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
前一段时间,我在上海碰见了一位朋友——一名资深“沪漂”,从上高中开始,她就远离父母奔赴上海,在上海已经待了十多年。一起吃饭时,她向我诉说上海的高房价、高物价、高压力等诸多不易,我问她为什么不回家,她说上海成功机会多,她一定要再拼一拼,多赚钱,这样将来可以把父母接过来过上更好的生活。她认真而又坚定的表情让我不得不为她的孝心拍手称赞,但在心底,却对她的这种想法产生了很大的疑问。
我想,每个心地淳厚的人可能都曾像我的这位朋友,在人生道路的某个阶段许下这么一个“孝”的宏愿,相信自己有一天一定会锦衣玉食,到那时候再拿出一份“高品质”的孝心送给父母。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我们往往会忽略这一切的到来都需要时间,忽略这段时间里分分秒秒的艰涩,忽略这岁月似刀和生命的脆弱。
那么,怎样才是孝顺?怎样才能更好地尽孝?
孝顺是“常回家看看”。1999年春节晚会,一首《常回家看看》引起了我们所有人的共鸣,歌词平白如家常琐语,“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其实,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只是“常回家看看”,陪妈妈聊聊生活上的烦恼,向爸爸讲讲工作上的事情,他们操劳一生只求我们平平安安——这个要求简单、朴实而又容易被我们忽略,我们可以像战士一样在职场冲锋陷阵,忘记休息,也可以和哥们儿闺蜜通宵狂欢,但经常吝啬于花一分钟给父母打个电话或是半个下午陪父母聊聊天。
孝顺是温和的相待。面对陌生人的错误,我们很多时候选择一笑而过,而父母是我们最亲最近的人,可能也正因为如此,在他们面前我们可以毫无顾忌,把自己回归孩子的角色,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的不满与愤怒发泄出来。我们忘记了父母已不再年轻,他们的眼会花、耳会聋、腿脚会不灵便,他们需要更多的体贴和耐心,他们那颗被生活的浪花冲洗过千遍的心最需要我们温柔相待。
孝顺需要真诚。在物质社会,我们习惯于把各种东西贴上标签,分出个等级,但“孝”不能,因为它是一颗真诚的心 。所有真诚的东西都是无价的——也是等值的。孝顺可以是陪父母游“新马泰”,也可以是晚饭后沿路边田埂的一次散步;孝顺可以是一件名牌衣服,也可以是一双合脚舒适的布鞋;孝顺可以是山珍海味,也可以是一碗白米粥……
很多东西,当我们拥有的时候无法理解,当我们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孝”便是如此。趁我们的父母还安在,我们做儿女的,抓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