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鹏飞,任建兰
(1.山东师范大学 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济南250014;2.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中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标志着中国区域发展开始从陆地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山东省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省,陆地经济和海洋经济都在全国位居前列。研究山东省海陆产业关联程度以及促进山东省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措施,不仅对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具有现实意义,也对中国的海洋经济建设有指导作用。
现有关于产业联动的文献较多是对具体区域研究,如流域产业联动[1-2]、经济区产业联动[3-4]、城市圈(群)产业联动[5-6]等;或是对具体产业研究,如物流产业联动[7]、旅游产业联动[8]等;同时也有文献侧重区域产业联动的理论研究[9-12]。以往研究已经认识到产业关联是产业联动的技术条件[13],产业联动是由产业链内的企业进行产业协作[13]以促进产业链升级[14],其产业间存在互补合作、相互作用[15],特点是2个以上相对独立区域之间产生产业联系[16]。目前,对海陆产业的研究主要包括:(1)从海陆经济一体化角度对海陆产业差异、联系和海陆产业关联度进行分析[17-18];(2)通过分析海陆产业耦合机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计算耦合度、关联度、协调度等指标分析预测海陆产业耦合及演变趋势[19-22];(3)分析并解释海陆产业关联机制、海陆产业关联理论基础、海陆产业链耦合、陆海产业联动的动力以及海陆资源和产业一体化关联机制[23-26];(4)从自组织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等视角对海陆产业系统演进进行分析[27-28]。现有文献认为海陆联动是依托陆域技术,开发海洋资源,使得资源、技术、劳动力在海陆间扩散转移[29],海陆产业联动则是资金、货物、人力在海陆产业间传导与扩散[30]。海陆产业间的联动动力来自科技进步、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间的能量梯度[25,31],海陆产业布局要遵守合理化原则、在海岸带综合分区基础上实现海陆产业综合布局和一体化布局[23-24,32]。但现有文献对于产业联动内涵的认识并不统一,关于海陆产业联动内涵的认识还不完善。因此,本研究认为海陆产业联动是以海陆产业关联为基础、以海陆产业共享技术为条件、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在海洋和陆地不同区域空间内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和相互合作的过程。在内容上应包含空间布局联系、三次产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对接及产业内部资源、资金、技术联系。
关于山东省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山东海陆一体化发展[33-34]和山东陆海统筹发展[35-37]等方面,最近出现了对山东省海陆产业关联、协同、联动发展等的研究[38-41]。但现有研究由于未考虑2006年后海洋经济核算标准发生变化[19],采用数据缺乏可比性,设定的海陆产业链也不具有普适性[40-41],部分研究仅计算了山东省海陆产业关联度的结果[33,38],缺少对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路径的讨论。因此,有必要根据新的海洋经济核算标准,在分析山东省海陆产业关联度的基础上,联系海陆产业联动理论,对山东省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路径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根据以往研究[42-44],计算分析海陆产业关联度主要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因为灰色关联度模型改善了以往采用回归模型确定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程度的方法,对于样本量没有太高要求,适用于小样本数据和无规律样本数据分析。山东省海洋产业统计数据不完整,海洋产业系统属于典型的灰色系统。因此,选用灰色关联度模型[45-46]测算山东省海陆产业联动程度。
由于中国海洋经济核算标准从2006年发生了变化[19],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7—2013)和《山东统计年鉴2013》。其中陆地生产总值为国内生产总值与海洋生产总值之差,陆地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产值与海洋第一、二、三产业产值之差(表1,表2)。
表1 2006—2012年山东省陆地与海洋生产总值 亿元Tab.1 Gross land product and gross ocean product of Shandong Province during 2006—2012
表2 2006—2012年山东省海洋及相关产业增加值 亿元Tab.2 The added value of marine and related industries of Shandong Province during 2006—2012
首先,把山东省历年GDP作为参考数列,把海洋生产总值和陆地生产总值作为比较数列,计算得出地区经济与海洋、陆地产业的灰色关联度(表3)。
表3 山东省地区经济与陆地、海洋生产总值关联度Tab.3 The correlation degree among marine industry,land industry and regional economy of Shandong Province
其次,将山东省的陆地生产总值和陆地第一、二、三产业产值作为参考数列,把山东省的海洋第一、二、三产业产值作为比较数列,通过计算得到灰色关联度(表4)。
表4 山东省陆地与海洋产业关联度Tab.4 The correlation degree between land industry and marine industry of Shandong Province
最后,将山东省陆地生产总值作为参考数列,把山东省主要海洋产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和海洋相关产业产值作为比较数列,通过计算得到灰色关联度(表5)。
表5 山东省陆地产业与海洋及相关产业关联度Tab.5 The correlation degree between land industry and marine and related industries of Shandong Province
2.2.1 地区经济与海洋产业和陆地产业关联度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山东省地区经济与陆地产业高度相关。这也说明山东省海洋产业过于独立,没有和地区经济紧密联系,海洋产业对地区经济的支撑作用偏小。因此,在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时,还应进一步加强海洋产业与地区经济的联系。
2.2.2 陆地产业与海洋产业关联度分析。结合表4可以得出以下排序:①海洋二产与陆地经济的关联度>海洋三产与陆地经济的关联度 >海洋一产与陆地经济的关联度;②海洋二产与陆地一产的关联度>海洋三产与陆地一产的关联度>海洋一产与陆地一产的关联度;③海洋一产与陆地二产的关联度>海洋二产与陆地二产的关联度>海洋三产与陆地二产的关联度;④海洋二产与陆地三产的关联度>海洋三产与陆地三产的关联度>海洋一产与陆地三产的关联度。
排序①说明山东省海洋第二产业的发展对陆域经济影响最大,而山东省海洋第一产业对陆地经济的影响最小,主要是因为目前山东省海洋渔业生产科技含量低,依赖海洋自然环境较多,与陆地经济发展联系少。
具体分析排序 ②、③、④ 的关联度可知:首先,海洋第一产业和陆地第一产业的联系比海洋第二、三产业与陆地第一产业的联系更弱,说明山东省海洋第一产业和陆地第一产业相对独立发展,主要是由于海洋和陆地自然条件的限制,导致产品互补性差,技术联系薄弱;其次,海洋第三产业与陆地第二产业的联系比海洋第一、二产业与陆地第二产业的联系更弱,是由于产品、市场的互补性较小,海洋第三产业中滨海旅游业、海洋教育科研服务等部门与陆地第二产业的技术、资源联系少;最后,海洋第一产业和陆地第三产业联系比海洋第二、三产业与陆地第三产业的联系更弱,是因为山东省海洋第一产业的生产方式比较传统,与陆地第三产业的技术联系较弱,如海水养殖、海洋捕捞等行业还没有和观光休闲旅游、科技咨询服务、保险保障服务进行有效对接。
2.2.3 陆地产业与海洋及相关产业关联度分析。山东陆地经济与主要海洋产业,如海洋渔业、海洋矿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关联最为密切,是因为现阶段这些产业技术水平低,主要通过资源联系与陆地经济形成联动发展。山东省陆地经济与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如海洋科研教育、海洋环境保护、海洋保险业等关联最为薄弱,反映了山东省的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由于服务对象主要面向海洋,对资金、技术投入要求较高,在现有的条件下与陆地经济关联较为薄弱。
山东省的海洋产业与地区经济的关联度较小,仅为0.588 6,海洋产业相对独立发展,因此,需要提高海洋产业与地区经济的联系,这就要求从空间布局上促进海陆产业联动发展。海陆产业在空间上的联动发展就是海陆产业链条在内陆腹地、海岸带和海洋3种空间地带的延伸、融合。由于内陆腹地和海洋的空间联系较弱,而海岸带是承接内陆腹地和海洋的重要空间节点,对于海陆产业布局具有双重区位优势,因此,海岸带就成为联接海陆产业的重要纽带。应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沿海城市为重点,以临海产业园区为依托,建设能源、原材料、重化工产业园区,形成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支撑点。例如扩建潍坊海洋化工产业园区,增加服务海洋产业的配套机构和设施,提高海洋产业与陆地经济联系度。针对山东沿海地区特点,规划设计近海、海岛、港口与海岸带的海陆产业衔接,加强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海陆产业的生产要素的流动。应积极引导山东省内陆腹地的陆地产业适应海岸带地区海洋产业的发展需要,同时要依托海洋科技进步,加快开发利用远海、深海的海洋资源,扩大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空间范围。
山东省需要整合海陆产业内部联系比较薄弱的环节,即加强海洋第一产业与陆地第一、三产业对接、海洋第三产业与陆地第二产业的对接、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与陆地产业的对接。虽然海、陆第一产业对海、陆自然条件依赖较大,但可以将饲料、肥料作为联系纽带,加强海、陆第一产业的饲养技术和捕获技术交流,推动海洋第一产业和陆地第一产业的联动发展。开发多种途径,加强海洋第一产业与陆地第三产业的联动发展,如通过渔家乐等形式,将餐饮、旅游度假与海洋渔业生产联系起来;还可拓展陆地科技服务和保险保障服务范围,使其为海洋第一产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要利用各种方式积极推动海洋第三产业与陆地第二产业的联动发展,如可以通过设立滨海工厂的形式将海洋交通运输业与陆地的矿产开采、机械制造等产业紧密联系起来。最后要积极加大对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强化海洋科研教育、海洋环境保护、海洋保险业等产业与陆地产业的对接,如成立联合机构,将陆地和海洋的科研教育服务整合,拓展服务范围,加强人员、资金、技术的共享和交流。
山东省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并不均衡,不同的海陆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有不同特点。例如,主要海洋产业的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对相关联的陆地产业资金和技术要求比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的海洋技术服务和海洋科学研究要小的多。因此,要在不同发展阶段利用海陆产业间的资源联系、技术联系、资金联系的不同特点,分阶段有重点地推动海陆产业联动发展。
在海陆产业联动发展早期,应先从海陆产业关联度较强的环节入手,因为产业间相互作用较强,生产要素流动比较顺畅,以较少资金、技术投入就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提高海洋第二产业的盐业、化工业、船舶制造业,海洋第三产业的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与陆地产业关联。在海陆产业联动发展中后期,在资金积累和科学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后,再开始加强海陆产业关联度较弱的环节,如强化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中的海洋技术服务、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地质勘查业与陆地产业关联,实现海陆产业有序联动发展。
(1)山东省虽然是沿海地区经济总量较大的省份,但是整体国民经济主要是依赖陆地产业发展,同海洋产业发展联系相对较弱。(2)从海陆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山东省海洋第一产业与陆地经济、陆地第一产业、陆地第三产业联系较弱;海洋第三产业与陆地第二产业联系较弱。这说明山东省的海洋第一产业发展技术水平较低,主要依赖海洋的自然资源,没有充分利用陆地第一产业提供的资源,也没有同陆地科技教育、旅游餐饮、金融保险等服务行业很好对接。山东省海洋第三产业与陆地第二产业存在一定的技术差距和人员、信息交流障碍,各自相对独立发展;海洋第三产业的各项服务还没有与陆地第二产业的产品和市场形成完整产业链。(3)山东省尽管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一批中国高水平的海洋科研教育资源,但是山东省陆地经济与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联系较弱,高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成果还没有被陆地经济所充分利用。因此,要加强山东省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在空间布局方面,要以海岸带为纽带优化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布局;在产业结构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海陆产业内部的产业链对接;在发展时序方面,要分阶段有重点的推进海陆产业联动发展。
[1] 林兰,叶森,曾刚.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联动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1):6-11.
[2] 李晖,陈漫涛.珠三角与中部地区的产业联动机理研究——基于湘南地区开发开放背景下的产业承接转移视角[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9):29-36.
[3] 车冰清,朱传耿,杜艳,等.基于产业联动的区域经济合作潜力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4):46-51.
[4] 施慧洪.四大经济区金融与产业联动的比较[J].商业时代,2012(24):138-139.
[5] 姜霞.论城市圈发展的产业联动模式及现实研判与选择[J].求索,2012(10):14-16.
[6] 邬丽萍.城市群空间演进与产业联动——以广西北部湾城市群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3(3):82-88.
[7] 魏娟,吴莅芳.物流业与三大产业联动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2014,33(11):28-30
[8] 南宇,李兰军.西北五省区旅游产业联动开发战略研究[J].开发研究,2006(2):71-74.
[9] 刘钊,马军海.产业联动网络及其形成演进机制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6):104-107.
[10] 刘宁宁.区域产业联动的内涵与机制探析[J].理论前沿,2009(6):22-23.
[11] 高伟,聂锐,张燚,等.区际产业联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中国软科学,2011(5):83-93.
[12] 罗捷茹.产业联动的跨区域协调机制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
[13] 吕涛,聂锐.产业联动的内涵理论依据及表现形式[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5):2-4.
[14] Schmitz H.Global Competition and Local Cooperation:Success and Failure in the Sinos Valley,Brazil[J].World Development,1999,27(9):1627-1650.
[15] 王红霞.产业集聚是否就是产业联动[N].解放日报,2007-08-27(13).
[16] 叶森.区域产业联动研究——以浦东新区与长三角地区IC产业联动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17] 栾维新,王海英.论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经济一体化[J].地理科学,1998,18(4):342-348.
[18] 孙加韬.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19] 盖美,刘伟光,田成诗.中国沿海地区海陆产业系统时空耦合分析[J].资源科学,2013,35(5):966-976.
[20] 滕欣.海陆产业耦合系统分析与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
[21] 李健,滕欣.天津市海陆产业系统协同效应及发展趋势研究——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7):39-44.
[22] 李健,滕欣.天津市海陆产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2):1-6.
[23] 宋薇.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关联分析[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2.
[24] 栾维新.海陆一体化建设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43-88.
[25] 宋张弟.环渤海地区陆海产业联动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1.
[26] 吴雨霏.基于关联机制的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2.
[27] 赵昕,孙瑞杰.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海陆产业系统演化研究综述与趋势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9(6):94-97.
[28] 刘伟光.辽宁省海陆产业系统协同演进与调控措施探讨——耗散结构理论下[J].现代商贸工业,2012(15):56-60.
[29] 董晓菲.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30] 毛昊洋.产业链视角下的福建省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31] 戴桂林,刘蕾.基于系统论的海陆产业联动机制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24(6):87-92.
[32] 韩立民,卢宁.关于海陆一体化的理论思考[J].太平洋学报,2007(8):82-87.
[33] 卢宁.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34] 王诗成.实施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J].理论学刊,2011(2):33-36.
[35] 郑贵斌.山东实施陆海统筹的探索实践与重要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11(9):11-14.
[36] 徐加明,谢树江.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陆海统筹问题研究[J].理论学刊,2009(2):64-66.
[37] 宋军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陆海统筹发展对策研究[J].东岳论丛,2011,32(12):110-113.
[38] 赵昕,王茂林.基于灰色关联度测算的海陆产业关联关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15):150-151.
[39] 赵亚萍,曹广忠.山东省海陆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3):21-26,48.
[40] 王文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陆海产业联动发展研究[D].烟台:烟台大学,2014.
[41] 张春玲.产业链视角下的山东省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
[42] 周福君.我国沿海地区陆海产业联动发展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06.
[43] 殷克东,王自强,王法良.我国陆海经济关联效应测算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09,27(6):110-114.
[44] 常玉苗,成长春.江苏海陆产业关联效应及联动发展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4):34-36,46.
[45] 傅立.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46] 李文荣.海陆经济互动发展的机制探索[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