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锟,付兆生
(固始县畜牧局,河南 固始 465200)
仔猪流行性腹泻疾病的诊断及防治
魏锟,付兆生
(固始县畜牧局,河南 固始465200)
猪流行性腹泻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其特征为呕吐、腹泻、脱水。临床变化和症状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极为相似。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猪,尤其仔猪阶段,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笔者就长期深入在基层技术指导服务所遇到的流行症状和治疗办法作一介绍,供大家交流参考。
猪流行腹泻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其对乙醚、氯仿敏感。病毒粒子呈现多型性,倾向圆形,外有囊膜。从患病仔猪的肠灌液中浓缩和纯化的病毒不能凝集家兔、小鼠、猪、豚鼠、绵羊、牛、马、雏鸡和人的红细胞。
该病只发生于猪,且各种年龄猪都能感染发病。哺乳猪、架子猪或肥育猪的发病率很高,尤以哺乳猪受害最为严重,母猪发病率变动很大,约为15%~90%。猪流行性腹泻病可单一发生或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混合感染,也有猪流行性腹泻病与猪圆环病毒病混合感染的出现。如果一个猪场陆续有不少窝仔猪出生或断奶,病毒会不断感染失去母源抗体的断奶仔猪,使该病呈地方流行性,在这种繁殖场内,猪流行性腹泻可造成5~8周龄仔猪的断奶期顽固性腹泻。
潜伏期一般为5~8d,人工感染潜伏期为8~24h。主要的临床症状为水样腹泻,或在腹泻之间有呕吐。呕吐多发生于吃食或吃奶后。症状的轻重随年龄大小有差异,年龄越小,症状越重。1周龄以内的哺乳仔猪常于腹泻后2~4d内死亡,死亡率达60%~80%。病猪体温正常或稍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断奶猪、母猪常呈精神萎顿、厌食和持续性腹泻,大约1w后逐渐恢复正常。部分猪恢复后生长发育不良。肥育猪在同圈饲养感染后都发生腹泻,1w后康复,死亡率在3%以内。成年猪症状较轻,有的仅表现呕吐,重者水样腹泻3~4d可自愈。
具有特征性的病理变化主要见于小肠。20%病例胃底黏膜潮红充血,并有黏液覆盖;50%病例见有小点状或斑状出血,胃内容物呈鲜黄色并混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块(或絮状小片);较大猪(14日龄以上的猪)约10%病例可见溃疡灶,靠近幽门区可见有较大坏死区。
剖检变化表现为尸体消瘦、皮肤暗灰色。皮下干燥,脂肪蜂窝组织表现不佳。肠管膨胀扩张,肠壁变薄,肠内有黄色黏稠液体,小肠黏膜绒毛大部分萎缩变短,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镜下可见小肠绒毛缩短,上皮细胞核浓缩,胞浆嗜酸性变化。腹泻严重时,绒毛长度与隐窝比值由正常1∶1变为3∶1。剖检病变局限于胃肠道。胃内充满内容物,外观呈特征性弛缓。小肠壁变薄、半透明。显微病变从十二指肠至回肠末端,呈斑点状分布,受损区绒毛长度从中等到严重变短,变短的绒毛呈融合状,带有发育不良的刷状缘。
加强营养,控制霉菌毒素中毒,在饲料中添加脱霉剂,同时加入维生素;选用聚维酮碘1∶1000倍,进行环境喷雾消毒;定期做猪场保健,全场猪群每月同步保健。
母猪分娩后的3d保健和对仔猪的3针保健,可选用头孢类,母猪产仔当天注射10ml,若有感染者,产后3d再注射10ml,仔猪3针保健即出生后的3d、7d、21d,分别肌注0.5ml、0.5ml、1ml。
种猪群紧急接种胃流二联疫苗,至少接种2~3次,保护率相对高些。其次注意提高温度,特别是配怀舍、产房、保育舍。大环境温度配怀舍不低于15℃、产房产前第1周为23℃、分娩第1周为25℃,以后每周降2℃;保育舍第1周28℃,以后每周降2℃,至22℃止;产房小环境温度用红外灯和电热板,第1周为32℃,以后每周降2℃。产前将2w以上的母猪赶入产房,产房提前加温。
出现呕吐、腹泻症状诊断为该病后,立即封闭发病区和产房,尽量做到全部封闭。感染的育肥猪和母猪应在饲料中拌入维生素+黄芪多糖+硫酸黏菌素进行饲喂5~7d,即可治愈。若哺乳仔猪和保育猪感染时,根据体质量及时进行腹腔补液:葡萄糖+生理盐水+庆大霉素+Vc(5kg以内补20ml,5kg以上补30~60ml)。
S858.28
B
1004-5090(2015)04-0026-01
2015-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