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教学插上生活的翅膀

2015-03-21 03:06
学周刊 2015年35期
关键词:铅笔盒长度数学知识

让数学教学插上生活的翅膀

沈顺利 (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凤寮小学 363500)

现阶段的小学生聪明、好动,容易获取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但独立性较差,上课时注意力常常不集中。而数学又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在一堆数据符号面前,如果学习内容不够新鲜、生活化,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厌学的情绪,他们的数学能力、生活能力等就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将课本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设计出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渗透生活知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课本知识,而在于将生活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创设各种丰富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激励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1.创设生活情境。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很有趣,使他们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在教学生认识数时,教师要注意数概念本身的抽象性,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有一个感受、体验的过程,以更具体、更深刻地理解、掌握数的概念。如教学“1-5的认读”时,教师可将数字与生活中的实物相联系;1是1个铅笔盒,2是2个橡皮擦,3是3本书,4是4支笔,5是5本练习本,让学生从身边的学习用品入手,描述出各个数字,接着让他们动手摆一摆、数一数,说说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这些数字,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5个数字各像生活中你看到的什么?“1像小棒摆一摆,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5像秤钩挂东西。”通过这些形象的比喻,学生加深了对1-5各数的记忆。又如刚认识长度单位时,教师可不直接介绍长度单位,而从每个人都有的数学书、铅笔盒说起:数学书、铅笔盒有多长,怎么说才清楚呢?接着提醒学生用小刀、橡皮擦分别量出铅笔盒、数学书的长度是几把小刀、几个橡皮擦那么长,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个初步认识。然后指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引出一个统一工具——直尺,用尺子上的刻度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物品的长度,学生兴致勃勃,纷纷说出自己知道的物品长度,还用尺子量了量。这样教学,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建立起了长度表象,加深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2.引出数学问题。教师要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各种数学问题,带领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他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各种问题。如学“辨认方向”时,问:“说说你的座位的位置在哪个同学的北面,哪个同学的东面、西面、东面?你能绘制出家里位置的示意图吗?”学“克和千克”时,问:“你喜欢去超市吗?超市里面一包饼干多重?一包食用盐多重?10个鸡蛋大约有多重?”学“测量”时问:“学校的操场跑道1圈是几米?你家到学校大约多远?你要走多长时间?”学“找规律”时,问:“你家地板砖块的图案漂亮吗?你能找出它的规律吗?”学“平均数”时,问:“小红数学两单元的成绩分别是:92和96,她两单元成绩的平均分是多少?”……让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数学知识,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挖掘生活素材,寻找数学知识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切入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从而去发现生活数学,在生活数学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寻求激欲素材。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疑问中产生求知欲望,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解题思维和应用能力。如学习“乘法初步认识”时,教师问出以下问题:如果给你一些小棒,你会摆出什么图形、可以摆几个这样的图形?你摆的这些图形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于是,学生兴高采烈地动手摆放,然后纷纷汇报自己的成果——摆三角形:3+3+3+3=12(根),摆正方形:4+4+4+4+4=20(根)……教师引导学生探索:这样写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仔细观察、思考,发现:如果同一个加数相加很多次,这样写会很麻烦。于是纷纷把疑问的目光投向老师。教师立刻介绍:有一个好方法可以帮助你们,接着自然引入概念:像这样有几个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可以用一种较简便的算式表示出来,它就是——乘法。通过想一想、摆一摆、找一找这些具体的活动,学生在强烈的学习欲望下理解、掌握了乘法知识。

2.设计巩固练习。把数学中的各种练习设计和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然和谐又充满智慧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和解题能力。如初步认识除法后,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假设小明家来了5位客人,小明准备了12根筷子,每位客人一双够吗?你能帮他分一分吗?学生自己在分筷子的过程中,学会了除法知识的运用。又如学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后,从学生熟悉的购物活动入手,开展“谁是最佳采购员”的评比:请学生带160元到商店购买“六一”节活动器材。商店里标着:键子2元,短绳8元,皮球9元。“如果只买一种器材,最多可以买几份?最少又可以买几份呢?”“要使同学们活动内容丰富些,你认为怎样购买才合理?”学生纷纷各抒己见,气氛活跃。最后大家一致推选出了“最佳采购员”。这样的问题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规律,且具有开放性与多样性。因此,学生兴趣盎然,能够应用已学数学知识和方法,自己解决问题,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3.延伸课堂知识。将课堂上所学知识向课后延伸,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观察、思考、分析,学会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学了对称图形后,让学生回去剪剪窗花、衣服,比比谁剪得好看;学了长度单位后,布置学生量量家里床、门、窗的长度,并记录下来;学完找规律后,要求学生回家设计一条漂亮的手帕,看看谁的妈妈最满意。这样,为学生提供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机会,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用处,培养了自己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宇宙之大,无处不用数学。教育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才会努力去学,才会学得好。我们一起让数学教学因生活而精彩吧!

(责编 房晓伟)

猜你喜欢
铅笔盒长度数学知识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1米的长度
便携彩铅笔盒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爱的长度
怎样比较简单的长度
小袋鼠的新家
放弃后的惊喜
不同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