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传播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
论新时期网络民间文学的界定
赵云芳
(云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传播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
对于新时期网络民间文学的定义,学界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本文认为,新时期网络民间文学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上来理解。广义来讲,一切网络文学都可以看作是网络民间文学,这首先是因为网络的“新民间”属性以及网络文学的民间品格;其次是因为网络文学具备了传统民间文学学科意义上的所有基本特征。狭义来讲,网络文学又表现出文人化和民间化两种倾向,后者主要涉及网络文学中一些特定的体裁,表现出更为突出的民间审美意识,应被看做严格意义上的网络民间文学。
网络文学;民间文学;网络民间文学
通常意义上的网络文学,是指新时期由计算机网络催生的文学作品,它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创作和传播。网络文学一般表现为三种形态:第一种是传统文学作品的网络化,即传统纸质文学作品被搬到网络上,借助网络这个平台重新发布和传播;第二种是在网络上诞生并借助网络传播的原创文学作品;第三种是超文本文学,比之第二种,这类网络文学的生成更强调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手段,它只能在网络上存活。从网络文学的本意上看,后两种才是真正的网络文学作品。本文所讨论的网络文学,也特指后两种。
传统民间文学,按照钟敬文的定义,是指“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达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1]P1“从创作主体来讲,它主要还是占人口大多数的下层人民的作品,是相对独立于作家文学和官方文化之外的下层文化,它属于整个民族文化的基础部分。”[2]P1与作家文学比较,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在于作品表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的民众性,以及在创作和传播手段上的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立体性”[3]P3。从体裁上来看,传统民间文学的主要体裁有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民间叙事长诗、谚语、谜语、民间小戏、民间说唱等,这些民间文学样式以一种活的、立体的形态存在于老百姓的口头,贯穿于历朝历代老百姓的世俗生活中。
新时期网络文学与民间文学两者的融合,催生了网络民间文学。从字面上看,网络民间文学就是借助网络平台创作和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与传统民间文学相比,它以网络媒介和网络技术为手段,体现出一种全新的品质。但是在纷纭复杂的网络文学中到底哪一部分才是网络民间文学?它的内涵和外延在哪里?如何理解它的网络属性和民间属性?它与传统民间文学的联系和区别在哪里?它与普通网络文学的联系和区别又在哪里?这些问题,虽有学者涉足研究,但尚缺充分讨论。
笔者认为,网络民间文学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定义,即广义的层面和狭义的层面。广义层面,由于新时期网络民间文学与普通网络文学在文学形态上的合流,可以把网络文学宽泛地视为网络民间文学;狭义层面,网络文学中有一部分作品,体现出更加突出的民间属性和民间品质,这部分作品与传统民间文学有着更为紧密的内在联系,可以看做是狭义的,严格意义上的网络民间文学作品。
广义上看,网络民间文学可以涵盖所有网络文学。这首先是因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民间文学共有的民间立场和民间视角。
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是普通网民,这就使得网络这一平台迅速成为数字媒体下的“新民间”。何谓“民间”?理论界对“民间”的界定大概包含了这样两层含义:一是指非官方的民众方面。如《东周列国志》第一百零六回:“民间有童谣曰:秦人笑,赵人号,以为不信,视地生毛。”[4]P1167二是指民众之间。如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於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于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5]P57陈思和认为“民间泛指非权力文化形态或非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的新空间”。尽管在理论上,“民间”还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概念,它既没有明晰的边缘版图,也没有固定的结构。但“民间”的一些固有属性则是得到一致认同的:它代表的是底层芸芸众生的生活方式,也代表了一种大众化的思维方式、审美立场和价值态度。它产生于国家权力或主流思想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体现的是下层社会生活的基本面貌和感情诉求。自由自在是“民间”最基本的精神。
网络文学的特性正和这一“民间”概念有契合之处。网络文学的自由性、无功利性和平等性为其民间性立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网络文学中,无论是创作主体的民间身份、话语权的民间回归、审美趣味的民间色彩,还是随意轻松的民间化语言风格、传统线性化的民间叙事特色、以食色为主的民间文化主题,都彰显着网络文学的民间品质。因此,“网络文学起源于都市化的知识群体,其中的绝大部分可以看作是流于‘键盘’和‘指头’的‘新民间文学’。”[6]“数字媒体时代的网络文学和历史上任何时代的民间文学有着高度一致的基本诉求,即它与民间文学一样,绝大部分是站在民间的立场,表达民间的生活面貌和平民的情感世界,因此,它将文学还给了人民,使文学回到了民间,是网络时代的新民间文学!”[7]
此外,更重要的是,网络文学具备了传统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如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和立体性。这些特征在网络这个虚拟化的“新民间”有的得以强化,有的则变形为新的形态,但都保留了其区别于传统作家文学的基本内核。
集体性。是传统民间文学相对于作家文学而言最具区别性的特征,强调民间文学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文学形式。这与作家文学强调创作的个体性、作品的个人化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新时期网络文学的平民化互动模式产生了巨大的能量,网络写作改变了以往“你写我读”的精英化书写方式,形成了读写之间充分交流的平民化书写方式,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角色替换自由而频繁,这就使网络文学在发展中逐渐形成“集体写作”的话语特征。在网络上,几个人共同编排一个故事,或者在读者的跟帖中一起完成一个故事,都是很常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网络接龙小说,如《风中玫瑰》、《寻找宝马》、《网络上跑过斑点狗》等都是如此。
口头性。传统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强调其口头创作、口头传承的模式。口头性是与传统社会里民间文学的创作主体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进入网络时代之后,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大部分接受过正规的文化教育,传统民间文学“口头创作、口头传承”的方式被网络平台所取代,但正如宁胜克所说,这可以算是“流于指间的口头文学。”[8]“口头性”所固有的诸如“口语化”、“通俗化”等内核被完整地保留下来,甚至得到进一步的突出和强调。网络文学中的语言是带有民间口语书写特征的,因为写者总在努力保持“说话”或“聊”的在场效果。网络写作中夹杂了很多口语化的表达,语言本身的“深度”被消解了,代之而起的是语言的灵活多变,接地气。这种语言张扬着个性,“随意的口语”、“简洁的词汇”和“带有表情的图案符号”都成为作者笔下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工具。比之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符号化、口语化的语言更加简洁、精炼、高效,凸显出新的世俗生活特色。
变异性。传统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产生变异的根本原因还是集体创作和集体流传。比如流传在民间的故事和歌谣,都不是由一个人完成的,更不是一次写定的。在歌谣传唱和故事讲述的过程中,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也很容易发生互换,每一个中间环节上的讲述者都可能对作品进行修改和加工,作品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丰富、发展、完善。
这一特点在网络文学中再一次得到强化。网络文学“集体写作”的话语特征也使得它经常为适应不同读者的需求而对原创作品进行有意的改编,其平民化互动模式为网络文学异文的产生提供了便利条件。民众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把一句话衍生成一段话,甚至意义与最初话语有本质差异。例如:最初简单的一句“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传说”,伴随着流传异文不断丰富,其中一条便是:“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传说。不要牵挂妹,妹只是两行泪。不要恶搞姐,姐会让你吐血。不要小看弟,弟可是兴奋剂。不要羡慕爸,爸只是个神话。不要忽略妈,妈当年一朵花。”人们会逐渐加入熟悉的角色,融合自己的智慧,丰富文本。又如,流传在手机或网络上的故事和诗歌,都会有不同的“版本”。而这些不同“版本”,并非流传过程中的讹误造成,读者在阅读和“中转”过程中的修改、删削、补充,才是产生这些不同“版本”的真正原因。
传承性。传统民间文学作品的传承性表现在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段两个方面。主题思想上,民间文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群体性的观念和意识,具有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而且往往根深蒂固,代代相传,相对稳定。比如惩恶扬善,郎才女貌,多子多福,轮回报应,鬼神信仰,祖先崇拜等传统观念,当然也有一些落后愚昧甚至是庸俗市侩的东西,这使民间文学有一些常见的传统的主题、情节和人物类型。比如说惩恶扬善,轮回报应是民间文学中最常见的主题。艺术形式上的传承性则表现在它长期以来有其惯用的艺术形式,包括语言、结构、讲唱方式等方面,都有相对稳定的传统形式。比如它三段式的反复,定型化的开头,惩恶扬善的结尾等等。
网络文学也具有传承性,网络社会是一个“民间社会”,这个社会的规则和民间社会文化规则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网络文学尽管产生的时间还不算长,但它已经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文学传统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从文学传统上看,网络文学创作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自我的狂欢”,注重个人的感性体验,凸显创作的个性和灵感。网络写作通过海量更新,读写磨合,不断尝试,产生了一些有别于传统文学的主题倾向。以小说为例,网络小说常见的类型大致可分为:“玄幻奇幻类”、“架空历史类”、“穿越类”、“武侠仙侠类”、“都市言情类”、“灵异惊悚类”、以及军事类、游戏类、竞技类和科幻类等等,它们还可以进一步细分,比如仅“玄幻奇幻类”一项就可分为“转世重生”、“魔法校园”、“王朝争霸”、“异术超能”、“远古神话”、“骇客时空”、“异世大陆”、“吸血家族”等,其内容与形式各具特色。[9]总体上看,作者以各种经过个性化整理的感性结论去阐释自我生活故事,最终导致自我幻化的多元主题。网络写手们在创作的时候,无论是对现实的无奈呻吟,还是对爱情的缱绻歌唱,还是在精神世界里自我幻化,奉行的都是一种最直接最简单的情感规则。这种以情感的自由宣泄为代表的网络文学,带有明显的非功利色彩和游戏心理,颠覆了正统的审美观念和道德约束,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在正统“词典”里所没有的快感。
从表达方式上看,网络文学也有自己惯用的手段。如网络中大量使用速记符号来造句,说“再见”,一般只用数字“88”代替;7456表示“气死我了”;520表示“我爱你”;52406表示“我爱死你了”;837表示“别生气”;56表示“无聊”;女孩和男孩分别用MM、GG表示,东西用“DD”表示等等,这种符号化的表述,最初是网民们为了提高聊天速度而创造的一种表达方式,后来由于通俗易懂,书写简单方便,且又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相适应,在网络文学中也就约定俗成地被认可和使用了。再如,网络文学还经常利用谐音双关、将错就错地来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轻松氛围,像“美眉”、“童鞋”、“围脖”等都是如此。此外,用“菜鸟”说某人是“差劲的新手”、用“恐龙”来代替“丑女”,用“吐槽”来形容批评别人,用“灌水”来形容在论坛上滥发帖子等,形象、风趣,体现出网络文学语言的一贯洒脱不羁的风格。另外,从修辞方式上看,网络文学最常用的语言修辞方式就是调侃和嘲讽,以达到一种轻松诙谐的效果。
立体性。传统民间文学的口头表达借助一系列的声音、体态、表情、动作、音乐、舞蹈等因素,使作品呈现出立体性。这种立体性使得民间文学总是以一种活的形态存在和传播,它不同于作家的书面文学是平面的。网络文学也是立体的,特别是超文本文学,它利用多媒体技术在网络上进行创作,集文字、声音、图像、图片、动作、动画于一体。
虽然传统民间文学的立体性与超文本文学的立体性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同一概念,但两者都是以立体性形态存在的特殊文学样式,单一的语言媒介变成了第二性的东西,这一点两者是一致的。传统活形态的民间文学一旦离开讲述者(表演者)真实的声音、体态、表情、动作,变成记录在纸上的书面文学,就成为失去了灵魂的单一的文字材料,是僵死的标本。超文本文学对自身立体性的依赖甚至更强,其产生和存活都只能在网络上,不能被下载,不能被出版,一旦这样做了,超文本文学就不复存在。
综上说述,网络文学普遍地体现了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虽然有的特征在网络语境下其表现形态与传统民间文学不尽相同,但其内核并未改变甚至在网络平台上表现得更为突出。网络文学的书写实践已经证明,民间性是它区别于其他文学种属、立身文学世界的基本根据,也是它未来发展的文化维度。离开民间性,网络文学也就丧失了网络空间赋予的宝贵的实践空间。[10]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时期网络民间文学,可以泛指所有网络文学作品。
根据与纸介文学的关系的亲疏,网络文学又表现出文人化和民间化两种倾向。严格来说,后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民间文学,它比一般的网络文学(文人化的网络文学)表现出更为突出的民间审美意识,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审美品格。我们把它叫做狭义的网络民间文学。与普通网络文学(文人化的网络文学)相比,网络民间文学(狭义)有自身的显著特点。
(一)二者创作的目的不同
大部分文人化的网络文学,集中在专业的文学网站中,如榕树下、红袖添香、起点中文网等,“出现在网站上的文学文本,虽然局部地存在一些纸媒时代不大突出的特点,如未完成性,甚而互动性、开放性,但从根本上仍然有向传统文学文本特征靠拢的趋势。”[11]这些文学作品与网络媒介的即时性、交互性、广域性等种种特点密切结合在一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作者在创作时,其实是自觉向传统文学靠拢的,以传统文学的创作标准和评价标准为内在的机制的。这样的作品,一旦影响面扩大,拥有一定的读者群,很容易转变为纸质文学公开出版发行。《第一次的亲密接触》、《风中玫瑰》等都是如此。也就是说,网络媒介所引起的文学生态的变化,并不妨碍传统文学固有的内在标准。这些作品,也只能算作传统文学作品在网络上的延伸。尤其是各大文学网站的专业网络写手的创作,以追求点击率和阅读量为目标,就更是如此了。而民间化的网络文学则真正是普通老百姓的自娱自乐,自我消遣。用体制化的文学标准来看,难免不登大雅之堂,那些写手们也无意闯入。读者只管读来有趣,也并不仔细判断它是不是“文学”。然而,它却比文人化的网络文学更普遍,影响也更大。
(二)体裁的侧重点不同
网络文学的分类,大体上是依照纯文学“四分法”的标准。即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四大类。这四类中,以网络原创小说的数量最为庞大。网络小说也是各大文学网站包括各大门户网站的文学频道,以及BBS和博客中最受欢迎的文学样式。但网络民间文学(狭义)的主要园地却不在上述四种之中。作为一种新的民间文学,网络民间文学(狭义)的存在与传统的民间文学之间存在一种天然的联系。在网络时代,传统民间文学的体裁有些逐渐式微,如神话、传说、史诗、民间叙事长诗、包括传统民间文学中的一些以活形态存在的样式如说唱文学、民间小戏等,无法适应网络时代的文化生活方式与知识观念的改变,这些传统民间文学体裁在网络民间文学中鲜见;但传统民间文学的有些体裁则在网络中得到强化,如歌谣、故事、谜语、笑话、绕口令、对联、歇后语等,由于形式上更加短小和更灵活,这些体裁仍然通过各类网贴与手机短信保持着高度的活力。总的来看,趣语、笑话、谣谚、故事、随感以及各种“段子”是网络民间文学(狭义)的典型代表。与文人化的网络文学相比,网络民间文学(狭义)更为自由,语势也更趋活泼、生鲜。此外,网络民间文学(狭义)与文人化的网络文学在发表方式上不同,前者不一定发表在网站的文学主页或张贴在公告板上,而是以网络为媒介在私人空间传播。
可以说,狭义层面上的网络民间文学,是一大片被淹没在现行文学体制水面之下的风景,它的存在已经渗透到普通老百姓生活中那些最为具体又最为琐碎的瞬间,其与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程度也超越了普通网络文学。在网络民间文学(狭义)中,最吸引人注意的,莫过于那些趣语、谣谚、笑话和故事。它们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流传,不受时间和地域的影响。
如在网络中迅速流行的趣语,是个人表达与公共诉求的结合。一个字词或句段要真正流行,并长久地被使用和阐释,必须击中那个时代的思想困境或精神危机,真正触及人们内心深处的关怀或焦虑。例如“人生是一张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等趣语,由于与这个时代人们的内心诉求相契合,因此得到广泛的认同和相应。又如,借用古典诗词改写的谣谚“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在网络谣谚中却用以表达某种生活情绪,如:“少壮不努力,自挂东南枝”,“人生在世不称意,不如自挂东南枝”,“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自挂东南枝”,“听君一席话,自挂东南枝”等。这些句子用揶揄、反讽、戏仿手法,体现出一种颠覆感很强的文化姿态。
那些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笑话和小故事,最能体现民众的批判精神与幽默情怀。如这样一则故事:“今天接儿子放学回家,儿子说,我今天把语文老师气哭了。我大吃一惊问道,又惹祸了?儿子说,今天上课我玩吸铁石,被语文老师发现了,她来没收,后来吸在她的大金戒指上了,她当时就哭了,跑去找校长打了一架。我赶紧跟儿子说,你以后玩那吸铁石的时候离你妈远点。”这些网络小故事每天海量产生,在网络、微博、QQ、手机微信和短信上广泛传播。此外,那些频频出现在手机短信中的各种“段子”,可谓是网络民间文学(狭义)中最有活力的作品,已经构成我们多元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空间的自由、民主与它的混乱无序常常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网络提供的自由,使作者人格中的文化约束力大幅度降低。网络生态的混杂,使得借助网络传播的文学作品也包含着异常复杂的内容。这一点对于狭义层面上的网络民间文学来说尤其如此。比如说形形色色的“段子”,“黄段子”、“黑段子”、“灰段子”,其中内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各种网络笑话和小故事,也体现出当下民间文化“众声喧哗”的后现代特点。这里有激情、有理性、有批判、有颂扬,但同时也不乏煽情、激愤、谩骂、诬蔑。总体上,网络民间文学真正是既包含着“民主性的精华”,也包含着“封建性的糟粕”,它从来都不是一个性质单一的文化宝藏。潜藏在这些文学中的精神力量,常常显得盲目、混沌却又十分有力。然而,民间文学又常常反映着一个时代的潜在社会欲望与发展动力,其中蓄积的能量很难通过简单阻遏的方式消除。[12]在新时期,如何对网络民间文学实行正确引导,发掘出大众文化中的新兴力量,可能是信息时代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1]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3]汪玢玲,孙世文,刘晔原.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
[4][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
[5][汉]司马迁.史记[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6]宁胜克.网络传播与新民间文学[J].当代传播,2007,(4).
[7]杨汉瑜.论网络文学的民间性创作立场[M].成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
[8]宁胜克.网络传播与新民间文学[J].当代传播,2007,(4).
[9]马季.十年网络文学:集体经验与网络智慧[J].南方文坛,2009,(3).
[10]蓝爱国.网络文学的民间性[J].天津社会科学,2007,(3).
[11][12]邵宁宁.网络传播与新民间文学的兴起[J].文艺争鸣.现象,2011,(5).
OntheDefinitionofInternetFolkLiteratureintheNewEra
ZHAO Yunfang
There has been no unified recognition of definition on the Internet folk literature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t can be understood in the broad and narrow senses. Broadly speaking, all Internet literature can be considered Internet folk literature because of the properties of Internet "new folk" and the folk personality of Internet literature as well as all the fundamental properties of traditional folk literature that Internet literature possesses. Narrowly speaking, Internet literature embodies two tendencies, namely, men of letters and the folk; the latter tendency is related to some given genre and folk aesthetics. Hence, Internet literature should be deemed as Internet folk literature in a strict sense.
Internet literature; folk literature; Internet folk literature
I207
A
1003-6644(2015)06-0083-07
2015-09-20
赵云芳,女,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杜国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