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娟,王迪
(赤峰学院科技处,内蒙古赤峰 024000)
生态女性主义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王素娟,王迪
(赤峰学院科技处,内蒙古赤峰 024000)
生态女性主义既是一种生态伦理,也是一种哲学,一种分析社会问题的方法和看待世界和他人的视角.生态女性主义课程的开设意义重大.生态女性主义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生态女性主义形成与发展历程、生态女性主义核心思想、生态女性主义与深层生态学的对话、生态女性主义的流派划分和女性与自然双重解放的生态女性主义策略、生态女性主义的本土化、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趋势和代表人物及经典文本介评.
生态女性主义;课程;教学内容
生态女性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女性主义与环境运动相融合而产生的.1974年法国女性主义学者弗朗索瓦·德·埃奥博尼(Francoise d’Fa ubonne)在《女性主义/毁灭》中首次使用“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一词,标志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研究的开端.经过40年的发展,在女性主义、环境哲学和生态伦理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生态女性主义内部存在着诸多观点各异的理论,有时候甚至是互相矛盾的立场和政治诉求.但具有以下共同的特点:(1)它反对“自然歧视”“性别歧视”以及所有形式的歧视和压迫.认识到并且能够清晰地呈现各种压迫之间的相互联系,人类对自然的统治和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在思维框架上是同源的.它拒绝统治的逻辑.用相互依赖的关系模式取代等级制、种族主义、性别歧视、阶级压迫和人类中心的预设.(2)它是一种情境伦理学.生态女性主义吸收了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的理论,主张从情感回应,特殊的面向自然的体验来建立起深度关怀的环境伦理.与功利主义和道义论的伦理理论强调抽象的和普遍的原则不同,美国女性主义者、伦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利根(Carol Gilligan,1936年–)所创立的关怀伦理学(Care Ethics)认为男女在做道德决定时的态度有所不同.男性的伦理推理方法是以普遍道德原则为基础进行抽象逻辑分析,当前的男性标准的道德发展模式只强调公正、个体性和自主性.女性的伦理推理方法应用的是一个集中于实际关系和感情的,对于事件发生情境进行细节分析的推理方法,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责任、情感、关系及相互关怀.[1](3)它是多元和具有包容性.生态女性主义尊重、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人与自然存在物的差异,但差异不等于优劣.它强调女性经验的多样性,各种女性的声音、各种统治的经验和文化视野都被纳入生态女性主义的对话之中,并充分反映那些体验到性别压迫与自然压迫的女性心声,承认他者群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4)它认可他者作为需求和价值的主体,并认识到他们具有独立于自我的目的和需要.承认那些曾经被背景化的他者所做出的贡献和承认对他者的依赖.
生态女性主义把自然、性别置于社会政治、经济权力的历史背景下思考,追问自然和女性受到压迫、排斥与边缘化的关联性.发现对女性的歧视和对自然的压迫密切相关——都源于“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式思维方式,它是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和所有受压迫的人类群体的行动主义回应.生态女性主义主张摒弃一切统治逻辑,旨在建立一个所有生命平等、民主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伊内斯特拉·金把生态女性主义定义为一场女性认同运动,她声称:我们为了忠于未来的世界、忠于生命和忠于这个地球而向父权挑战.我们通过自己的性别特征和我们作为女性的经历对此有着深刻和独特的理解.[2]1996年关春玲的《西方生态女权主义研究综述》一文,“生态女权(性)主义”作为学术术语首次出现在我国.[3]2003年后,国内对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逐渐增加.
作为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授课的对象不同,其背景知识的差异性较大,重新修改制定课程的教学大纲,优化后的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2.1 生态女性主义形成与发展历程
2.2 生态女性主义核心思想
虽然生态女性主义包含了不同理论视角和多样化的声音,但其众多分支背后有着共同的根基以及自身的理论特质.全面梳理分析,其中主要的思想理论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探讨女性与自然的关联;第二,对“父权制”世界观及二元式思维方式的批判;第三,范达娜·席瓦和玛丽亚·米斯对“新殖民主义化”和现代发展观的批判.[4]
2.3 生态女性主义与深层生态学的对话
生态女性主义深受深层生态学影响,但在视角差异上长期激烈的论辩.包括对生态危机的根源的“人类中心主义”与“男性中心”的论辩;对走出生态困境的出路“自我实现”与“自我和他者的延续性和差异性”的论辩;对“环境正义”的敏感度的荒野保存与第三世界发展权的论辩.[5]
2.4 生态女性主义的流派划分和女性与自然双重解放的生态女性主义策略
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多学科的研究角度、广阔的关注视野、多元的思想观点和实践的地方性,使其呈现出复杂纷繁的局面,对其流派的划分成为难点.本课程从女性改变自己和生态环境的现实地位的途径方面把生态女性主义划分为自然生态女性主义、精神生态女性主义、社会生态女性主义三个流派.并且由于生态女性主义者越来越意识到父权制通过教育、文学和宗教使人们把对自然的压迫和女性的歧视内化在心灵深处.因此他们逐渐从注重变革社会现实的呐喊转向到呼唤进行一场广泛、深刻的思想革命,把权利的诉求延伸至意识形态领域,各个流派都基于不同的视角寻求女性与自然解放的途径.以苏珊·格里芬和玛丽·戴利为代表的自然生态女性主义,认为男女两性是生物事实,肯定女性的独特价值及与自然的关联,倡导关怀伦理.精神生态女性主义的代表查伦·斯普瑞特耐克和斯塔霍克尝试要重新恢复古老的基于对自然敬畏的女神崇拜,复归男女两性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伙伴关系”;罗斯玛丽·R·鲁特尔(生态女性主义神学的代表)对《圣经》重新解读,从其内部去寻找环境保护的理论支撑.[6]而以卡洛琳·麦茜特、卡伦·J·沃伦和薇尔·普鲁姆伍德为代表的社会生态女性主义,从哲学层面上批判“父权制”和“二元式”思维为基础的“男性沙文主义”,主张建立一种联系的、多元的和整体性的思维方式.
2.5 生态女性主义的本土化
生态女性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地方化”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生态女性主义语境下的内蒙古草原生态治理.[7]
义乌为小商品国际流通打造了全方位物流大通道,初步形成了海、陆、空、铁、网、邮、义新欧、义甬舟等“新八路”综合物流体系,增强了国际物流处理能力和跨境包裹的转运效率。但与国内物流相比,跨境物流涉及输出国海关和输入国海关,需要进行清关与商检,物流链条和工作内容变得复杂,目前国际运输的安全、速度与成本三方面很难满足中小跨境电商出口企业的期望,企业需投入更多资金购买匹配的物流服务。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受访企业对当前跨境物流公司提供的服务表示不认可,服务回报与成本付出不对等。
2.6 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趋势
与西方文化“主客二分”观念不同,建立在有机整体观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以阴阳思想为基础的性别思维和历史现实、推崇“天人合一”的自然与人关系,为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提供思想支持和一个新的向度.如(丹麦)吉蒂·纳罕娜格在《生态女性主义:把关注女性、穷人和自然到发展连在一起》(Ecofeminism:Towards Integrating the ConcernsofWomen,PoorPeople,andNatureinto Development)(2011)中,借助中国道家思想“阴阳”论,提出变经济发展效益论为合理持续发展“阴阳合作整体论”.[8]
2.7 生态女性主义代表人物及经典文本介评
生态女性主义代表人物的经典文本涵括了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和生态女性主义政治运动的各个方面.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不同的理论观点,对其代表人物进行介绍并对其经典文本介评.如罗斯玛丽·R·鲁特尔(Rosemary Radford Ruether 1936—)《新女性,新地球》(1975)、苏珊·格里芬(Susan Griffin1943—)《妇女与自然》(1978)、玛丽·戴利(Mary Daly1928—2010)《妇科/生态学:激进女性主义伦理学》(1978)、卡洛琳·麦茜特(Carolyn Merchant1936—)《自然之死:妇女、生态与科学革命》(1980)、查伦·斯普瑞特耐克(Charlene Spretnak1946—《绿色政治》(1984)《关系的现实》(2011)、斯塔霍克(Starhawk1951—)《精神之舞:远古大地母神的新生》(1979)、卡伦·J·沃伦(Karerr·J·Warren1947—)《生态女性主义哲学》(2000)、爱利·凯·萨勒(Ariel Kay Salleh)《生态女性主义政治》(1997)、薇尔·普鲁姆伍德(Val Plumwood1939—2008)《女性主义与对自然的主宰》(1993)、范达娜·席瓦(Vandana Shiva1952—)《发展、生态与妇女》(1988)、玛丽亚·米斯(Maria·Mies1931—)《生态女性主义》(1993)等.
女性主义理论不仅是一种生态女性主义的生态伦理,也是一种哲学,一种分析社会问题的方法,一种看待世界和他人的视角.大学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思维方式培养的重要时期,生态女性主义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当前以及未来的生活会产生重要影响.
(1)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启示我们,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和思维方式,重新看待这个世界,会发现许多以前被忽视、意想不到的东西.(2)生态女性主义课程影响了学生和教师对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平等的地位互动对话和交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质疑权威,开展批判性地阅读和写作.在生态女性主义的课堂里,没有惟一的或是绝对正确的答案.(3)生态女性主义课程涉及哲学、环境、社会、伦理和文学等多方面的理论和知识,促使学生走出传统的学科界限的藩篱,养成跨学科的知识视野以及学习和研究方法.开阔的视野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4)生态危机意味着人类的文化危机和伦理缺失,要摆脱危机,道德是重要的力量.在对工业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片面追逐中,裹挟而来的是环境危机加剧和社会公平正义的丧失,环境、妇女和其他的弱势群体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和牺牲品.生态女性主义课程促使学生密切关注社会和环境问题,呼吁社会正义生态公正.
“正如地壳运动—样,理论界最富戏剧性的演进与巨变往往发生在几大理论板块交汇与碰撞的边界.当‘四大解放’——对性别压迫、种族压迫、阶级压迫与自然压迫的解放——理论终于走到—起的时候,其震撼力足以掀翻压迫赖以存在的整个理念基础.在遭遇了其他压迫形式(如种族压迫与阶级压迫)和其理论解释之后,女性主义经历了重大的冲突、转型与丰富.当女性主义理论试图阐释对自然的主宰时,它将自己推向了—个必要但也艰难的全新前沿.”[9]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在发展中不断的丰富完善,生态女性主义课程的教学也必须不断的探索、改革.
〔1〕吴玲.从女性叙事到关怀伦理——吉利根女性主义伦理学之建构[D].湖北大学,2010.2.
〔2〕刘飞.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武汉理工大学,2007.13.
〔3〕关春玲.西方生态女权主义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6(02):25.
〔4〕邵楠.范达娜·席瓦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27.
〔5〕〔9〕[澳]薇尔·普鲁姆德.女性主义对自然的主宰[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188,1.
〔6〕李瑞虹.萝斯玛丽·雷德福·鲁塞尔的生态女性主义神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68.
〔7〕王彩霞,等.生态女性主义与西北牧区草地管理的关系[J].草业科学,2011(3):468.
〔8〕JytteNhanenge:Ecofeminism:TowardsIntegratingthe Concerns of Women,Poor People,and Nature into Development.UniversityPressofAmerica;April1,2011.
G642
A
1673-260X(2015)04-0252-02
本文为内蒙古自治区2015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NJSY245)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