队,共有995名青年学生在青奥会运动员村和青奥公园沙滩排球两个场地参加志愿服务,主要承担村长办、住宿工作部、体育工作部、志愿者工作部、交通医疗工作部、运动员服务部等49个村内职能岗位和沙排场馆17个职能岗位的工作,服务总量达35万小时。

校团委为保障志愿者工作的有序高效进行,专门成立了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组、后勤保障工作组、文化教育工作组、综合事务工作组、赛事培训组等五个工作小组,建立了分管老师—队长—组长三级管理体系,每天召开队内总结会,分析、讨论、解决问题;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骨干培训和分级培训、理论培训和场馆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志愿者的业务水平;为丰富志愿者在赛事期间的文化生活,校团委开展“传递志愿精神,欢聚青春盛会”系列活动,如医疗急救赛、世界冠军进校园、“魅力青春、唱响青奥”志愿者歌手大赛、志愿者体育日、南工青奥小青桐及青奥村风光的明信片和视频征集、冰桶挑战、志愿者手记征文比赛等活动,得到志愿者的积极响应。

志愿者的辛勤工作得到领导的关心和社会的关注。团中央第一书记秦宜智、团江苏省委书记万闻华、团市委书记单晓峰、我校王德明书记、崔益虎副校长等领导多次赴青奥村和沙排场馆看望慰问志愿者,让志愿者备受鼓舞。赛事期间,志愿者为青奥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服务,涌现出 “押车帝”、“兵姐姐”、“大总管”、“百宝袋”、“快乐劳模”、“文化宣传三剑客”和“心灵手巧姐妹团”等众多先进典型,南京日报、现代快报、扬子晚报、南京电视台等国内外多家媒体竞相报道我校的青奥志愿者活动。

为进一步推广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搭建服务平台,继承和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保证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开展,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校在青奥会结束后成立南京工业大学“小青桐”志愿服务队。“小青桐”根据亚青会和青奥会志愿者“小青柠”的昵称演化而来,“青”寓意着青春、青年、活力四射,展现南工青奥志愿者们的蓬勃朝气;“桐”取自梧桐树“桐”,取自南京行道和南京工业大学校园内树形挺拔、叶茂根深的梧桐树,就像全体南工志愿者一样,在各大赛场坚守岗位,热情服务。我校“小青桐”志愿服务队主要由南京工业大学在校学生组成,主要为校内外各类体育赛事和教学提供志愿服务,“小青桐”将依据自身丰富的各类体育赛事服务经验和现有的软硬件条件,提供专业、热情的志愿服务。

四、结语

志愿服务是一项大有可为、崇高的事业,更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事业。大学生志愿者是国家志愿事业的主力军。青奥会后,国家、社会组织及高校为我国大学生志愿者精神的持续性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与贡献,相信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指导下,在所有志愿者及爱心人士的努力下,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坚持下,大学生志愿精神一定可以朝着理性化、常态化、可持续性方向发展,并作为时代的精神一代代传递下去。

青奥会虽已过去,南工大的志愿服务的道路仍然光明。青奥会后成立“小青桐”志愿服务队只是我校开展志愿服务常态化工作的一次尝试。我校将在不忘志愿服务初衷的同时不断拓展志愿服务平台,通过丰富自身志愿服务活动并积极传播志愿服务精神,吸引越来越多的南工师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人人都是志愿者的良好风气,延续青奥会中南京工业大学所展现出的志愿服务精神,开启属于南京工业大学的“后青奥时代”。

[1]张健,卢振雷,蒋丽媛.后奥运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调研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10(3):26-27.

[2]刘晨,代春艳,石向芬.浅谈后奥运时代志愿精神[J].浅谈后奥运时代志愿精神在高校青年大学生中的延伸,2011(7):17-18.

[3]陈素文.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长效机制建立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8(6):43-44.

[4]周炳振,陆未谷,徐明.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5(5):101-103.

猜你喜欢
青奥会南京常态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青奥会对中小学运动会改革的启示研究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青奥会自来水保供工程管道穿越滁河的防洪评价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