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城市:对北京、上海、深圳的个案分析

2015-03-20 20:00王灿明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22期
关键词:创新型建设

王 敏,王灿明

(1.中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2.南通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新越来越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2000年,英国学者查尔斯·兰德瑞(Charles Landry)在其著作《创新型城市》中率先提出了“创新型城市”(CreativeCity)这一概念[1],在西方引起了强烈反响,随后不断有西方学者提出有关城市创新的理论.相比而言,我国关于创新型城市的研究严重滞后于西方,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创建创新型城市的步伐,迄今全国已有200多座城市相继将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主战略.

创新型城市的概念可以分成广义的与狭义的两种.广义的创新型城市是指创新意识成为市民思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够将创新想法付诸实施,不断创新过程.狭义的创新型城市是指通过某一方面的创新,实现不断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2,3].《中国城市创新力评价报告》提出城市创新能力主要包括科技创新能力、新技术产业化能力和品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4].本文依据该报告提出的创新型城市内涵对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水平最高的三座城市(北京﹑上海﹑深圳)进行个案分析,比较分析它们在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的独特经验,提炼出带有共性的建设路径,期冀能为更多的城市带来启示.

2 京﹑沪﹑深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历程与措施

2.1 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历程与主要措施

2.1.1 建设历程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信息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产业对北京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减小,迫切要求北京进行基础性、开拓性研究.2006年,“十一五”规划纲要报告中明确指出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年北京明确提出创建创新型城市,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措施,以实现全面创新.

2.1.2 主要措施

(1)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奥运会为北京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在此基础上,2009年北京基础设施投资又高到1600亿元用于交通、环境、电子信息化服务的普及和远程教育以及水电气热等生活设施上.

(2)重点推进高新技术区建设.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核心,将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作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基本形成了立足北京、辐射京津冀创新圈的创新体系.

(3)积极完善大学培养机制.北京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现有高等学校82所,其中很多大学拥有全国一流的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还堪称亚洲高校第一大馆.各大学出台了很多鼓励机制,帮助研究创新.

(4)大力构建科普环境.早在1998年北京市科协就开始筹备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并于2002年在西城区二龙路社区服务中心正式开通,使科普知识进入千家万户,还利用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强科学普及力度.

2.2 上海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历程与主要措施

2.2.1 建设历程

2003年,上海正式提出“科教兴市”的主战略,并提出发展要紧紧依托人才和科技两大资源以及创新体系实现新跨越.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杨浦大学城、闵行紫竹科学园区及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一系列创新区域.

2.2.2 主要措施

(1)积极推进高新技术区建设.重点推进“2+2+X”的高校布局结构调整,以及若干个与产业联系密切的高校建设;继续实施聚焦张江战略,推进“一区六园”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

(2)重点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加强建设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同时积极筹建若干国家级实验室,支持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产业攻关项目.

(3)重视发展国际化人才战略.推进了“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在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济关系的安排)框架下实施“引进千名香港专才”计划.

2.3 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历程与主要措施

2.3.1 建设历程

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靠着房地产、贸易和股市三大产业,经济发展快速飙升.然而,随着三大产业的滑坡[5],于是,将目光转向高新技术,2005年,中共深圳第四次代表大会提出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成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城市.

2.3.2 主要措施

(1)不断借助香港资源.深圳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深港合作,而自主创新同样需要香港合作.在国家赋予的特区政策下,深圳利用香港的资金和技术管理等大力发展自身.

(2)重点培育企业创新力.深圳市已经形成了以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为特色的自主创新模式、创新体系、创新政策、创新氛围,全市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也都设在企业.与此同时,政府还着力加强公共研发机构的建设.

(3)积极吸引创新人才.积极制度改革,给外籍回国人员开辟“绿色通道”措施,为高素质人才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大量吸引海外归国人员.

3 京﹑沪﹑深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比较分析

3.1 京﹑沪﹑深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共同特征

3.1.1 国家政策方面,都不断完善制度体制

京﹑沪﹑深三市都是我国在财政制度上给与大力支持的城市,同时这三市也都不断出台适应自身发展的政策,涵盖了吸收优秀人才、营造环境、扶持企业、集聚资源、开展合作等各个领域.

3.1.2 人才资源方面,都是大学聚集之地

创新的核心是知识、技术,而知识技术的创新需要人才的引领,人才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键.京﹑沪﹑深三市都形成了各自知名大学城,如北京的海淀、上海的杨浦、深圳本土虽无知名大学,但其利用自身优势吸引北大、清华等国内一流学府在此创建研究生院,不断培养国内一流人才.

3.1.3 高新技术方面,都拥有高科技产业区

创新需要多种要素集聚,产生集群效应,才能发挥城市强大的创新力[4].高科技产业区,恰是这种要素集聚地.目前,京﹑沪﹑深三地不仅拥有各自的高科技产业区,且都在不同产业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2 京﹑沪﹑深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特色

3.2.1 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特色

古都北京有三千年的辉煌历史,蕴含着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文化底蕴.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北京紧紧抓住人文环境的改善这个中心,使古都焕发出新的生机.

(1)在物质环境方面:不断以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创新理念规划城市建设,走出了自己的创新道路.奥运场馆的建设正是此理念的完美体现,使北京更加彰显现代文化大都市的独特魅力.

(2)在精神环境方面:国际文化与民族文化同时并举.2001年,三大男高音在午门放声高歌,给中西方文明完美结合带来契机.此后,2007年国家大剧院开幕,更是为中外艺术家提供交流的平台、文化创意的基地.

3.2.2 上海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特色

(1)建设理念融入海派文化.上海的建设注入更多的海派文化,是江南地域文化精华与西方文化因子的独特结合,在城市建设中凸显熔铸中西、开放多元、追新逐奇的建设理念.

(2)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海提出将“以应用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作为增强上海科技创新实力的基本思路.2010年《浦东新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扶持意见》的制定,进一步加大政府科技投入.

3.2.3 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特色

(1)大力培育创新企业.深圳全市90%以上研究开发机构设在企业,全市90%以上的专利是由企业申请的,已经形成以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为特色的自主创新模式,形成像华为、中兴、比亚迪等世界级的大公司,这些企业也成为全市企业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的标杆[6].

(2)积极培养创新型企业家人才队伍.深圳不断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发挥企业家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形成一批像华为的孙亚芳、研祥集团的陈志列等优秀企业家.

4 个案分析的有益启示

4.1 不同城市应走具有各自特色的道路

尽管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是基本一致的,但由于不同区域城市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人文历史背景、区域功能定位不同,每个城市都应基于城市发展的规律.这就要求城市的决策者们要有全局的眼光和过人的胆识、合理配置资源,既突出现有城市特色,又开发新的增长点,形成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4.2 加强创新资源与人才建设

4.2.1 兴建知识产区

应积极创建大学城,大力建设高新开发区.每座城市都应该举全市之力建设一两所高水平大学,并围绕大学城建设高新技术园区,使知识、技术实现一体化联动发展.

4.2.2 集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要不断吸纳各类高层次外来人才,在住房、户口、科研经费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海外归国人才,更要积极培育本土人才队伍,因为只有本土人才才能为城市的持久创新提供基础.

4.3 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4.3.1 政府的政策创新

政府既应从科技、产业、土地、财政、税收、金融、贸易、政府采购等方面整合创新政策体系,形成协同一致的政策创新合力;又要从孵化器、公共研发平台、风险投资、产权交易、法律服务、物流平台等整个创新链的角度来整合各类创新资源,从而实现各创新环节的协调互动.

4.3.2 企业的制度创新

目前,中小型企业大多数是从家庭企业、合伙企业发展起来的,由于企业的规模小、人员少、产品单一,这种企业制度不但是合理的,而且也是有效的.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营管理关系的日趋复杂,必须大力推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公司制改造和企业集团化战略,切实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创新.

4.3.3 学校的管理创新

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基础教育,都要坚持学校管理的不断创新,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4.4 积极推进创新环境建设

4.4.1 硬环境建设

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和创新的基础,有关数据显示,在12个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贡献的弹性值上,基础设施占第一位[7].因此,推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应在道路街道交通、水电节能、通讯、娱乐文化设施等方面下力气重点建设,同时不断完善各种科普设施建设.

4.4.2 软环境的建设

应借助报刊、电视、广播媒体等大众传媒,不断宣传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成就,通过举办不同层次的展览、讲座等,从不同角度渗透创新意识,在全社会营造勇于创新、以提高普通市民的创新能力,增加市民之间的互动交流.

4.5 不断推进区域创新体系

仅仅依靠个别城市难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体系,这就要求城市间的相互联合,积极推进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只有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区域创新引领和辐射功能,才能真正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蓝图.

纵观当今世界的发展,一个有竞争力的城市必定是一个有特色、有创新力的城市.这就要求不同城市走具有各自特色的道路,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创新环境建设,集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建设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创新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尽快迈入创新型城市的行列,为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注入新的活力.

〔1〕CharlesLandry,TheCreativeCity:AToolkit forUrbanInnovators[M].London:Earthscan PublicationsLtd.,2000.

〔2〕杨冬梅,赵黎明,闫凌洲.创新型城市: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97-101.

〔3〕历无畏,王振.创新型城市建设与管理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7.1-36.

〔4〕研究组.中国城市创新力评价报告[R].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2008.

〔5〕王东,王琴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与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J].中国软科学增刊,2008(1):170.

〔6〕胡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经验与途径[J].中国软科学,2007(4):32-56.

〔7〕邹德慈.构建创新型城市地要素分析[J].中国科技产业,2005(10):13-15.

猜你喜欢
创新型建设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培养集聚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培养创新型播音主持人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