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小城镇总体规划》课程改革初探

2015-03-20 16:39:32梁鑫斌郭娜娜张远兵王雪娟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20期
关键词: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小城镇

梁鑫斌,郭娜娜,张远兵,王雪娟

(安徽科技学院 城建与环境学院,安徽 滁州 233100)

1 引言

2014年3月,国家正式发布新型城镇化战略,明确提出“要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1]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培养城乡规划专业一线设计、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安徽科技学院自2009年入选安徽省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来一直在摸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此次,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提出正是学校和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的良好契机.

城乡规划学专业作为我校刚刚起步的新兴专业,一直紧密贴合新形势下的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不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探索.并在2013年正式将《小城镇总体规划》纳入城乡规划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小城镇总体规划》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重要课程,应紧跟国家的新政策、新形势,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以提升学生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参与小城镇总体规划的适应性和主动性,进而有效提升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2 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校《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内容涵盖总计54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18学时,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

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导向下,发掘其他高等院校对此课程的教学探索经验、结合本校毕业生的工作反馈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诉求进行总结发现,目前《小城镇总体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形式方面:理论教学虽采用多媒体形式,但多以幻灯片播放的形式进行理论讲述为主,缺乏城乡规划专业软件在教学过程中的操作演示,难免使得教学过程枯燥、单调,缺乏吸引力,不利于课堂内容的笔记记录.同时,大多数学生停留在“听”课的层面,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互动参与较少,不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跟进、思考.

(二)教学内容方面:由于《小城镇总体规划》课程与《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在同一学期开设,且两门课程的理论有较多相似之处,通常会出现同一个知识模块在两门课重复讲述的情况,很容易引起学生对课堂内容失去兴趣,降低课堂学习的专注度.另一方面,教材所用案例大多与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关联性不大,而且大部分案例比较陈旧,时效性相对较差且部分规划依据、理念更新较慢,与实际用人单位的小城镇总体规划项目所要求的理念和深度差别较大.

(三)考核方面:考核形式多以闭卷理论考试为主,对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查力度不够,同时也缺乏与近年来考研、入职招聘的考试采用快题考试、上机考试等形式的对接.

3 课程改革思路及内容

针对新形势下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需求的新要求,结合安徽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师资和教学环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导向,以完善课程知识结构和强化实践教学为目标,对现状教学存在问题的环节进行逐一改善,对增强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的教学环节进行分步骤、分阶段的调整与改革.与此同时,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动态评价、反馈机制,形成一套形式完备、内部环节相互激励和促进的课程教学体系.主体改革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3.1 教学资源的协同发展

相关学科资源的调配:安徽科技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所在城建与环境学院下设地理信息系统、园林、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在小城镇总体规划课程开展中,应利用现有多学科的优势,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以模块形式引入相关学科知识,例如小城镇用地适应性评价模块,可以引入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ArcGIS软件,利用其空间分析的相关知识,通过相应实例操作,提升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和软件技能的掌握.

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从城乡规划学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出发,通过教研室专业教师的提前沟通、讨论,结合前期相关课程的开展进行小城镇课程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初步介入.例如在城乡综合实践调查中增加小城镇认知模块,提前引导学生对小城镇产生感性认识,为理论课程的开展打下基础;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增加湘源控规、飞时达总规、控规GPCADK等专业软件的介绍和教授,为后期实验的开展奠定技能基础.

3.2 优化授课内容和课堂结构

授课内容的筛选与优化:《小城镇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理论课程内容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要做好课程间的沟通,在授课内容上,要重新梳理教学内容结构,避免和减少重复课程内容的出现.在《小城镇总体规划》中要突出小城镇总体规划自身的特色和课程应用性,并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体现.同时,做好一定程度的校外资源扩展,通过与地方规划管理部门的沟通,引进学校周边小城镇总体规划实际项目作为教学案例,一方面提升教学案例的实时性,另一方面通过剖析和学生联系紧密的小城镇总体规划,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规划相关问题通过案例剖析加深理解.

课堂结构的变革与设计:课堂结构主要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来源[2].在《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课堂教学中应转变传统单一讲授为主的课堂结构,避免填鸭式授课,增加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参与、互动环节,形成“动感习得”的课堂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以相关的小城镇总体规划前沿理论和实际案例为导向,引导学生广泛收集资料、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通过课堂讨论寻找问题解决途径,加强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教授形式上,由单一的多媒体授课转变为“多媒体+板书”的形式,尤其是在重点理论讲授方面,适当加大板书比例,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印象,夯实基础.

3.3 丰富教学手段,强调面向工作应用的教学

要增强课程的应用性,做到规划设计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的融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相关实践案例,将授课内容面向规划设计、规划运作的全过程,通过对实践案例中各个环节的理论知识、实践技巧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当地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城乡规划设计单位为依托,在适当条件下,引入实际规划项目进行教学,强调对规划实例设计、运作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规划项目的实际开展过程,进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发现不足、解决问题,掌握技巧,进一步提高学生应对工作的实践应用能力.

3.4 多元考核

改变以往单一的以闭卷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查模式,实现与专业应用实际的接轨,引入近年来考研、入职招聘常用的快题考试和上机考试等形式,增强对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查力度.同时,增加在课程进行过程中的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定期抽查,最终形成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相结合、随机抽查和集中考核相协同的多元考核方式.

3.5 建立有效的教学反馈机制

教学反馈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是对课堂教学质量最好、最直接的评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具备准确性、针对性、制导性、激励性、多样性、交互性等特征的教学反馈才能对教学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3][4].针对《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自身特点,一方面,教学伊始,做好选课同学的调研工作,通过调研,了解学生通过课程最想学到的知识模块以及专业视野;另一方面,一段课程教学结束后,和学生进行有效、深入的沟通,对课堂理论及实验绘图操作中的问题进行集中反馈解决,找到课程讲授过程中的优缺点,对于优点,继续发扬,对于缺点,及时改进;同时,也要做好毕业生的回访工作,尤其是在一线设计单位工作且参与过小城镇总体规划设计项目的毕业生,针对他们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小城镇总体规划设计项目对课程讲授过程中需要把握的重点内容进行及时反馈,以求紧跟新政策、新形势、新技术.

4 结语

在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背景下,《小城镇总体规划》在城乡规划学专业中的地位越发重要,同时,作为一门重要的应用型课程,其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工作适应性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围绕国家新形势、新政策,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课程特点,分阶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同时,作为教学单位,应积极与专业对口单位保持联系,在教学上要注重把握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过程面向工作应用的动态性,使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好地服务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提升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1〕孔凡文,苏永玲.论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J].农业经济,2006(05):45-46.

〔2〕吴乐乐.探究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的结构模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4):74-76.

〔3〕彭豪祥.有效教学反馈的主要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9(04):54-57.

〔4〕黄远振译,克雷格·勒尔(Loehle,C.C.)著.策略性思维[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小城镇
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7:12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7:10
基于绩效的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探索——以石家庄市为例
智能城市(2018年8期)2018-07-06 01:12:12
让城市总体规划的“龙头”舞起来
人大建设(2017年8期)2018-01-22 02:04:19
论沈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
中华建设(2017年1期)2017-06-07 02:56:13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城乡规划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1
小城镇远
中华民居(2014年10期)2014-02-28 10:04:49
我国小城镇体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