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业大学财经学院 蔡琨 谭正祥 袁莉
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的《国际金融》双语教学①
湖南工业大学财经学院 蔡琨 谭正祥 袁莉
摘 要:推行双语教学是顺应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和培养国际化高级专业人才的需要。从高校双语教学的实际教学需求出发,分析了实施《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必要性。同时,探讨了实施双语教学的模式、目标体系以及教学实践环节,以达到提升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素质与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双语教学 国际贸易 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金融
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上涉外事务日益增多,国际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拓展对外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和外资都离不开国际金融知识、实务和理论,因此,为了顺应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研究国际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实务,是一个迫切的新课题。因此,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开设了此课程。其具体目的和要求是:使学习者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掌握国际金融学;认识国际经济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培养和提高分析各种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能力;为以后更有效地为社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其任务是运用双语教学的方法,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和提高英语阅读和听说能力。使学生掌握国际金融的理论框架并能结合实际分析问题。
1.1 国际贸易呼唤双语型专业人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的经济地位在世界经济比例中逐步上升。促使我国各大综合院校都积极开设经济类的学科,但其中以国际贸易这一学科最为热门。从而为我国国际贸易培养和输送高层次、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也成为了各大高校的主要目标。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的增长和当今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融合,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也应该与时俱进;如何改善我国国内现有的教学模式,培养双语人才,打造精通外语、拥有高超技术创新的国际化双型人才成为了重中之重。在我国国际贸易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深刻意识到,国际贸易人才尤其是同时熟练掌握国际金融知识的人才,极有可能产生严重的短缺。开展双语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国际贸易人才的文化沟通、翻译技巧和语言沟通能力,全方位地改善我国国际金融及国际贸易人才的整体综合素质能力,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灵活性、创新性。为此我国在培养综合素质高端国际贸易人才专业教学中,改善教学方式并且实现双语教学是势在必行的。
1.2 《国际金融》双语教学提升国际贸易人才的综合素质
在明确国际贸易对双语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之后,我们再来分析双语教学在提升国际贸易人才的综合素质上的具体作用。一个合格的国际贸易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涵盖了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意识形态和道德品质。意识形态和道德品质,反映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道德修养、个性、人格思想品质等,是评价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质量的主要条件和基本前提。国际贸易既是一项经济活动,也是一项涉外活动。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经济利益,而且要注意配合外交活动,认真执行我国的外交政策,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注重合同授予和商业诚信,注意保持自身的良好形象。双语教学虽然不能直接提高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但是它能让学子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和比较东西文化的差异,从而更加全面透彻地理解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基本能力素质。基本能力素质,反映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应该具有外语、电脑、数学、统计、人文、自然科学以及文献搜索、数据查询等基本知识的掌握和使用能力,以此来反映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展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潜力和持久力。基本能力是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实施双语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最重要的。一方面,由于国际贸易专业的特殊性,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只有英语应用能力强,才能在与外国客户进行面对面交谈过程中,得到锻炼和学习,为其基本专业及行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如今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的知识经济产权也越来越开放;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国际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多,这样也导致了英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重要。
第三,能力素养。专业能力素养是指我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是否掌握与市场走向一致的专业技能水平,可否胜任和提升我国国际贸易专业工作中的基本业务核心。双语教学是培养素质能力的一种。因为在国际贸易工作中会与各国人群交流,交易的条款也千变万化;这里需要拥有丰富经验的员工出面才能应对。我国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主修国际贸易专业,书本理论知识学习得很到位;但是在社会实践中却不能够很好的运用。可其中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竞争到外贸岗位工作,从事进出口贸易或与外贸有关的工作。比如:商检代理、检验、报关等。在一些拥有进出口大权的公司以及企业中,往往是要在短时间内扩展自己的公司业务,这样他们就会优先选择技术实用型人才;而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长期双语教学的锻炼和培训中,能够在毕业时快速进入社会,以熟练外语进行本专业技能的辅助,从而尽快成为技术实用型人才而不是理论型人才。
第四,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反映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应该具有的专业适应能力、业务开发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从一个更高的水平上来评价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旨在反映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力。具有这种素质的人才,往往是各用人单位争相抢夺的。表面上看这种素质与双语教学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但是我们了解到当今经济领域的前沿理论和先进成果,其中90%以上都是来源于国外的,所以要具备创新能力,必须要具备分辨能力和理解能力,而双语教学正是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平台。
1.3 《国际金融》双语教学加强国际贸易人才的国际沟通能力
英语本身就是国际交流中的主要语言,最新数据统计得出,全球学术期刊、著作论文发表英语表达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百分之七十以上是用英语来传播信息。在全球国际贸易谈判及交易中百分之九十使用英语。数据表明为了追随国际化市场的脚步,更多的国际贸易人才积极学习英语,以便在交谈、谈判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在通过双语教学过程中能及时把我们创新的产品及产品功能信息介绍推广到世界各地,而双语教学在此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责任;是具备创新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潮流。
在对外经济活动中,经常从事国际业务的人员,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英语国家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我们着重培养专业的、有高度的国际化人才,因为我们了解,随着当今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深入,人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为此,我国将双语教学应用到国际经济领域,通过教学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2.1《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的具体模式
我国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因材施教,不能一成不变,要结合实际独创出适合我国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方式。
第一,国际贸易研究人员培训的1 + 2 + 3模式。该模型适用于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及毅力的学生。1指的是国际金融理论知识在课堂上需要学生不仅学习更多的知识,还要在思考问题时提出可行的对策,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可以避免发生光学不练习情况,并可以测试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学习效果。2是指必须能流利地运用两种语言,这是国际贸易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是指必须在学校期间获得四、六级英语证书和报关员证书这三项证书,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如何让用人单位第一次就能够认定你,这三个关键证书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国际贸易PSP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power能力—strength实力—potential潜力)。这个模型适用于自主创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过程可以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充分利用学校和自身的条件开发或激励学生的潜力,如开展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英语竞赛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竞争意识;第二阶段,是通过双语教学实践,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的锻造过程;第三阶段是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学会利用各种资源平台,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寻找合作机会,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锻炼。
2.2 《国际金融》双语教学的具体方法:
第一,目前在我国国际贸易专业14门课程中,有7门基础教育课程大多是运用中文教学方式;其他课程(如贸易组织等)都是运用的双语教学授课方式,在双语讲授课程过程中也需要结合课程重要内容进行特别讲授,还需要结合学生对英语理解能力的范围教学,便于学生的接收能力。最简单的方式是运用中英结合,简单渗透等手段。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便于打造学生的学习习惯框架。
第二,在深入了解国际法规和国际贸易措施中,清华大学教授李艳梅说:“运用国外先进的教学方式,贯彻双语教学理念,要想成功、快速地进入国际贸易市场中,就要在了解贸易知识和经济原理之外;更加了解世界各国家及地区的贸易政策法律法规。从而在这些贸易政策中不断提升自己、锻炼自己。在这些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熟练掌握英语,因为这其中英语使用率是百分之九十左右。
在对外经济贸易工作中,要想更好地进行交流、谈判,语言就成为了主要问题。这实际就说明了在国际贸易中没有语言能力就难以与人沟通,难以进行相关业务的联系。国际语言中,英语作为主要语言被各国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想象得到,一个不懂英语的中国人和一个不懂中文的外国人如何进行交流,更何况是进行贸易往来呢,要想在世界各国竞争对手中取得成功。熟练的外贸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国在国际贸易专业中加强英语教学及应用能力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
《国际金融》双语教学在我国高校的发展仍有争议,但同时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国际金融》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会随着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而得以不断加强。以期在与同行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基础上,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我国国际贸易行业输送更多的国际化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俊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J].统计与决策,2006(5).
[2] 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 2007(1).
[3] 杨劲松,雷光和.关于构建双语课程“学·教”评价体系的思考[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作者简介:蔡琨(1977-),女,江苏宿迁人,硕士,湖南工业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国际经济学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①湖南工业大学2013年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新秀项目(2013B08)。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5(a)-1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