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2015-03-21 03:06
学周刊 2015年35期
关键词:集体生活良好习惯同伴

浅谈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王麦秀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农场学校 734013)

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各不相同的行为习惯。孩子的各种行为习惯,如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仪习惯等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大多是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养成的。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良好习惯的培养可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幼儿 良好习惯 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3—6岁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也逐渐扩大,身心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期,好奇心、求知欲、接受能力也不断提高,可塑性强。这时期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孩子的良好习惯需要家长和老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一、在常规教育中培养良好的习惯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惯就是孩子在生活、游戏、学习中点点滴滴养成的,所以良好习惯的养成要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中。如在教小班幼儿学习洗手时,让孩子边洗手边朗诵:“小手浸湿搓香皂,先手心,后手背,十指交叉全搓到……”孩子们对此津津乐道、乐此不疲,在玩中掌握了正确的洗手方法,同时也养成了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幼儿学会使用“早上好”“谢谢”“对不起”“不客气”“再见”等,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孩子的文明礼仪;通过“今天我值日”“叠被子”“穿衣服”等比赛来强化孩子的爱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服务意识;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规范孩子的行为。这样,他们会更容易接受,再如,午睡前安静的躺在小床上听故事是孩子最喜欢的,故事中角色之间的对话、行为都成了孩子们学习模仿的对象。通过听故事,我们会经常听到孩子们聊天:我要学习热心帮助别人的小鹿,我喜欢有礼貌的小鹦鹉……

孩子从走进幼儿园就开始了他们人生初步的集体生活,集体生活的第一步从体验约束、遵守规则开始。幼儿自制力差,是非分辨能力较弱,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要明确制度,让孩子明白什么可以去做、应该怎么去做,什么不可以做,如活动室内要让孩子自觉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搬动椅子要轻轻;插座电器不乱摸,洗手时要排队,用餐时不打闹,午睡时不吵闹等。此外,要选用适合年龄特点朗朗上口的歌曲、儿歌,如用唱游的形式学习入园礼仪歌、洗手歌、午睡歌、离园歌,用歌表演的形式学习《洗手绢》《自己的事自己做》等游戏不仅强化了孩子们的规则意识,也促进了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曾有几位妈妈来找我,说孩子喜欢听老师的话,老师的话对孩子来说就是权威,对孩子的偏食挑食,她们尝试各种办法都收效甚微,让我帮帮她们解决这一苦恼。了解了这一情况后,在餐前谈话中,我讲解了各种蔬菜瓜果的营养,用通俗易懂的话告诉孩子偏食挑食的不良后果:比如营养不良会长不高个、头发不黑、眼睛不亮等。谈话的效果几乎是立竿见影的,妈妈们惊讶地来问我怎么做到的?要知道三四岁的孩子是多么渴望自己能长得快、长得高、漂亮、脑子聪明啊!抓住孩子的所思所想,这就是秘诀;针对孩子一些不良习惯,如发脾气、爱打人、胆小害羞,不愿与老师、同伴交流等,适时进行正确引导,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让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相互学习良好的习惯

集体生活中孩子们之间相互的交流、模仿,对他们身心的发展影响是成人无法替代的。幼儿有很强的观察力,善于模仿他人的言行举止。我们要利用孩子们之间的交往让其相互感染、彼此教育,特别是他身边的同伴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影响,如有个别幼儿生性腼腆、胆小,刚入园任凭教师家长怎么提醒引导,都不开口向教师、小朋友打招呼,与家长道别;经过一段集体生活的适应,你会发现,他渐渐胆大了许多,话也多了起来,性格也开朗多了,会学习模仿别的孩子和老师小朋友打招呼问好,看到别的小朋友整理、收纳玩具、他也会情不自禁融入其中。我们要适时引导孩子们友好相处,相互取长补短,培养幼儿的交际能力,如让自理能力较强的孩子帮助照顾能力较弱的小伙伴,引导同伴间团结互助、乐于为他人、集体服务,与同伴分享助人的快乐与成就感!

三、以言传身教带动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3—6岁幼儿模仿能力很强,有些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随地吐痰、出口脏话、乱扔垃圾等,这往往就是幼儿在无意识间对成人言行的模仿。要求孩子做到的,成人一定自己先要做到,如要求孩子轻搬椅子,老师首先轻拿轻放;要求孩子在室内轻声说话,教师也不能喧哗。要求孩子懂礼仪老师应先带头使用礼貌用语……老师的言传身教胜过任何规章制度,孩子会时时、事事观察并模仿自己的老师,把观察到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语气语调在和同伴游戏中表演出来。活动中时不时有孩子告状:“老师,xx小朋友骂人、说脏话。”这些言行就是从家庭学来的,孩子不懂其意,模仿家长随口而出,所以我们成人要时时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示范的榜样、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在家园共育中巩固幼儿良好的习惯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不能仅靠幼儿园,需要家长积极配合,家长和教师要相互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和在园的情况,取得家园教育协调一致性,有的放矢,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自己叠被子、穿脱衣服鞋袜等幼儿要帮助家长做些家务,如擦擦桌子、扫扫地,收拾碗筷等等,有些家长嫌孩子动作慢,做不好,怕添乱,怕麻烦,还不如自己一手包办,从而剥夺了孩子动手锻炼提高自理能力的机会,长此以往,孩子过分依赖家长,做事怕自己做不好,对自己没信心。孩子判断能力弱,易受外界因素干扰,行为习惯较不稳定,需要老师和家长给予引导和鼓励,如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一句赞赏的话会使孩子越做越好,独立做事的兴趣及信心大增我们要让孩子在动手操作中体验,逐步树立“我会”“我能行”“我最棒”的自信心,从而更好地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任何习惯都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是如此。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反复强化的过程,需要家长和老师协调一致持久地引导教育。只有家园密切配合,拧成一股教育合力,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责编 乔召召)

猜你喜欢
集体生活良好习惯同伴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契约精神在人才培养群体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探究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小学生学习英语良好习惯培养策略
良好习惯与成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