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选择和身份认同——基于社会认知语言学视角

2015-03-20 16:35陆小鹿
外国语文 2015年6期
关键词:罗丝语言学身份

陆小鹿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1.引言

语言与身份是人际交往中的两大重要因素,其中隐含了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所体现的认知能力,而这种能力又涵盖了对社会的认知。本文探讨人际交流中语言与身份之间的内在关系。论文将从社会认知的视角切入,结合社会认知语言学、人际语用学以及社会学等理论,对“人际关系发展理论”的三个阶段进行阐释,以文学语篇为例证,探讨人物的社会身份、语言选择及人际语用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2.语言选择和身份认同的关系

语言与身份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及跨学科研究所关注的重点。在言语交际中,语言与身份密不可分。身份一直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已经受到诸多学科的关注,如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性别研究、社会理论等学科都涉足了身份的问题。事实上,语言和语言策略在身份建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不同变体往往代表一种特定的社会形象或地位。人们会根据具体的社会环境,选择相应的语言变体。人们使用这些语言变体的目的,一是显示社会身份;二是使双方的沟通更融洽(朱海燕、刘懿娴,2011)。

社会交往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社会交往的目的是通过社会群体中成员间的相互合作来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成功的社会交往需要对自我和他人的正确理解。对自我和他人社会信息的加工过程被视为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它是正常社会行为的基础。

人的相互作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人的相互作用在言语交际中产生(王德春,2002:92)。与此同时,人类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又发展了自我态度与感情,产生了个体所有的关于他这种人是其所是的意识,即身份。社会交往中的人,不同身份的人,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他人进行比较和辨别,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身份意识,并使这一意识到的和参与塑造的身份特性呈现出来,以获得意义标识,体现出自己的社会身份,并获得身份认同。人以身份出场,其身份的建构离不开语言。不同身份的人一旦进入社会,就会通过语言表达来建立和发展他们的人际关系,并在言语互动中相互构建身份的认同或排斥。可见,身份认同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对社会的认知,而语言选择则是社会认知的媒介。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促进交往者的社会化进程和自我认识的深化,能为交往者的个性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是保持交往者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然而在人际交往中,语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得体的语言会更有助于获得身份的认同,有助于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得体的语言可能会使身份受到排斥,导致良好关系的破裂。

由于人物身份的不同,选择语言表达不同,其结果是导致人物之间的人际关系有和谐的氛围、有尴尬的境遇、还有情人之间不欢而散,亲密关系中止。选择了什么样的语言,就体现了自身的身份,人际关系也随之确定。由于语言选择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人际关系。由于选择不同的语言,身份可能被认同或被排斥。换言之,语言是身份的表征,什么身份说什么语言,什么语言就是什么身份,得体的语言有助于身份得到认同,不得体的语言可能产生身份排斥,阻碍人际关系的发展。事实上,世上事物均不是绝对的,身份的排斥也会随着对文化的理解以及人际关系的改善,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得到解决,并重新获得新的认同与平衡。在语言交际中,身份不断地被认同,被排斥,被交替,被循环或被修正。

人际关系又称人类关系(Human Relationship),是社会认知、社会认知语言学以及人际语用学赖以发展的基本载体。人类关系是动态的、有等级的、相互的、独特的、相互依存且不可取代的。人类关系的发展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在个体同他人在共享(inclusion)、控制(control)和情感(affection)等社会需求的关系网络中发展。而人类关系的发展又靠语言来维系。语言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有可能行使这机能所采用的一整套必不可少的规约。语言又是工具,它受制于所服务且具有意识的功能的主体,而这种意识功能会产生动机、意图和意识形态。所以,社会规范、动机意图和意识形态等因素都直接会影响语言的选择。身份不仅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而且还是社会语言的结果。语言选择的方式会直接影响身份的社会认同。

“人际关系发展理论”认为人类关系发展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入阶段(entry phase)。在这一阶段,人和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受社会规约和准则的制约。第二阶段是互动阶段(personal phase)。在这一阶段,个体之间互换信息,传播活动更加随意、自然、灵活。最后一个阶段是退出阶段(exit phase)。在这一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恶化,互动期望减少。由于这三个阶段人们的互动特征不同,所以其语言选择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陈国明﹑安然,2010:183)。语言的使用是语言使用者基于语言内外部的原因,在意识程度不同的情况下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Versechueren,2000:24)。人类之所以能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进行语言选择,除了语言自身的因素外,还与身份的认同有关。语言的选择与身份认同紧密相关,互相制约转化,在人际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展现的是人际关系开始、发展、结束的一个循环,不同阶段,选择语言表达不同,因而身份被认同的程度也不同,人际关系从礼貌尊重到平等随意以至于最后互相恶言相加,关系破裂中止。

例如,电影《泰坦尼克号》中,记者使用礼貌的语言“Will you share it with us?Just try to remember anything,anything at all”鼓励罗丝去打开记忆的闸门,同时也把观众带入泰坦尼克号出海当天发生的情景中去,为电影的展开进行了铺垫。得体的语言能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打开罗丝记忆的闸门,罗丝话匣随之打开,故事由此展开。卡尔、罗丝、老罗丝三人的社会身份不同,各自的角度不同,选用符合当时情境中各自的身份语言。卡尔为了讨好罗丝的母亲老罗丝,他使用”She knows“来帮罗丝解围,同时又小心陪着征询罗丝:“We’ll both have the lamb,Rare,with very little mint sauce.You like lamb,right,sweet pea?”“Sausage”则折射出罗丝对卡尔的不友好态度,卡尔尴尬万分。当人们在谈论泰坦尼克号的名字与寓意,罗丝选用与其身份不相符的语言,罗丝的“Do you know of Dr.Freud,Mr.Ismay?His idea about the male preoccupation with size...might be of particular interest to you.”使在座的人目瞪口呆,让人难堪,罗丝的“Excuse me”使交际中止。

卡尔的身份没有得到罗丝的认同,罗丝则选择不礼貌的方式,不得体的语言,排斥卡尔,与其身份不一致,伤害彼此感情,不能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断了人际关系的继续发展。由此可见,在人际交往中语言的选择应符合自己的身份,语言是身份的象征,选择与身份一致的语言,选择得体的语言,保持顺畅良性的交流氛围,才能被接纳,身份才能被认同,交流、社会交往才能继续,尤其在跨文化的交流中,个人的身份认同则更加敏感,在某些时候还会影响双方行业之间、国家之间甚至民族之间的相互身份认同。社会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选择和身份的认同在人际关系发展中是互相制约的,社会的发展就是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在身份的不断被认同与排斥的循环修正中前进。人物对语言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折射了人物对社会的认知和对语言本身的认知。人际交往的能力往往受人物认知能力的制约。

3.语言选择与身份认同的社会认知涵义

从社会认知语言学看,在人际关系发展理论的三个阶段中,人的社会身份不同,其互动特征与语言选择的方式也不同。这些因素都可导致身份的认同或身份的排斥。身份认同给人际关系的发展带来正面的、积极的影响,而身份排斥会对人际关系的发展带来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以下笔者从人际关系发展的进入、互动和退出三个阶段进一步分析各阶段不同的特征,阐述各阶段的语言选择方式和身份认同程度。

3.1 进入阶段的语言选择和身份认同

进入阶段是人和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受社会规约和准则的制约(陈国明﹑安然,2010:183)。Fairclough认为,这是因为刚刚涉足交际圈中的人们会持有一种社会秩序观念,即“对特定环境交往中恰当的规范,权利和职责的遵从”(Fairclough,1995:31)。如上级与下级之间、警察和群众之间、小孩与大人之间、熟人与陌生人之间等,往往“从用词到说话口气,乃至表情眼神都会很不一样,以体现社会成员义务和责任的不同”(郑立华,2010)。然而,社会规约要求人们在交际时须使用有序交往的背景知识即语言编码的知识、语言使用原则和规范的知识、环境的知识以及关于世界的知识(Goffman,1987:145)。这些知识强调人们在语言选择时要做到:

(1)用温和的方式而不是“对抗”的方式保持“距离感”和“隐私”。

(2)尊敬,避免强加。各方都不企图从对方获得好处。反感不是通过直接方式表达,而是用如疑问或沉默等方式。

(3)通过友谊表示相互平等关系。

(4)表述简洁明了,关注对事实的表达。即人们需用一种礼貌的会话原则交往。

以上几点要求人际交往应遵循礼貌的原则,采用委婉的表达方式,选择运用得体的语言,会获得较高程度的身份认同,才能形成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礼貌的会话原则是人们相互之间获得身份认同的关键要素。遵循礼貌的会话原则可以说出得体的语言,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双方的身份认同。

然而,在进入阶段,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仅仅使用礼貌的会话原则还远远不够,文化间的诸多差异必须了解,也就是说,如果“有序交往的背景知识”掌握得不够就可能导致身份的排斥。例如:

(1)Mr.Richardson:By the way,I’m Andrew Richardson.My friends call me Andy.This is my business card.

Mr Chu:I’m David Chu.Pleased to meet you.

Mr.Richardson:No,no.Call me Andy.I think we’ll be doing a lot of business together.

Mr Chu:Yes,I hope so.

(2)Mr.Richardson:(reading Mr Chu’s card):“Chu,Hon - fai.”Hon - fa,I’ll give you a call tomorrow as soon as I get settled at my hotel.

Mr Chu(smiling):Yes.I’ll expect your call.

谈话结束后,朱先生对理查德先生做了否定。理查德使用了什么语言,其实他的身份也就定位了。朱先生认为理查德不懂礼貌、不尊重他人,不乐意与他交往下去。事实上,这种情况的发生,是由彼此的文化差异造成的,产生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未能进行下去,理查德未被朱先生认可。例(1)中,理查德先生第一次和朱先生见面就很想同他套近乎,觉得称呼朱的中文名字会让朱有亲切感。然而他不知道中国人对名字称谓的规约是只有关系很亲密的人才能直呼其名,反之,是一种不尊重,恰恰与他自己国家的文化不同。在例(2)中,第一次见面就直呼其名会让人觉得对方不尊重自己,自然感到不愉快。为此,朱先生只好尴尬地笑了笑,这种笑其实就是排斥与否定,理查德的身份未被认同。

在进入阶段的交际中,交际者会因他所掌握的“知识”的多少,在交际过程中可能被对方承认身份或否认身份。遵循礼貌的原则,选择得体的语言,身份更容易被认同,身份一旦被认同,交际活动就会顺利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即互动阶段。如果选择不得体的语言,身份一旦被排斥,就会提前进入退出阶段。从人际关系发展的角度来看,进入阶段可谓是最重要的阶段,它是交际成败的关键。

3.2 互动阶段的语言选择和身份认同

互动阶段传播活动更加随意、自然、灵活(陈国明、安然,2010:183)。在现实交往中,当人们从陌生阶段走到熟悉阶段即互动阶段的时候,交际者绝非是“社会自动机”(郝德森,1990:80),被动地受制于社会现实的制约,而常常是随着交际者的意识来进行交谈,此时交谈不再拘谨,社会规约常常被忽略。而这种意识又往往伴随着交际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因此,交际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对语言选择有着很大的影响。

交际者的感情、态度等主观因素与社会语境的诸项客观特征相互作用,共同制约着实际言语交际中言语的建构和理解(王德春、孙汝建、姚远,2000:136)。因此,交际者的情感态度对语言选择起着极为重大的作用,在语言表达上往往是按自己的感受谈论某个问题,如果不慎,则会偏离主题而使话题漫无边际。故人们在互动阶段的交谈不能忘乎所以,仍应考虑到社会的规约,说话时注意自己的身份、说话的对象以及说话的场合等,否则就会引起交际参与者的反感和对其身份的排斥。例如,电影《社会网络》(A Social Network)中,马克与艾瑞卡约会时谈论“中国的天才比美国的人口还多”。开始,艾瑞卡参与到这一话题,表现出好奇和感兴趣。在艾瑞卡与马克的互动过程中,情感态度逐渐开始变化,艾瑞卡逐渐提出质疑,从不耐烦到最后的愤怒。

谈话的第一部分是人际关系交往的进入阶段,艾瑞卡与马克在语言选择上遵循的是礼貌原则,彼此身份认同,气氛友好,交流能顺畅继续。谈话的第二部分是人际关系交往的互动阶段。互动阶段指的是说话者与听者之间的互动,两者的互动通常建立在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基础之上,互动阶段的谈话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并根据目的决定谈话的内容。在上述例子中,艾瑞卡与马克谈论的话题逐渐出现分歧、矛盾、争吵,在此过程中,彼此语言的选择比较直接,都没有尊重对方,偏离约会的主题,缺少情人之间的亲昵和融洽。因此,从对话的第二部分中可以看出艾瑞卡与马克违反了互动阶段的特点:1)男女约会交际的主题是“增加情感,情感交流”,偏离了主题与场景对于交际的约束。2)艾瑞卡与马克未选择与自己身份吻合的得体语言。她们却彼此指责、讥讽,语言中彼此中伤,其结果是彼此不能和谐、愉快的互动,不欢而散。

在互动阶段,随着人们相互的熟悉程度加深,彼此之间的谈话也因此而随意自由轻松,常常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因而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误会产生矛盾。互动阶段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势必会导致友好关系的破裂,从而进入退出阶段。为了友好关系能够维系的久远,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应注话语策略,交谈时都应注意语用尺度,应根据目的决定说话的内容,注意自己的身份,注意说话的场合,应真诚沟通或对话以及相互理解和忍让,显示出自己高雅和有水准的谈吐,说与身份吻合的语言,做符合身份的行为。

3.3 退出阶段的语言选择和身份认同

在退出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恶化,互动期望减少(陈国明﹑安然,2010:183)。关系恶化意味着对抗,互动期望减少意味着不再继续往来。在退出阶段,交际方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和利益,全然不顾社会规约,而是完全凭着自己的意气用事,双方之间在语言上常常表现为对抗、激辩和恶语相向,发泄自己的怨言,结果导致双方的关系完全破裂。因此,退出阶段是一个从对抗走向关系破裂而不再往来的阶段。例如,《社会网络》中艾瑞卡与马克约会结束时的对话是人际关系交往的退出阶段。艾瑞卡与马克断交,充分地演示了典型的人际关系交往退出阶段。艾瑞卡与马克都选择与自己身份不相符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言语尖刻,语言的选择上使用彼此攻击对方,恶语相加,艾瑞卡与马克违背做男女情人的身份与责任,导致男女朋友关系破裂,人际交往中断退出。由此可见,在退出阶段,由对抗、激辩与恶语相向的语言表达方式而构建出的身份特征必然是排斥,身份得不到认同,不相容,它标志着人际关系的破裂和互动的终结。从社会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得体的语言对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掌握足够的“有序交往的背景知识”。这是身份得到认同的前提条件,可以让我们处于更加和谐的交际环境。

虽然得体的语言可以帮我们获得身份的认同,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我们心情舒畅,但人的一生得到身份的排斥这种结果又不可避免,如果这种情况出现,也不必过于纠结,造成身心疲惫。因为退出阶段的互动终结并不会永久终结,它既是关系的终结也是关系的开始。

陈国民和安然从易经八卦得到启发,使之与人际关系的发展串联起来。他们认为,人际关系的发展是一个循环的过程(陈国明、安然,2010:218-244)。从这个意义上说,退出阶段既是人际关系的终结点也是人际关系的循环点。人们从退出阶段还会重新回到进入阶段,或继续发展旧关系或重新建立新关系。人类关系就是不断处于这种持续、发展旧的关系或是建立和开始新的关系的这样一种相互交织的过程。其中,至关重要的是把握人际语用的规律,发挥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选择有效的交际话语,以获得人际交往中的身份认同。

4.结语

语言既是言语机能的社会产物,又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有可能行使这机能所采用的一整套必不可少的规约(索绪尔,1982:3)。语言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能够反映出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人类交际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身份是社会关系网络中人是谁及其所处位置的标志(谷小娟、李艺,2007)。身份的构建随着交际的展开和话语语境的不同而不断变化。身份代表个体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中所处的不同位置,并通过语言中不同的权利关系得以再现或创新(董平荣,2009)。借用语言交际而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语言选择方式不同,互动特征不同,身份被认同的程度也不同。得体的语言选择与身份的认同,两者都能加速或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对人际交往起到正面的作用,反之,身份的排斥会延迟或阻碍人际关系的发展,对人际交往产生负面的效应。事实上,在人际关系交往中,身份的排斥在人际关系发展中不可避免,人们只要遵循礼貌的原则,采用规约的语言,基于彼此尊重的需求,包括自尊和受人尊敬,在自我实现的基础上才能与他人构成和谐关系(宋倩,2014),随着语言使用的调整与改变,交际双方使对方参与会话,保持合作,共同建构有关的话题,有效地掌握会话策略(董平荣,2007),重新获得新的身份认同,能够建设维护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1]Fairclough,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5.

[2] Goffman,E.[M].Paris:Minuit.1987.

[3] Verse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Edward Arnold(Publishers)Limited,1999;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陈国明,安然.跨文化传播学关键术语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5]董平荣.试论语言与身份研究活动中话语分析的整合视角[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7):8-11.

[6]谷小娟,李艺.语言与身份构建:相关文献回顾[J].外语学刊,2007(6):101-108.

[7]郝德森.社会语言学[M].丁信善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8]宋倩.浅议马斯洛的人际关系理论[J].学苑教育,2014(4):8

[9]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0]孙咏梅.互动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历程:理论和方法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07(10):154-157.

[11]王德春.多角度研究语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92

[12]王德春,孙汝建,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3]朱海燕,刘懿娴.认知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的新接点——《认知社会语言学:语言变体、文化模式、社会制度》评介[J].外国语文,2011(2):142-144

[14]郑立华.试论交际身份的转换[J].外语学刊,2010(1):71-75.

猜你喜欢
罗丝语言学身份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马来电话了
马来电话了
跟踪导练(三)(5)
身份案(下)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社会语言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