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流行歌曲视野下的当代维吾尔族青年审美文化心理透视
晁正蓉
(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流行歌曲曾经因为传播媒介的有限性而只能在小范围里流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流行歌曲已成为当今包括维吾尔人在内的中国各民族审美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根据歌曲的内容、来源,对新时期以来维吾尔语流行歌曲进行整理、分类,运用对比的方法,探讨了新时期以来维吾尔族大众流行歌曲的时代特征,从深层分析其折射的维吾尔族青年审美文化心理。
维吾尔族;流行歌曲;青年;审美心理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进入了一个全面转型期。转型是一场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变革,其影响所及决不局限于政治、经济和物质文明的领域,也涉及到人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心理、行为方式等方方面面。21世纪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深入开展,新疆维吾尔文化也处在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文学艺术审美文化作为时代的“晴雨表”与它产生的生活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它涵盖的范围也非常广泛甚至庞杂。随着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流行歌曲自然成为能歌善舞的维吾尔人审美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
作为专门术语的“流行歌曲”不等于流行的或曾经流行的歌曲。它首先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由文化工业生产商操纵,以大众电子传媒为载体,在特定时期普遍流行的大众化的通俗歌曲。[1]P8在大众传媒时代,流行歌曲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明显的商业性。随着现代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我国流行音乐的商业运作也越来越火爆,而新疆流行歌曲市场也毫不示弱。实际上,流行歌曲大都是民间自发产生并流行的,它具有紧贴民众生活,能反映广大民众在不同社会时期的喜怒哀乐,以及因时代、生活变化而引起的种种情感诉求及价值取向等特点,因此,流行歌曲具有大众性、流行性、通俗性和自发性,而这一切就决定了它与大众审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近年来,在现代文化引领下的新疆文化大发展,给新疆文化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以维吾尔族音乐元素作为创作素材的流行歌曲,已经在中国流行乐坛占领了一席之地,得到了越来越多受众群体的认可。而维吾尔人本身对流行歌曲的选择和欣赏也出现多元化。随着网络系统的发达,电子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多功能手机的普及,微信平台的便捷,对时代反映最敏感的青年人,尤其是大学校园里的大学生群体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欣赏学唱自己喜欢的歌曲。因此,维吾尔族青年喜欢的流行歌曲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年轻人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文化心理。
新时期以来,随着港台流行歌曲和影视插曲的兴起,汉语歌曲流行乐坛出现了一股经久不衰流行至今的歌曲热潮。而维吾尔族流行歌坛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着与汉语歌坛同步发展的特点,同时也具备自身时代特征。从流行歌曲的内容来看,新时期以来维吾尔流行歌曲主要有四类,歌唱祖国、家乡;表达爱慕之情;倾诉苦涩的爱情;歌唱亲情和友情。
(一)发自肺腑地歌唱祖国、赞美家乡
建国初期老一辈维吾尔人用最朴实、最直接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当时的每一首歌曲似乎都能代表那个时代的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祖国各地发展迅速,新疆在党中央的关怀下,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勤劳勇敢的维吾尔人和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为建设祖国,建设家乡奉献了所有。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新疆这片热土。当亲身感受到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亲眼看到边疆处处赛江南的美景时,抑制不住内心歌唱祖国、赞美家乡的激情,①便放开歌喉,用饱满的热情,歌唱《祖国万岁》(v(t(n ya(sun)、《祖国的春天》(v(t(nd( ba(ar)、《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e( gyz(l bizn( (ind(ia() ,用深情歌咏《啊,塔里木河》、《叶尔羌河》、《伊犁河》,抒发自己爱国、爱家的情怀。维吾尔族著名诗人铁依甫江·依力尤夫、尼米希依提、穆罕默德·热西丁的爱国主义诗作也被谱成欢快的曲调,广为流传成为流行歌曲。除此以外,也产生了不少根据维吾尔音乐改编的用汉文演唱的歌曲(如王洛宾、刀郎等创作的歌曲),《欢迎您到新疆来》、《阿娜尔汗》、《石榴花》、《情人》等等。
(二)直抒胸臆地表达爱慕之情
爱情在中外诗人,学者的笔下都是亘古不变的话题。从维吾尔古典文学产生至今,爱情也一直是维吾尔族作家创作最重要的文学题材。从统计资料来看,在所有维吾尔文学作品中情歌是所占比重最大的一种体裁。新时期以来,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开展,维吾尔情歌以其不可阻挡之势成为流行歌坛中传播范围最广、受众最多的大众文化。
维吾尔语情歌最大的特色就是主题鲜明,语言简练,曲调轻快,像《可爱的恋人》(oma( (ari)、《美丽的加妮姆>(g(z(l d(anim)、《蝴蝶》(kepin(k)为代表的这类歌曲,歌词表达爱慕十分简单、直白,没有华丽的辞藻,直接表达爱意,赞美心爱的姑娘、抒发相思爱慕之情。“虽然你伤害了我,也不接受我对你的情感,我还是爱着你,我可爱的恋人。不管你怎样想,我依然永远爱着你。”在《美丽的加妮姆》中,“美丽的加妮姆你是我的爱人,不要辜负我的真心。我为你歌唱,歌声里包含着我的爱意。你若要河流,我会给你海洋,我会给你无边的爱……”。
如果我们将维吾尔情歌分为试探歌、赞美歌、相思歌、热恋歌和分手歌。[2]P91那么《可爱的恋人》和《美丽的加妮姆》都属于热恋歌。在维吾尔传统观念里,追求的爱情双方,男性掌握主动权,而女性是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即使女性喜欢某个男子也不会、不敢主动表白。因此,热恋歌曲大都由男性歌手演唱。从中我们不难感觉到男性在家庭婚姻及恋爱方面的决定性地位。同时歌曲也反映出豪爽的维吾尔男性青年表达爱慕的直白的性格。作为男人他们也会将这种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化为生活的动力,去努力工作,拼搏,创造美好的生活。正如歌曲《蝴蝶》中所唱:在美轮美奂的爱情庄园里,充满着温馨的鸟语花香,翩翩蝶舞合着风声低声细语,心情那么美好。我是一只飞来飞去寻寻觅觅的蝴蝶,凭借着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在万花丛中找到了心仪的姑娘,向你表白炙热的情感,希望和你永远在一起……铿锵的承诺让多少传唱这首歌的人为之感动,那颗追求爱情的灼热之心多么难得。歌词以传统文化中象征爱情的杜鹃和百灵鸟为意象,求上天对两人的美好未来给予庇佑。“风和日丽的时光里,蝴蝶围绕自己心仪的那朵最美丽的花朵翩翩起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无忧无虑,与花儿携手共创平凡美好的幸福生活”。传统文化中的爱情鸟与现代通俗的表白在这首歌里相得益彰,使感情表达更加通透,意境深刻。
(三)包含忧伤地倾诉苦涩的爱情
有爱就有恨,有苦就有甜,爱情歌曲除了描写追求爱情的勇气,渴望爱情的信心,拥有美好爱情的渴望外,更充满了苦涩。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打破了传统歌曲中赞美爱情的失恋歌,这里甜蜜的爱情变得苦涩,歌曲表达无法得到真爱时内心的苦闷和难以言说的伤痛。如《在那个公园里》( a(u ba(t(ida)、《这个世界》(bu duni(a)、《你欺骗我》(aldaps(n meni)“你欺骗了我,伤害了我脆弱的心灵,你做到的承诺就只有这些么?你说过我们不会分开的,你忘记了你的誓言,终有一天你也会被爱情所伤……”分手歌表达了女性忧伤、悲愤、痛苦的心理。
建国后,维吾尔族青年男女虽然有恋爱自由的权利,但是在维吾尔传统文化中,男性在婚恋关系中仍处于主动地位。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社会的发展,新疆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事业的发展,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维吾尔族女性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她们走出家庭,逐渐出现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其贡献与作用被社会所认可,这一切使维吾尔女性有了经济上的独立,也拥有了自己独立人格和尊严,女性的现代意识和自主意识增强了,她们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她们在婚姻和恋爱关系中也有了自主权,这样的由男性演唱的分手歌,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我满腹的心事,你却不甚了解。我苦寻挣钱的机遇,你却嫌我是穷光蛋”。从歌词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首表现女性对男性某方面的不满抛弃男性的歌曲。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现代女性的择偶心态。如《算了吧》(m((li)、《别思念》((slim()等也表现出男性对分手的无奈。是的,现代社会女子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装饰品,女性也有了挑选男性的权利,在恋爱中,她们对男性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她们要求男性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较强的社会处事能力,具备坚毅的性格,经济收入也不能太差,同时对感情也要专一,还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准。这一切的变化,不能不说明是社会的极大进步,是男女平等向前迈进了一步。
(四)充满深情地歌唱亲情和友情
人们常说这世间最不能复制的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这种爱是大爱也是小爱,它包含着父母对孩子的祝福,孩子对父母的依恋。
因为政策照顾,维吾尔族家庭基本上都有众多的兄弟姐妹,在一个家庭中最令人感到温暖的便是父母,人们常说家是永恒的避风港即是这个道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温饱的基础上,对于感情有了更深层次的解读。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高校扩招的政策指引下。许多少数民族学生有机会走出家门进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还有许多人毕业后就远离父母在城镇工作。而还有不少生活在农村与小城镇的人,纷纷离乡背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能歌善舞的维吾尔人将这种用语言难以表达出来的情感融入歌曲里,大声的唱出父母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对父母的无限思念。
歌曲《妈妈库尼汗,爸爸卡尔瓦》(anam kunihan,dadam karvan)中唱到:世界上什么最美好,父母的爱最美好,爸爸的爱可疗伤,妈妈的爱能抚平伤痕。父母对子女的爱向来都是无私的,他们期盼自己的子女能够平平安安,做子女的当然也希望父母可以健康快乐。相比于汉民族的含蓄,维吾尔族具有浓厚的西域文化,他们豪迈大方,能歌善舞,善于用歌曲抒发自己心声。近年来,歌唱母亲的歌曲相对而言数量更多。比如广泛在大中学生当中传唱的《妈妈的苦》(ana (d(iri)《亲爱的妈妈》(d(an anam)、《我的母亲》、《父亲的爱》等等。歌曲表达离家在外的孩子思念父母之情。实际上,“母亲”这一意象,在维吾尔文学作品中自古以来就是家乡、祖国的代名词,因此,人们在歌唱母亲的同时,也表达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之情,“母亲”是被赋予了更多含义的。
与汉语校园民谣相比,出现稍晚些,产生了一批歌唱同学情的维吾尔语校园歌曲,诸如:《青春》((a(lik)、《同学》(savakda)等等。而那首《分别的时刻》(a(irili( minotliri)汉语翻译成《毕业歌》,似乎是上世纪90年代末上过大学的所有维吾尔青年都会唱的歌曲,只要音乐响起,人们就会同唱这首歌,一首非常简单的吉他弹唱,听来很难找到音乐意义上的新鲜感觉。不过奇怪的是只需一遍,你会发现立刻记住了副歌部分的旋律;两三遍后便完全可以学会这首歌,这旋律甚至会在人脑海不断回响,挥之不去。这首歌经久不衰,成为流行歌曲的经典。歌词朴实、自然,表现同学临近毕业时那种难以割舍的情感,表达人们追求纯真友谊的真切情谊。20世纪90年代歌坛流行的校园民谣都是该阶段的代表歌曲。近年来,汉语影坛推出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获得了很高的票房,其中的主题曲《致青春》、《匆匆那年》等也受到维吾尔族青年们的青睐。
由于新疆独特和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文化交流的地区。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就曾经说过:“新疆和敦煌是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新时期以来这种多元交流的局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流行歌曲也呈现出多元、多样的风格。
(一)传承优秀民族歌曲将其变为时尚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国学文化的大讨论,伴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深入,以及新疆对优秀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的全面展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二木卡姆、②麦西来甫③等被保护和传承,并且由专门机构和人员对其进行搜集和整理工作。影视作品,广播电视都大力宣传这些极具新疆特色的文化娱乐形式,十二木卡姆音乐光盘全集被整理制作出来,每逢庆典节日,各地都要开展丰富的麦西来甫活动,新疆维吾尔语广播台、电视台也将麦西来甫搬到了舞台,根据不同话题录制了系列麦西来甫活动深受百姓喜欢。大众传媒使维吾尔优秀传统文化娱乐深入人心。音乐制作人的灵感也从优秀传统音乐中得到激发,他们将这些民间音乐元素融入到现代流行音乐的创作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作为麦西来甫活动中组成部分的刀郎舞、萨满舞等流行舞曲也成为青年大众崇尚民族文化的一种现象。这些音乐、歌曲被大量下载到人们的电脑和手机中广泛传播。成为流行音乐甚至是流行歌曲的一部分。虽然这些音乐从创作方法上讲都是民间音乐但是它们成为流行歌曲壮大的营养源。民歌与流行歌曲不同的因素:一是,以歌者的身份来界定;二是,以创作过程来界定(口头创作,集体加工流传);三是以歌唱目的为界定。但是这些都不能掩盖住一个共同的因素就是:民歌是劳动人民的时尚之歌,是在某个时期人民当中非常流行的歌曲,具有时代性,而它的流行也说明经典总会流行下去。
(二)追捧汉语流行歌曲
多元与交融是新疆文化的恒久特点,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语种地区,新疆各族人民一直以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吸收了各路文化的优长。汉语作为中华民族国语在各民族交流交往中起到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早在西汉时期,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特别是上层群体就开始学习使用汉文,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在新疆实行双语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革,逐步由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国家通用语言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很多家庭为了孩子有个好的前途将孩子送到汉语学校或双语学校(近年来在国家和自治区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双语教育初见成效)学习,这些孩子从小就掌握了两种语言。他们对影视网络上流行的汉语歌曲不亚于汉族青少年。他们心目中也有自己崇拜的汉语歌手如周杰伦、王力宏、张韶涵等等,而对这些歌手演唱的歌曲也如数家珍。还有一部分维吾尔族青年,为了学好汉语、掌握汉语,积极主动学唱汉语歌曲,并且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在乌鲁木齐和地州市级城市,大街小巷扩音喇叭播放的流行歌曲,不绝于耳,使许多汉语歌曲耳熟能详。除了喜欢汉文歌曲外,新疆各少数民族歌曲对维吾尔族青年来说也不陌生。这正是包括维吾尔族在内新疆各少数民族对中华多民族国家语言和文化的认同。各大型流行歌曲大赛上,少数民族青年演唱的汉语歌曲都成为大赛靓丽的风景线。
(三)欣赏学唱外国歌曲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的不断加深,人们的思想观念实现了从束缚、封闭到解放、进步,再到开放、科学、进步、创新的历史跨越,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多元多样转变。新疆边境与八国接壤,并且有哈萨克族、塔吉克族、蒙古族、俄罗斯族等多个跨国民族,中亚文化与新疆少数民族文化有许多共通之处,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边境国家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影视歌曲吹遍了天山南北,当时维吾尔青年包括许多新疆的汉族群众都喜欢听这些具有异国风味的歌曲。到80年代中后期,西方国家在饮食、音乐、电影甚至是语言等多个方面都对中国的青少年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崇洋媚外”之风愈演愈烈,此时风靡全国,包括新疆都流行这种节奏感极强、动感十足的摇摆舞“迪斯科”舞曲和歌曲。许多维吾尔族青年为了实现自己的出国梦,努力学习英文并学唱英文歌曲。
除此以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全球化。互联网作为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无限空间,给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文明形态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个信息共享的开放性空间里,你可以尽可能了解你所想了解的信息。青年人在这个自由的空间里,尽情下载、复制他们喜欢的任何语种的歌曲。其中数量最多的为英美流行歌曲、土耳其歌曲、乌兹别克歌曲、印度歌曲,这些歌曲一个来源是译制片中的影视插曲,为增加各国之间的相互往来和交流我国近年来加大对影视剧的翻译和引进,这些译制片被成功地翻译成维吾尔语,在电影电视上播放,而主题曲和插曲就成为流行歌曲受到人们的喜爱。以前维吾尔族青年基本上没有接触过韩语歌曲,从“韩”流充斥我国文娱界以来,在维吾尔族青年中也有喜欢韩语歌曲的。
(四)流行歌曲折射的维吾尔族青年审美文化心理
对维吾尔族青年流行歌曲进行了一番考察,我们虽然没有能够也不可能全部囊括,但仅从以上部分对流行歌曲特征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新时期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经济为中心的全球化,在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方面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任何国家和民族概莫能外。而维吾尔族青年大众之所以喜欢以上歌曲也折射出新时期以来维吾尔族青年审美文化心理:
1.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心理
青年喜欢的流行歌曲有的曲调婉转、悠长、有的节奏明快、欢畅,歌词积极上进,民族气息浓烈。他们歌唱祖国、家乡、歌咏美好的爱情,正符合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和审美需求。大量爱情歌曲也正是青年追求美好爱情、幸福生活的共同心声。歌曲也体现出热情、奔放、豪爽、洒脱的维吾尔族青年的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也表现出新疆各民族人民团结友好、和谐共生的大好局面。
2.追求真爱、真情、真意等多种情感的心理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都有了全面的提升,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就需要更为丰富的精神生活。维吾尔文艺工作者用他们手中的笔,用母语书写着人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思想和情感,而这些心灵深处的情感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满足了维吾尔族青年的多样的情感需要。
失恋歌反映了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爱情观和价值观产生的变化,爱情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成为来得快去得也快的速食品,维吾尔族著名歌星艾斯卡尔、艾孜提艾力、艾尔肯等演唱的包含忧伤、挣扎的失恋歌,正是当代青年人莫名的伤感、惆怅和无助的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人们渴望不掺杂任何杂质的纯真爱情,渴望在忙碌的工作和学习后有一个能依靠、能信赖的伴侣。同时也体现出对现实生活一些小小的批判以及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充满深情地歌唱亲情和友情的歌曲,唱出父母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对父母的无限思念,也反映了年轻人对家深深眷恋和在外漂泊生活不易的复杂情感。像《分别的时刻》、《同学》、《青春》等歌曲正是诠释了21世纪以来青年的精神追求和情感世界,表达了维吾尔族青年人特有的温情、质朴和真情实感。而每一首歌都可以算作自己的青春纪念。这种现象也恰恰印证了戴锦华教授所指出的:作为中国当下的怀旧,与其说是在书写记忆,追溯昨日,不如说是再度以记忆的构造来填充抚慰今天。[3]是的,在经济文化全面发生变化的今天,我们都曾年轻过、奋斗过、哭过、笑过。但我们更珍惜一路走过来的亲情和友情。
3.热爱并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
20世纪30年代,鲁迅在《且介亭文集》中就写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正所谓只有来自民族大众的东西,经过千百年提炼升华,才具有生命力和持久力,才能被世界认同。中国各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正是经过这样千锤百炼,而被岁月留下的精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不可阻挡的趋势下,我国为了保护各民族优秀文化,开展了挖掘整理民族优秀传统的热潮,维吾尔族音乐制作人将流行元素注入民歌,或将民歌融入新的时代气息,加上现代音响伴奏,使民歌旧貌换新颜成为流行。[4]这种结合是现代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最好例证。具有民族自豪感的维吾尔族青年也迫不及待地吸收本民族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他们欣赏、传唱木卡姆片段、麦西来甫等这些歌曲既能表明自己的民族身份,也体现了一种从众心理,同时为本民族拥有这样与众不同、绚烂多彩的文化艺术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中国好声音帕尔哈提演唱的歌曲就是将维吾尔传统十二木卡姆与现代音乐元素完美结合获得成功的最好例证。表现青年们对自然人性的张扬和淳朴生活的追求。
4.追求时尚、追求现代多元文化的审美文化心理
法国心理学家塔德认为:时尚的传播是建立在个人创造和多数人互相模仿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现象,青年期独特的“同伴文化”特点决定了“向同伴学习”或“同辈之间互相模仿”成为青年一种文化心理。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青年人也总是面向现代化,热衷于改革、创造新鲜。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全球化,使文化超越了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间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互联网作为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无限空间,承载着包罗万象的巨大信息,它给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文明形态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追求时尚的青年在这个空间尽情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多元的文化,他们下载、复制、欣赏、转发他们喜欢的任何语种的歌曲。而在这个无所不有的空间,青年人在听觉上满足了从未有过的新奇、快乐、放松。
维吾尔族青年最喜欢的外国流行歌曲有英美流行歌曲、土耳其歌曲、乌兹别克歌曲、印度歌曲、甚至是阿塞拜疆歌曲,以及近些年来的韩语歌曲。喜欢这些歌曲的原因之一是,印度歌曲、乌兹别克歌曲和土耳其歌曲等都属于歌舞伴唱的类型,他们的音乐载歌载舞,乐感强烈,而表演者的外形设计、举止投足都非常符合维吾尔族青年审美要求,不少维吾尔族大学生还能唱出正宗的印度歌、土耳其歌、俄罗斯歌曲等。
随着互联网和微信平台的开通,更是让人们之间没有了距离感,你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通过朋友圈,共享你喜欢的音乐、视频。在这多元共生,多种文化互融的时代,《Sorry,Sorry》《Nobody》,以及《江南Style》、《小苹果》等都成为维吾尔族青少年喜欢的流行歌曲。这些流行文化人人共享,不分民族、不分地区。
本文所列举的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中,大多数展现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时代精神、体现出人民的现代意识,以及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但其中也不乏精神颓废、思想肤浅萎靡、表现低级庸俗生活观的歌曲。
因此,我们不能不注意这样一个现实,在当今如此开放、平等的无垠舞台上,如何吸取和借鉴现代文化,如何传承和保护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文化战略,首先,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德艺双馨,创作出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歌曲作品,满足大众高层次的审美文化需求;其次,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抵制精神鸦片对我们的渗透;最后要努力创造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让低俗文化没有市场。正如习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所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5]
注释:
①赞美祖国,赞美家乡的歌曲按照唱法来说是民歌,但仍成为流行歌曲中的主要部分。
②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即大型音乐套曲的称谓,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特点。这种音乐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2006年5月20日,十二木卡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发射升空的“嫦娥一号”搭载了31首歌曲,《十二木卡姆》选曲名列其中。
③ 维吾尔语中意为“集会”、“聚会”,是维吾尔族人民集取乐、品行教育、聚餐为一体的民间娱乐活动以舞为主,配以歌唱,节奏明快,热情奔放。
[1]陶东风.社会转型期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2]阿依古丽·斯迪克.新疆阿克苏维吾尔族分手歌中的女性心理透视[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5).
[3]马树春.流行歌曲文化论系列之四:浅析流行歌曲的怀旧主题[N].广西日报 http://www.gxnews.com.cn.
[4]南利华.流行歌曲与传统民歌之比较[J].中国音乐,2001,(1).
[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5173826.htm.
逻辑与认知
栏目主持人按:
本期发表关于东方逻辑的一组三篇文章,包括中国古代逻辑和中国逻辑史的两篇文章和古因明的一篇文章。张朦、刘邦凡的文 章提出中国古代逻辑是否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和论证,使这个老问题具有了新的含义。张四化的文章考察牟宗三关于 中国古代逻辑和逻辑学的许多观点,这些观点在今天仍然有其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张晓翔的文章考察古因明传入对中国文 化产生的影响,同时也研究它所受到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这三篇文章提出的共同问题是,逻辑和逻辑学是否有民族文化的差异? 或者更简单说,是否全人类共享同一个逻辑? 这是一个 带根本性的问题,这个问题从逻辑学一诞生就存在。但古今对这个问题却有截然不同的答案。逻辑学有三大发源地,古希腊逻辑、中 国古代逻辑、印度古代因明的产生和存在这个事实已经对问题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并非全人类共享一个逻辑。然而在唯理主义占主 导地位的20 世纪,不仅西方学者,甚至大多数东方学者包括这三篇文章中提到的一些中国学者却对上述问题给出肯定的答案: 全人 类共享一个逻辑。更奇怪的是,他们竟然认为这个共同的逻辑是亚里士多德所创造的、并被西方学者发扬光大的形式化的西方逻辑, 除此之处,没有其他逻辑,当然也就没有中国逻辑和中国古代逻辑。
20 世纪下半叶认知科学的诞生迫使我们重新思考。认知科学的很多重大发现重新指向上述问题的与近代不同却与古代相似的 答案:心智是涉身的,因而哲学、思维和逻辑也是涉身的。因此,并非全人类共享同一个逻辑,语言、思维和逻辑都具有民族和文化的 差异性。在认知科学发展的今天,西方的演绎逻辑首先受到西方人的质疑,而东方人所擅长的经验逻辑包括归纳逻辑、类比逻辑和溯 因逻辑却重新受到人们的青睐。风水轮流转。在重视经验、心理和直觉的认知科学时代,东方逻辑和逻辑学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发掘 出其中已经被隐藏和埋藏两千多年的宝藏———如同屠呦呦们所做的那样。
本栏目倡导以语言为基础,思维和逻辑为特征的人类认知研究,竭诚欢迎相关学科学者积极投稿。
本栏目主持人:蔡曙山,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985 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创新 基地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创新基地主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历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下属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协会协理( Assessor of International Union of History & Philosophy of Science / Division of Logic,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IUHPS / DLMPS, 2007 - 2011) ,国际符号学研究会理事( Council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emiotics Studies,IASS /AIS,2004 - 2007) ,国际 符号交际学会会士( Fellow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ology Institute,ICI) ; 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中国逻辑学会语言逻辑专业委员会主 任,北京市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顾问专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信评审专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和项目评审专家; 贵州民族大学客座教授,贵州民族大学逻辑、文化与认知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PsychologicalAnalysisoftheAestheticCultureofModernYoungUygurPeoplefromthePerspectivesofPopularSongs
CHAO Zhengrong
Popular songs were once circulated only within a small scope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media. Since the 1980s they have been widely circulated becaus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ass media.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ypes and features of popular songs among the Uygur people, and analyzes the psychology regarding the aesthetic culture of modern young Uygur people.
Uygur; popular song; young people;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J601
A
1003-6644(2015)06-0090-08
2015-09-17
新疆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站项目“新疆维吾尔文学作品中爱国主义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4036]。
晁正蓉,女,陕西临潼人,博士,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责任编辑:杜国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