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课堂效果的几点做法

2015-03-21 03:06
学周刊 2015年35期
关键词:故事

提高数学课堂效果的几点做法

程海燕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朝阳路小学 054700)

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数学内容系统性强,逻辑层次清晰,幅度适宜,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富有新颖感,能起到引导、补充、健全、完善、拓展学生原有认识结构的作用。

一、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数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所以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能够使学生被一种愉快和谐的特殊气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索性的思维活动。比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首先在黑板上写“5、50、500”,提问:谁能在每个数后面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于”把这三个数量连起来?当有学生得出可用5元=50角=500分时,我又提出一个问题“谁能用一个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学生一听思维更加活跃,都争先恐后地说:5元=5.0元=5.00元。最后我再提问5,5.0,5.00,这样的数的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相等?这时我出示课题“小数的性质”。这样创设问题的情境,制造悬念,可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及时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创设“操作”情境,形成乐趣。操作与思维是互不可分的,操作是前提,思维是关键。操作活动能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外界的运动与内因的思维活动紧紧地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剪拼成一个平角,从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度的性质;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移多补少来探索平均数的求法……通过以上操作,能够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亲身尝试到学习的乐趣,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相互竞争。开展数学竞赛能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比如低年级学生可以让他们利用学具来拼搭自己想象中的各种图形,像小木房、大轮船等;中年级可以利用小棒按照要求拼搭各种几何图形;高年级可以通过小棒的拼搭发现面积和周长的变化规律。一次,我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我采用的是凑十法讲9加2等于几。我首先用实物演示,盒子里有9个球,盒外有2个球,观察盒子里的球还差几个球就能凑成10个球。若还差一个,就得把盒外的2个球分成1和1,拿1个放进盒里,这样9和1凑成了10;若盒外还剩1个,那么10个加上盒外的1个就是11个。教师演示完成后,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再模仿操作一遍,同时还让学生学着教师的样子边操作边说一说,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印象也特别深刻。

当然,创设情境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如创设“美”的情境,“生活”的情境,“目标”情境,目的是让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成为师生积极情感双向交流的乐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努力做到因材施教,确保课堂教学效果

因材施教的基本含义就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根据不同学生的个别差异的学习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确保课堂效率达到整体优化,教师必须面对全体学生,要有“教会每一个为学生”的信念。在教学过程设计上,应该考虑每个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都在适宜的密度里进入最佳状态。在教学中,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尽量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发展的机会,可以设计一些简单易答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使他们变“厌学”“怕学”为“要学”“乐学”。对优等生要设计一些比较灵活的难度较大的综合运用的训练题目,以引导他们发现规律,培养其触类旁通的能力,充分施展他们的才华。

总之,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解题方法,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并学得扎实,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形成,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

三、操作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验证了这句话。就像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能够利用学生自己动手测量身高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会各种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换算,使学生懂得这些相对抽象的概念性问题;我们也能把常用的不同物体拿来称重,来帮助学生理解重量单位之间的关系、区别和换算;还可以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形状不一的纸板,来学习各个不同的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讲究授课艺术,力求师生心理同步

精湛的教学艺术是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可靠保证。现代教育思想把课堂教学视为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强调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信息沟通是以心理活动为中介的。目前,我们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贪吃好玩”的毛病较为严重,课堂上的学习注意力时有迁移现象。虽然他们耳聪目明,如果“心不在焉”,即使教师讲得再好,也会“视而不见”。因此,课堂上必须使学生的心理活动与教师同步,使教师积极输出的信息转换为学生主动输入的信息。

如课堂上若有学生“走神”,教师应有的放矢,转换讲课语气或稍等片刻,或设计一两个问题指名该生回答,或将突出的关键词写大些,或编出一个富有新意的“故事”来“诱引”他们的注意力,顺便也活跃一下课堂气氛。

其实,教师端庄大方的仪表、亲切自然的教态、漂亮清晰的板书、形式多样的线段图、直观教具的熟练演示、恰当积极的教学评价、准确而富有逻辑性的数学语言和机智地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以及创设生动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等教学艺术的展现,都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像小苗一样吸吮着知识的琼浆,增强师生的心理同步效应,进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责编 吴海婷)

猜你喜欢
故事
为“故事”买单
故事细节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