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卫平, 郑鹏飞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1402)
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下创新性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包卫平, 郑鹏飞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1402)
创新性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区域性产业转型升级,给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对浙江省部分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提出高职院校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将创业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以企业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为指导,实行校企合作的“导师+专家”型教学模式,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符合企业需求的创新性高技能人才。
产业转型升级; 需求分析; 创新人才培养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经济结构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产业结构调整决定教育结构[1]。目前,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人才需求与供给严重失衡,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的不足,更为突出的反应是在结构上的匹配不合理。
1.1 浙江省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分析
作为汽车零部件大省的浙江省汽车产业一直以来以零部件制造为主,其特点是量大、面广、产品技术含量低且没有核心技术产品。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发展低迷的状况,浙江“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提升区域和产业竞争力,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浙江省规划建设42个产业集群示范区,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淘汰落后产能,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龙头企业引领,带动浙江省的中小型企业转型升级。其中,大江东和临江工业园区就是浙江省汽车产业集约化的代表,通过长安福特、东风裕隆、吉利等知名合资品牌和国内品牌企业的带领,促使浙江省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
1.2 汽车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
通过分析浙江地区33家汽车企业的人才招聘信息,这些企业人才缺口主要分布在管理、专业技术、专业技能3个岗位(图1),其中专业技能人才需求占到43%(均需具有高级工及以上等级),特别是生产一线的服务人员、检验与管理人员、生产线及设备维护调试人员最为紧缺。
随着企业集群转型升级,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从专业操作技能、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专业实践能力等职业能力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在一系列职业素质中,企业最为看重的是专业实践能力,占调查总数的78.57%。这符合产业发展到高级阶段,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也变得更高的规律,特别是能处理较为复杂问题的高级专业技能。同时,也与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格相吻合。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2012年6月)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就大江东和临江工业产业园区来说,大型汽车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如果高职教育可以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高技能人才的供给,就能为企业快速实现转型升级奠定良好的基础。
2.1 产业转型升级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发展机遇
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技术创新实现价值链的升级,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实现这种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需要有足够数量的、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作为支撑。随着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大量的现代化设备和现代化生产工艺的使用和实施,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低下、单一的劳动者已无法满足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为了获得足够的与企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人力资源,企业除了自己对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外,更愿意与高等职业院校合作以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技能人才,也只有职业教育才能满足企业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不断提升技能、专业知识的需求。所以,区域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为高技能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2.2 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保障
人力资源是产业创造价值的主体要素,企业的每一点发展和每一次创新都离不开人的创新。现代企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离不开知识的更新和技术的创新,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先决条件。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以及与区域经济紧密相连的高职院校,必须以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变革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办学思路,打破传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标准上与区域产业发展用人标准相对接,以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标准为准绳,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教学实践和课程内容与实际岗位工作内容相衔接,构建适应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满足多种职业技能为核心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
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也决定了现代社会与人才需求对接的契合度[2]。由于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因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与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标准相衔接。
3.1 以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需求为向导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下,人才需求更趋向于中高端制造业的生产、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机制中,从专业建设、教学方法、实践能力、师资以及教学评估等方面全面实现与企业的对接;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调整办学思路,从优化专业设置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两方面入手,构建适应区域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创新性高技能人才在区域市场的竞争力。
(1) 专业设置覆盖汽车产业链。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因而其专业结构应符合区域汽车产业链结构,以专业群平台对应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能敏锐地反映汽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变化需求,并具有较强的市场观念。
(2) 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标准相匹配。区域性的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更注重品牌效应,与知名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不仅能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知名度,还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根据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标准来制定,特别是品牌效应式“定标式”培养模式,根据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和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标准进行专业群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技能训练项目,学校承担主要专业教学和技能培训,企业承担顶岗实习和就业,满足企业对学生“质与量”的要求。
3.2 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方式与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产业转型升级依赖于掌握新技术的劳动者素质,未来汽车产业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作为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在教学方式上也必须要有创新精神,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主的“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对事物“认知”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创新、协作等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具有相当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实践操作能力、较高的人文素质、协作与创新能力的产业一线知识型高技能人才。
3.3 构建工作岗位任务为导向的创新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高技能应用人才,其人才培养体系是一种职业的培养体系,具有鲜明的职业岗位特征,需要按照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确定岗位职责,按照岗位职责划分不同的专项能力,建立面向区域市场的动态课程体系。
根据区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对人力资源素质的需求,建立企业学校联合体,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根据工作岗位要求和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标准,构建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的一体化教学课程。
在教学方式上,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按照职业能力发展顺序,设计由单一到综合、简单到复杂的符合学生职业成长规律的课程结构,实行“学中做、做中学、工学结合”的行动导向教学。注重知识体系在实际操作中的呈现,重视实践教学在职业成长规律中的作用,时刻关注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岗位变化以及职业能力的需求变化,全面实行具有实效性的行动导向教学策略。
高职教育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历史使命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等方面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其专业结构应随着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适当调整,以适应经济的发展[3]。
大江东和临江工业园区内汽车企业众多,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对汽车企业进行分析,结合企业的岗位需求,按照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发展的思路,构建适合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利用自创“天工文化”的特色,以先进制造群和汽车群两大群的专业平台优势,与长安福特、东风裕隆等大型合资汽车企业全方位合作。学院每年举行“天工文化”节,涵盖技能操作比赛、建模设计大赛、企业文化讲座、企业员工再教育培训、企业赠送设备仪式等活动,加深了企业文化在校园内的渗透。
为了适应区域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学院采用以下三种推进式的校企合作模式,一是学院与企业建立短期培训机制,提升企业生产一线员工的操作技能和生产一线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二是与企业共同制定按企业职业能力标准要求的“定标”培养模式,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由学院承担,涉及专业核心技术的课程由企业和学院共同承担。并重新定位学院两大专业群的培养方向,模具专业方向定为汽车模具方向,机电一体化专业方向定为机器人方向,汽车电子专业定为车联网方向等。三是学校与企业共建教学工厂,把企业人才培训质量标准引入学院,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专业设备,教学工厂按照学院专业群平台与企业岗位相对应的要求,按照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及岗位能力要求来建设,比如与长安福特校企合作的教学工厂,由厂家提供设备建立一条检测线和一条装配线,其目的是向在校学生灌输企业经营理念,让学生更早、更深地接触企业文化;同时,按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以及相对应的职业技能要求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及专业技能的训练,从而培养出“符合企业技能人才质量评价标准”的知识型高技能人才,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零适应”过渡,企业获得了合格的员工,学院获得了企业技术和财力的支持。实现师傅与教师合一、教学管理和企业运营合一、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合一的“三合一”模式,达到了校企双赢[4]。
以往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管理监督由学校内部管理机构执行,自己制定规则自己执行考核,往往会偏重于形式。面对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所需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必须改变以往的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搭建学校层面、学院层面、专业层面的立体管理平台。由企业参与,共同建立和完善学校的教学监督机制和符合企业人才质量评价标准的人才评价机制,从学生入学到顶岗实习直至就业实行全过程质量评价。引入第三方评价,分析学生就业走向以及就业与专业的相关度,实施有效的持续改进机制,持续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5]。
产学研相结合是当前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是培养具有创新性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
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学生进校开始进行分块和统筹规划,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智力和兴趣爱好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满足学生兴趣和愿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见表1)。
通过分析区域汽车产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学生的心智发展和兴趣爱好,为达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目标,重点在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方法和创新实践等方面寻找突破口。以“大学生技能竞赛训练项目”为突破口,完善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校内科技创业园为孵化器培育大学生自主创新为突破口,提升大学生创新在社会人才需求链中的地位;以“高校教师+企业专家”的双导师模式为突破口,进一步开创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创新人才培育的局面。
高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是一项战略性、系统性的工程,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产业结构为导向,紧密结合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和趋势,以适合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为目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能力、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 姚正海, 杨保华, 叶青. 基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2013(10):87-90.
[2] 欧阳剑波. 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嬗变[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5):10-13.
[3] 李业明. 基于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高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广东科技,2011,12(24):52-53.
[4] 王寿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5(1):9-13.
[5] 曹小其.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4(7):55-58.
Study on innovative high-skill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in the condition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regional industry
BAOWeiping,ZHENGPengfei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angzhou Polytechnic,Hangzhou 311402, China)
Innovative skilled talents training is the direction of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future. It has brought important opportunities of development,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egional industry, for high-skilled talents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changing the mode of talent training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mand of high-skilled talents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addition, the combination of school entrepreneurship culture and the enterprise culture, the practice of the “teacher+expert” mode are also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new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 enables the innovative skilled talents to meet the demand of enterprise business transform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y; demand analysis;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2015-04-13
项目来源: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L2014A037)
包卫平(1961— ),男,辽宁本溪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创业创新教育,中高职一体化,汽车维修; 郑鹏飞(1968— ),男,湖南张家界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学质量评价,CAD/CAM。
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5.04.001
G 717
A
1671-7880(2015)04-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