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2015-03-20 16:39:32刘金旗张国升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20期
关键词:糖苷酶抗炎桂花

尹 伟,刘金旗,张国升

(安徽新华学院 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桂花Osmanthus fragrans为木犀科Oleaceae木犀属植物,原产于中国西南部,其果实呈长卵形或椭圆形状、长1.5~2.0cm,直径0.7~0.9cm;表面棕色或紫棕色,有隆起的不规则肉状皱纹,基部有果柄痕,有时可见细果柄及皿状宿萼.《本草纲目》记载:桂花籽,味甘、辛,性温,能暖胃、益胃、驱寒.同时亦有研究报道桂花具有疏肝理气、祛痰止咳和顺肺开胃的功效[1].目前,对桂花的各方面研究较多,但关于桂花研究的系统性综述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总结桂花的化学成分以及药理学作用,同时为综合利用桂花资源及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本文拟对桂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学作用进行综述,现具体报道如下.

1 桂花的化学成分

1.1 挥发性成分

通过对桂花化学成分的研究表明[2-5],目前发现的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十六碳酸、二十碳三烯酸甲酯、3-(3-羟基丁基)-2,2,4-三甲基-2-环己烯-1-酮、γ-葵酸内酯、α-紫罗兰酮、β-紫罗兰酮、芳樟醇、二氢-β-紫罗兰酮、牛儿醇、橙花醇、月桂酸、棕榈酸、硬脂酸、辛酸乙酯、十氢萘、对羟基苯乙醇、黄樟油素、异薄荷酮、榄香树脂等.

1.2 不挥发性成分

文献研究显示[6-7],主要非挥发性成分有尼克酰胺、D-阿洛醇、5-羟甲基-2-呋喃甲醛、乙酰氧基齐墩果酸、苯甲酸、麦角甾-7,22-二烯-3-酮、β-谷甾醇、borreriagenin、麦角甾 -7,22-二烯-3β,5α,6β- 三 醇 、C-veratroylglycol、 甲 基-2-O-β-吡喃葡糖基苯甲酸、3',7-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7-羟基香豆素、咖啡酸甲酯、齐墩果酸、(-)-襄五脂素、莳萝油脑、3β,5α,9α-三羟基-麦角甾-7,22-二烯-6-酮、2α-羟基齐墩果酸、桦木酸、白桦脂醇、3,3'-Bisdemethylpinoresinol、羽扇豆醇、Boschniakinic acid、Ursolaldehyde、Augustic acid、2α,3β,23-三羟基齐墩果 -12-烯 -28酸、5-羟甲基-2-呋喃甲醛、异高山黄芩、6,7-二羟基香豆素、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5,4'-二羟基-7-甲氧基黄酮-3-O-β-D-葡萄糖苷、5,7-二羟基色原酮、柚皮素、乙酰氧基齐墩果酸、绿原酸、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山柰酚-3-O-β-D-半乳糖苷、3',7-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麦角甾 -4,6,8(14),22-四烯 -3-酮、对羟基桂皮酸、丁香脂素、3,4-二羟基苯乙酮、对羟基苯乙酸乙酯、咖啡酸、贝母兰宁、对羟基苯乙酸、对羟基苯乙酮、对羟基苯乙酸甲酯.

2 桂花的药理作用

2.1 抑菌作用

研究显示[8],桂花中的黄酮成分有很好的抑菌活性,实验通过同苯甲酸钠的抑菌活性进行对比,其抑菌作用高于苯甲酸钠,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效果尤为显著,为进一步揭示桂花的抗菌作用奠定了基础.亦有文献报道[9],从桂花叶中提取的挥发油成分,能够对金葡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同时亦显示出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2.2 抗炎作用

有研究通过对48只Wistar大鼠进行抗炎试验[10],对大鼠持续2周的灌胃(桂花提取物)发现,桂花提取物对大鼠脂多糖引起的炎性介质NO进行了抑制,但对于具体的抗炎机制,未见报道.

2.3 降血糖作用

曹乃峰等[11]对几种不同品种的桂花和叶子的石油醚的提取成分进行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研究,最终结果表明,提取成分对α-葡萄糖苷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相关活性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亦发现其提取物活性与浓度呈正比例关系,显示了其提取物的抑制活性,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食物中涉及的淀粉(多糖)等,通过唾液淀粉酶以及胰淀粉酶消化成低聚糖或者寡糖等,随后经过小肠中的α-葡萄糖苷酶的分解作用,分解成为葡萄糖,最终被吸收.α-葡萄糖苷酶存在于小肠的各段,在对α-葡萄糖苷酶进行抑制后,即会减少食物中的多糖,降低单糖的吸收.

有研究显示[12],通过对气质联用色谱技术对不同品种桂花的脂肪酸成分进行研究,同时对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桂花的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均有一定的活性抑制作用,同时表现出较高的浓度依赖性.

2.4 抗氧化作用

研究报道[13]通过对健康兔子的体外抗氧化作用进行研究,阐述了桂花的中低极性成分可以有效清除体内的超氧离子以及线粒体的体外脂质过氧化.一项通过桂花中总黄酮对亚油酸氧化能力的试验表明[14],桂花总黄酮有着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同时对桂花种皮黑色素的研究表明[15],桂花种皮黑色素具有非常强的抗氧化能力,由于黑色素与抗衰老的研究密切相关,所以关于黑色素抗氧化研究有着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3 展望

目前,对桂花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桂花精油方面,但对于桂花其他成分以及药理学的研究依然不够全面.此外,对于桂花成分如何发挥药理活性,在体内如何吸收、代谢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后期的研究中,可以通过进一步的药理学实验,开发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16]以及降血糖的药物,将会有非常好的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

〔1〕刘龙昌,向其柏.木犀属植物的研究进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7(2):84-86.

〔2〕文光裕,于凤兰.桂花净油的成分研究[J].植物学报,1983,25(5):468-471.

〔3〕刘虹,何正洪,沈美英.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桂花净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J].广西林业科学,1996,25(3):127-131.

〔4〕巫华美,陈训,何香银,等.贵州桂花净油的化学成分[J].云南植物研究,1997,19(2):213-216.

〔5〕祝美莉,丁德生,黄祖萱,等.桂花不同变种的头香成分研究[J].植物学报,1985,27(4):412-418.

〔6〕尹伟,刘金旗,张国升.桂花果实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4):4329-4332.

〔7〕尹伟,宋祖荣,刘金旗,等.桂花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4):53-59.

〔8〕王丽梅,余龙江,崔永明,等.桂花黄酮的提取纯化及抑菌活性研究 [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8(20):717-720.

〔9〕何东宁,姜自见,张文慧,等.桂花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及其生物活性 [J].江苏林业科技,2008,35(4):1-3.

〔10〕丁立新,张宇,于德成.桂花体内抗氧化及抗炎作用研究[J].黑龙江医药,2009,32(4):7-8.

〔11〕曹乃锋,李元元,崔维恒,等.桂花(晚银桂、窈窕淑女和贵妃红)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29(1):21-23.

〔12〕陈百泉,王金梅,苑鹏飞,等.4中桂花脂肪酸成分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 [J].精细化工,2009,26(12):1188-1191.

〔13〕张俊会.桂花体外抗氧化活性初探[J].农产品加工,2005(3):73-75.

〔14〕靳熙茜,汪海波.桂花总黄酮提取及其体外抗氧化性能研究[J].粮食与油脂,2009(11):42-45.

〔15〕王恒山,潘英明,李海云,等.桂花种子皮黑色素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6A):55-57.

〔16〕侯四清,邢斯博.抗菌药物耐药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9(6):705-708.

猜你喜欢
糖苷酶抗炎桂花
桂花
做桂花糕
小读者(2021年2期)2021-03-29 05:03:12
秦艽不同配伍的抗炎镇痛作用分析
桂花蒸
打桂花
知母中4种成分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中成药(2018年5期)2018-06-06 03:11:58
牛耳枫提取物的抗炎作用
中成药(2017年9期)2017-12-19 13:34:20
木蝴蝶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中成药(2017年8期)2017-11-22 03:19:32
短柱八角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的研究
中成药(2017年10期)2017-11-16 00:50:09
熏硫与未熏硫白芷抗炎镇痛作用的对比研究
中药与临床(2015年5期)2015-12-17 02:3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