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聪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
近年来,国务院、教育部等相继颁布我国学生资助工作的相关文件,实行新的学生资助政策.现阶段的学生资助实行多元化资助方式,包含了奖、勤、贷、助、免等形式.国家与高校多方面拓宽资助途径、加大资助力度以及资助工作的制度化,使得学生资助工作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日益繁杂的工作内容迫切需求高效的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团队,资助工作的队伍建设必然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但从调研来看,目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明显滞后于学生资助工作发展的需求.因此,为了不断推进学生资助工作,了解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其建设中的困境及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队伍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快速提升,2010年的26.5%.2012年的30%,2015年的目标是到达到36%,2020年达到40%,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比重也逐年增加,国家对经济困难学生如何能顺利完成学业非常重视.2005年前后全国各省市成立了专门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高校相继建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配置学生资助工作人员,高校资助工作队伍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但通过近期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现状的调研发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归纳并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如下所述:
现在的学生资助人员任务繁杂,不仅要承担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理国家助学贷款、评选奖助学金、管理勤工助学、发放特殊困难补助、受理学费减免申请、绿色通道等工作,甚至有些高校的资助工作范畴还包括大学生参保、征兵补偿等,每项资助工作均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工作要求更为精细.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建设的通知》,高校应设立由校级领导直接负责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按学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研究生在校生规模1:2500的比例,在现有编制内配备相应的专职学生资助工作人员.现实状况是,大部分高校在学生处下虚设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不配置或至多配置校一级的学生资助工作人员一或两人;院系辅导员完全承担院系内的学生资助工作,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可以终生从事的职业,这一观念并不被大多数学生工作者认同,学生管理队伍中普遍存在学生工作是“临时岗”、“中转站”的看法,因此学生工作人员经常申请转岗到其他岗位.现阶段的学生资助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国家资助与企业捐赠,从事资助的工作人员必须深入了解资助政策和捐资单位的要求,熟练掌握评选奖助学金、受理助学贷款、管理勤工助学等资助工作的规范化操作流程,熟练掌握相关办公软件,需要专职化的工作人员.而现状是大多数资助工作人员由辅导员兼任或临时委派,有些单位甚至把一些资助工作委派给学生助理完成.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因其人员流动性大且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的原因,只能流于表面形式,难以深入开展.
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刚性要求多,有规范且复杂的操作程序,通常要求在短时间内审核大量材料并上传网络.每项资助工作因涉及学生的切身经济利益,影响面广,资助工作人员为确保材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工作压力巨大.少量的资助工作人员担负如此繁杂、重要、重复、机械、时间性强的工作,很难有时间进行深层次思考,更没有思想上的创新.
多数高校管理人员认为学生资助工作是常规的、事务性的工作,不关注、不重视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缺乏对学生资助工作人员的职业规划、缺失激励机制.对个人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长时间重复大量、繁杂、差异化弱的事务性工作,造成工作热情持续性差,职业倦怠感强烈.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近年来高校学生工作者职业化的概念也被提出,并获得认同,但提倡学生资助工作者职业化的还几乎没有.笔者认为,职业化是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的基础,是确保国家、高校、学生利益的保障.
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占比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提升,政府与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资助工作,以保证社会与高校的平稳安定.要满足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更新、力度不断增强的资助工作需要,就必须解决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必须要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大学生资助干部队伍.
高校资助工作人员作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主体和最直接承担者,亟需一批具备知识和技能,且熟悉学生工作领域的专业人员.高校资助队伍只有进行职业化建设,才可以解决人员流动性大、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才能保证学生资助工作深入开展,提高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水平,切实满足学生的需要.
现阶段,大多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人员疲于应付大量的繁琐的工作,只满足于现有工作的完成,对资助工作缺少如何规范化、系统化,健康有序长期运行的深层次思考,缺少发展个人和职业未来可持续工作的能力.要推动学生资助工作向精致化方向发展,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职业,就只有建设职业化的资助工作队伍,促使其制定规范、系统的学生资助工作流程,在工作方式和方法上创新,提升资助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取得良好成效.
多数处于兼职状态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人员通常将资助工作看成是暂时性岗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事务性工作,时间性强的工作任务来临时甚至抽调学生助理协助完成,这些使得缺乏相关职业素养、基本训练和专业知识的资助工作人员无法真正有效的开展工作,无法展望未来的职业前景,更无法将资助工作看成是一种可以终身从事的职业.建设职业化的资助工作人员队伍,打造学生资助工作职业化发展的平台,为从事学生资助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专业化培养制度,提供良好的职业规划与激励机制,才能确保学生资助工作队伍不断发展的需求.
职业化建设,对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而言,关键是确立学生资助工作的职业地位,提升资助工作岗位的职业吸引力,加强资助工作人员的职业归属感.这就要求制订并推行相应的职业标准,实行资助工作职业制度,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工作人员考核、奖惩、晋升的激励措施.具体可从以下几项工作入手:
随着国家与社会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关注与重视,国家还有社会企业对高校的资助金额与形式不断翻新,力度不断加大,给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高校应按照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做到资助工作岗位独立设置,按学生人数比例配置一定的专职人员.资助工作不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阶段性岗位,而是一项具有明确发展目标和广阔前景的长期性职业.它应该与高校里教学、科研、教辅等岗位一样,有明确的职业要求.资助工作是集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为一体的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与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具有专业技术职称和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及良好的素质.
管理体制上,资助工作作为一门职业,应该从学生工作中独立出来,组建从上至下,校级主管领导——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心——院系学生资助工作负责人这样完善的资助工作体系.避免出现“一人多职、多头管理”的尴尬局面,明确落实学生资助工作的职业地位.
资助工作涉及贫困学生的切身经济利益,涉及到高校与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要制定严格的选拔制度,量才录用,论德使能.制定科学的资助工作人员准入制度,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择有志于帮助贫困学生的年轻人加入到资助工作队伍中来.资助工作岗位纳入正常的学校人事管理系列,建立规范的选拔途径、招聘程序、制定完善的岗位聘任制度、考评制度、职级制度,管理制度.
加强培训是促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职业化的一个必要步骤.要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对国家政策有准确的理解,同时要有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因此,通过加强培训来提高学生资助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指导资助工作人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强化职业认同意识.在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中单独设置资助工作人员培养规划,与高校其他岗位教师享受同等的进修培训待遇;合理设置专职资助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制度,促使其增强创新意识,提供未来职业发展空间,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是为了激发资助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使其走向职业化发展道路.资助工作人员队伍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消极的工作状态,从工作性质、领导行为、个人发展、人际关系、薪酬福利和工作环境等方面入手制定相应激励政策,完善利益保障体系,为稳定资助工作人员队伍提供制度保证.
首先,从转变观念入手.引导资助工作人员明确职业体系内引入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用人机制的意义.其次,必须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工作人员工作的有关待遇.制定出公平合理的竞争及奖酬分配制度,这样才能使之成为激励动力而不是阻力.同时,还要合理调配资助工作人员队伍的结构.无论从专业设置,还是性别、年龄方面都要完善资助工作人员队伍的资源结构,使人力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
无论什么样的职业要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因此高校一定要重视对资助工作人员的激励.激发资助工作人员的潜力和工作热情,提高该职业的吸引力,这是稳定队伍的一项重要措施.
资助工作人员职业的特点使其劳动成效需要由学生的长期发展来体现,短期考核很难正确把握其业绩.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学生资助工作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有利于更加全面、客观地识别和评价学生资助工作的德才素质和工作成绩,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识人用人环境,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从而在制度上保证资助工作人员职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建立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者的退出机制.真正体现“做与不做不一样、做好与做坏不一样”的理念.
高校要帮助资助工作人员拓宽发展空间,积极引导鼓励资助工作人员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可分不同工作发展方向,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勤工俭学指导等,使得资助工作人员队伍逐步向“专家型”发展,成为学生资助指导方面的专家;其次,鼓励资助工作人员开展科学理论研究,着力培养学者型的资助工作队伍.再次,还可以选拔那些能力强、业绩突出、政治素质高的人员成为行政管理人员和党政领导干部,或者推荐资助工作人员到校外挂职锻炼.
总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走向职业化建设的道路是高校与社会现阶段对该工作的必然要求.在职业化进程中树立发展的、动态的观点,要在优中选优和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保持学生资助工作较强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绩效,实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教育部[2006]6号文件,高等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建设的通知[Z].2006.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R].2007.
〔3〕杨晓慧.高校贫困生“双线资助”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7(19):44.
〔4〕张明菊,范天森.新形势下高校“全员育人”的理念与实践探析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68.
〔5〕裴巧玲,姜德红.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J].高等职业教育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6):59—61.
〔6〕刘家梅.高等教育资助育人的改革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1(5):170—173.
〔7〕周红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20—22.
〔8〕冒巍巍,张伟.高等学校贫困生资助及其经费筹措刍议[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
〔9〕吴科启,白青.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8(3):74-75.
〔10〕尚道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8):18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