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林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210097;无锡机电高等专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00)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信仰教育的情感路径研究
朱晓林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210097;无锡机电高等专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00)
信仰的独特性在于信仰情感的执著坚信和敬畏敬仰。培育信仰情感,仅靠单纯的学校德育课堂是很难实现的。网络环境下信仰教育需要培育信仰主体的信仰自觉性,发挥德育课堂的终极情感关怀作用,特别是要重视发挥学校校园“微文化”、家庭的“家文化”、社会的“虚拟社区”等组织的信仰传播和信仰情感的精神家园作用,实现信仰教育的合力。
网络环境;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社会组织;情感路径
信仰是人们对某种主张、主义和价值理想的极度信服和尊崇,寄托着人的精神最高的眷注和关怀[1]。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信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它不是人们头脑中自生的,而是后天通过受教育而逐渐形成的[2]。因此,网络环境下高职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就是指在虚拟的环境下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体系的信仰教育活动,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信奉马克思主义,并外化为行为的教育实践活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体验,情感是信仰生成的内在动力。对信仰的情感主要有认同感、敬仰感、尊崇感、神圣感、敬畏感等,即“信”和“仰”两方面情感。这些情感为信仰的形成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强调情感并不是意味着知识不重要,理论知识的教育是实现信仰教育的基础,没有理论知识的信仰是盲从的,但是知识教育绝不能等同于信仰教育,因为有了“知”,还不等于“信”,信仰和知识的区别在于是否信以为真,要由“知”转为“信”,需要正确的引导,其中情感因素是关键。
关于信仰有学者提出三层次说,认为信仰分为三个高低有序的层面,从低到高形成以“可信”为第一层次,“确信”为第二层次,“坚信"(即信念)为第三层次的锥形结构[3]。只有那些具有极高乃至最高价值的信念,那些在精祌领域占有主导和统摄地位的信念才是信仰[4]22。可以根据信仰的三层次说,发现三种不同层次“信”的情感。“信”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即信仰的学理基础。如秦维红提出,人们信仰马克思主义主要是由于其对人类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以及它所包含的科学原理和方法。除了具备“信”的情感外,还需要信仰主体具有“仰”的情感。“仰”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信仰主体的极度的敬畏、尊敬的情感。如荆学民提出信仰是主体对某种对象(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极度信服和持有,以至于把它作为自己行为准则的精神意识状态[5]33。因此,信仰的独特性就在于它是“信”和“仰”的统一,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信仰必然是主体的亲身情感体验,并通过生活展现出来,能满足个人的情感寄托和需求,是主体自主自觉选择,并意志坚定地践行自己的信仰,它是指向未来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目标。当代高职生不是没有信仰,而是处于信仰的选择时期和形成时期,以及信仰的实践过程,而这些阶段都需要情感因素来维持,因此,培养高职生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感是关键。
首先,高职生的信仰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并未深入形成理性的信仰。大部分高职生都认识到信仰比较重要,但对信仰的认识大多还处于朴素情感认识,有的同学把理想、信念看作是信仰,更是混淆了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大部分高职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还是处于初级的感性认识阶段,这样的信仰容易目光短浅,在复杂的社会思潮中,容易随波逐流,不能坚持自己的信仰,这与高职院校的就业层次比较低、就业难等,以及专业设置偏重专业课、忽视人文课程等原因有一定的关系。部分高职大学生沉迷于物质追求,对物质追求超过对精神追求,更忽视信仰的追求。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最终目的和终极人文关怀,就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形成理性的信仰。
其次,由社会转型引发的信仰多元化,使部分高职生形成了多元化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被淡化。信仰的多样化和世俗化其突出的表现是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等。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必然带来思想观念的碰撞。部分高职生信仰需求普遍缺失、拜金主义倾向明显、认同宗教教义,这与他们独生子女的背景、成长的时代、就业压力以及学校教育等有一定的关系[6]。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面前,部分学生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对“两个必然”产生怀疑,动摇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第三,由于传统的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情感的培育,因此导致了部分高职生具备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但却没有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缺乏考虑学生人生的终极关怀的需要,而是单纯地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各类技能人才,忽视了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信仰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多是通过单一的课堂教学,缺乏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体验到信仰的情感和力量。信仰是源于生活的,信仰情感的培育离不开丰富的社会实践,必须由主体亲身体验。
第四,由于网络文化的垄断性,导致部分高职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各种网络错误思潮的冲击。高职生具有网民的渴望新知、猎奇探究、彰显个性、娱乐时尚、减压宣泄、跟风从众、平等参与、渴望创新、追求自我实现等9大心理特征。网络信息资源丰富,互动性非常强,更新及时,每个人都可以随手发布信息。网络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微博、BBS、QQ等网络平台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增强了学生民主、自由的意识,每个人都是自媒体,都有话语表达权。但同时网络本身还具有虚拟性、复杂性等特性,网络文化的垄断性导致信仰的倾斜和淡化。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一些低俗的娱乐信息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冲击,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互联网凭借其传播优势已经建构了一个巨大的、人人可以置身其中的网络舆论场[7]53。网络环境下培养高职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情感,单靠学校的德育教育是不行的,需要调动社会组织从多方面着手,学生自身、学校、家庭、社会要相互配合,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信仰教育环境和体系,关注学生的闲暇生活,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和需求,及时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信仰。
首先,学生要努力使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情感由自发转向自觉,关注学生的信仰需求,改变“信仰被崇高化”“虚无化”的现状。信仰是主体的内在需求、最高目标和终极关怀。马克思说过,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信仰作为人的生存的根本需求,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超越性需求。黄慧珍通过对人的存在方式、对信仰的发生、演化的整体考察,指出人类信仰生活是不断由自发走向自觉的规律[8]绪15。由此可以看出,信仰作为一种最高层次的心理现象,离不开主体的内在自觉性,因此,需要激发高职生的主体自觉性,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关怀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体现真、善、美统一的信仰。
信仰是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必须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空洞的、虚幻的想象,是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它提出的理想目标是崇高的、可以不断去实践的道路,并把自我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实现自我价值。然而宗教信仰则是盲目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非理性的情感。正如马克思所说:“宗教随着文化的日益提高而瓦解,但人还是没有看清,他正在把自己的本质当作一种异己的本质来朝拜,并加以神化。人处于这种不自觉而又无信仰的状态,不可能有什么内容,他对真理、理性和大自然必定绝望。”[9]517这也体现了人类对主体的内在尺度的自觉意识。
信仰是主体的实践。信仰是作为知识和实践之间的一定中间环节出现的,它不仅是,也不单纯是知识,而是充满人的意志、感情和愿望的,转化为信心的知识[10]207-271。信仰的形成是在有效的社会实践中锤炼的,如果仅仅将信仰留在口头上,这种信仰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必须将感性层面的信仰转化为深刻的理性层面的信仰,成为主体的内在信仰,通过不断的实践,使信仰得到不断的调整,避免信仰的僵化、固化和教条化,最终形成科学的、坚定的信仰。
其次,德育课堂要密切结合网络信息发展的动态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使马克思主义信仰从知识教育转向对学生的终极情感关怀,使德育课堂与网络平台对接,正确引导 “课堂意见领袖”和“网络意见领袖”。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综合体系。它是在实践基础上对人类社会的客观认识,体现出对人的终极关怀情感,是一种坚定的人生意志和信念,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11]。在网络环境下,德育课堂仍是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的主要阵地,德育课堂必须以知识教育为基础,同时又要超越知识层面,上升到信仰教育领域,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概念和原理等理论知识上,而是深入到马克思主义内在的精髓,让学生体验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和价值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实践生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性信仰,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超越性信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基础上,以宽容的心态尊重合理的多样信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良性互动,建立开放的信仰机制,提高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网络缩短交流者之间的距离,打破面对面接触的方式,降低抵触情绪和紧张情绪,网络匿名性的特点,可使学生更容易地表达自己真实想法。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课堂意见领袖”和“网络意见领袖”的舆论进行引导,使德育课堂与网络平台对接,充分运用同辈群体的关系熟识、地位平等、信任感强等影响力,进行舆论的引导。此外,还需要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的主体,传播的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采用“新旧结合”的教育方式,将网络与原有教育相结合,取长补短。德育课堂要充分利用网络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在对信息进行筛选、甄别的基础上,提高对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第三,学校要给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建设校园“微文化”,以及具有校本特色的红色网站,开展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实学生的闲暇生活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对信仰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
网络文化是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等,以此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联系和友谊,共同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12]191。学校要针对学生的闲暇生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来充实和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给学生信仰以情感依托,进行校园“微文化”建设,创建校园微博,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发布出现在学生身边的正能量事件和感人的事情,寻找学生中的道德榜样来教育人、感染人。在校园网络文化的创建中,需要注意网络信息污染对信仰教育的侵扰,从源头上净化不良信息,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践。
利用社团、网络课堂等渠道培养学生媒介素养,为信仰的坚定提供保障力量。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思辨的反应能力以及使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13]。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成为物质力量[14]9。因此,要培养学生具有识别信息、批判性分析信息、有效利用信息和规范传播信息的能力,正确对待网络流行语。
学校要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还需要创建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以及有校本特色的红色资源网站①,使学生从抽象的理论认知转化为具体的、真实的情感体悟。校本红色资源的选择要具有地方特色和本校特点,融入到学生的具体的实际生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建立完善的信息监管机制,加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话语建构,形成网络与现实的合力。通过网络来掌握高职生情感需求和变化,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影响。当信息传播和舆情出现偏差时,要及时引导意见领袖,并培育自己的“舆论领袖”,传递正能量,传播先进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引导,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精神,推进主题教育。
第四,培育“家文化”,创建个人、家庭与社会衔接的“第二家庭”社会组织,发挥家庭组织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心灵慰藉和情感支持作用。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补充和延续,家庭教育是进行信仰教育的重要组织。然而,在市场经济以及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家庭的信仰教育作用却未被学校和社会充分重视。要培育“家文化”,因为“中国人的‘家'不仅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更具有哲学和宗教的意义与作用。“家文化”经历了三次形态的变化,从封建礼教等级的‘家'解体,到战争年代‘革命队伍的家'兴起、再到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转变为‘经济依靠与精神寄托的家'”。[15]每一个历史阶段“家”都是人们信仰的守护和精神依托。“家”可以进行信仰的培育,使其成员克服对未知的恐惧和对未来的焦虑,可以为成员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灵慰藉,帮助成员正确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随着社会转型,“家”的功能受到冲击,需要创建类似“家”这样的“第二家庭”社会组织,给成员的信仰以“家”的情感依托。
第五,学校要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社会实践,充分发挥社区机构等社会组织的作用,组办红色文化讲坛、红歌会、红色论坛等,建立“虚拟课堂”“虚拟社区”等新的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网络的家园。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话语权被分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发布人”,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述自己的思想。这样的自媒体扩展了话语的社会空间。政府等组织要建立相应的网络平台,官方微博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让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覆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监督和管理,从根本上消除低俗的、恶意炒作的网络文化,做好“把关人”,提高传播能力和传播途径。创建健康、新颖的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主流文化舆论场,将抽象的难懂的理论通俗化,生动化,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同时,要将网络与传统媒体进行融合,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等都开通了网络平台,关注和回应网络舆论,加强与网民的深入互动交流。
总之,目前国内关于信仰教育方法的研究大多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问卷调查法,停留在信仰现状调查和相关分析层面,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信仰教育的方法。此外,怎样将已有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转化过程是需要深入研究的,特别是如何根据网络传播的特点,根据学生网络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有特色的信仰教育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注释:
①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之中所形成的革命旧址遗址、文献文物和凝结在其中的革命传统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
[1]张曙光.“信仰”之思[J].学术研究,2000(12):46-52.
[2]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信仰[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 (2):20-27.
[3]赵志毅,蔡卫东.论信仰的结构、本质及其对德育的意义[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9-15.
[4]荆学民.人类信仰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5]荆学民.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崔艾举.高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3(5)(中):56-57.
[7]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8]黄慧珍.信仰与觉醒:生存论视域下的信仰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0]柯普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导论[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
[11]陈建民,阳鲁平.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J].求索,2004(6):129-131.
[12]江潜.数字家园——网络传播与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3]宫淑红,张洁.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何丽野.“家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进程中的嬗变与展望[J].浙江社会科学,2013(7):12-21.
(编辑:徐永生)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Belief Education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A Perspective of Emotion Concern
ZHU Xiao-lin
(School of Marxism,Hohai University,Nanjing,210097,China;Wuxi Machinery and Electron Higher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Wuxi 214000,China)
Belief is unique in that people would be emotionally persistent and revere truth and dispel evils if they have a strongly held belief.However,it is not practical that belief can be cultivated only by knowledge and theory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of morality courses.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belief education should pool together the efforts of everyone involved,that is,the belief subjects'consciousness should be raised;the ultimate emotion concern,the role of morality classes,should be brought into full play;and in particular,the spiritual homelands,including campus micro-culture organizations,families with certain family cultures,and virtual communities,should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preading beliefs and cultivating belief emotions.
network environment;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belief-in-Marxism education;social organization;emotion concern
G 641
A
1671-4806(2015)04-0056-05
2015-06-17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4SJD336);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立项课题(2014-R-29655)作者简介:朱晓林(1985— ),女,辽宁盖州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