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走基层 用情转作风 用功改文风

2015-03-20 18:41王会玲刘松涛
记者摇篮 2015年3期
关键词:用功文风用心

王会玲 刘松涛

2012年,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新闻工作者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践行“三贴近”原则、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全国各新闻媒体积极参与此项活动,纷纷出实招,在工作中努力做到用心走基层、用情转作风、用功改文风,实现了新闻媒体的一次大变革。

“一头汗两腿泥” 用心走基层

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到基层,才能捕捉到最鲜活的新闻素材,创作出精品。长期的新闻实践证明,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是记者用心、用脚在基层走出来的。

在基层采访是记者感到最头疼的事。因为在基层工作的群众,环境最艰苦。比如说,采访农村实施水稻全程机械化的新闻,记者就必须深入到稻田地里。春天插秧时,记者要踩着泥泞的作业路,甚至穿着水靴走到水里,这样才能拍摄到最完美的机械化插秧画面;秋天收割时,记者还要顶着大风和灰尘拍摄,看到了农民喜上眉梢,坐在家里很难想象出当时的场景。

只有走基层,才能知道“依靠谁”。走基层,就是要深入实践、深入群众,把握时代脉搏,端正价值取向。基层和群众是新闻宣传工作重要的服务对象,更是重要的依靠力量和动力源泉。大量鲜活生动的新闻素材在基层一线,大量朴实闪光的思想智慧在群众的实践和创造中。只有走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感知基层和群众的所思所愿所盼,从而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更加生动形象地宣传下去,把基层和群众推动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更加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来,有效发挥新闻工作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的重要作用。

“俯下身弯下腰” 用情转作风

接地气才能有灵气,俯下身才能心贴心。记者要深入改革建设前沿,深入群众生产生活一线,多亲近基层百姓,把群众当亲人,以群众之苦为苦,以群众之乐为乐,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含满真诚、含满正气、含满善意地去为群众呐喊,为群众欢呼,写出富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要把笔触、话筒和镜头对准普通群众,把版面和时段多给基层群众。

现在,媒体注重做好民生新闻采访报道,向社会公布了新闻热线,便于群众提供新闻线索,更有利于百姓向媒体反映他们关注、关心的焦点问题。比如说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焦点访谈》。采访曝光性的新闻,记者要深入到事件发生的现场,深入到群众中去,甚至要扮演不同角色,这样才能细致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挖掘事实真相,说公道话,办公平事,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只有转作风,才能知道“我是谁”。记者要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带着感情心贴心交流,听老百姓说心里话,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冷暖。真正做到把身子沉下去,把民情、实情、真情找出来,才能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新闻工作服务群众的水平。

“力求短、新、实” 用功改文风

群众是语言大师,老百姓的话最生动、最有生活气息。只有了解掌握群众语言,善于运用群众语言,媒体的新闻报道才会为群众所喜爱、所接受。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就是要推动新闻工作者用功学好用好群众语言,培育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要善于用普通百姓的视角观察问题,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阐述观点,平等交流、平易近人,防止居高临下、自说自话。要多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多一些短话、实话、新话,少一些大话、空话、套话,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实现最佳宣传效果。

只有改文风,才能知道“为了谁”。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转变文风,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用群众话说群众事,才能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改文风的实质是思想作风的转变,是对自身位置的重新打量。只有不断深入基层,切实转变作风,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亲近群众、在工作上贴近群众,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文风,使我们的文章不仅有泥土的芬芳,更具备泥土的厚重。

基层是新闻实践的好课堂,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好老师,丰富的社会生活是新闻作品的重要源泉。新闻记者只有用心走基层、用情转作风、用功改文风,才能真正解决好“依靠谁”、“我是谁”、“为了谁”的问题,更好地履行时代赋予的职责,发挥好凝聚人心、团结鼓劲的作用,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灯塔市广播电视中心)

猜你喜欢
用功文风用心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用心
用功
用心熬一碗汤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用心,让家更有味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
倒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