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质性研究
——以JZ学院为例

2015-03-20 14:27常英华
滁州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贫困生自卑心理健康

常英华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质性研究
——以JZ学院为例

常英华

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普遍承受着来自学业、经济、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本研究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以JZ学院贫困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以此来探究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在呈现问题的基础上,本研究从社会、家庭、学校、自身四个角度探索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最重要的是期望引起各方的普遍关注,以寻找方法与对策,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质性研究

一、概念界定

贫困大学生:本研究将其界定为每月所获得的生活费低于就读地区的人均生活费最低标准,其家庭及家庭支持者不具备支持其完成学业的现有能力和潜在能力的大学生。

心理健康:因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大学生,故采用我国判断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七个标准,主要包括:第一,对学习热情,感兴趣,有很强的求知欲;第二,能保持正确的自我认识,悦纳自我;第三,能够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第四,乐于与人交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五,情绪稳定,心境积极、乐观;第六,人格品质完整、统一;第七,心理行为能够符合年龄特征。

二、研究方法及对象的选取

(一)研究方法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本文结合研究对象的性质,为了更深入和细致地理解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世界,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本研究采用人文主义方法论主导下的质性研究方法。即在自然的情境下来研究贫困大学生(以JZ学院为例),这样可以保证研究的可信性。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通过与被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交谈,得到他们对生活、学习以及人际关系的理解及态度。

笔者选择通过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方式深入到贫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以获得关于他们更多的日常生活的细节,如从他们的眼神中、表情上以及肢体语言中来察觉他们当时的内心思想,通过与他们相处,尽可能走进他们的世界,从主观意义上来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和想法。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中的研究对象是从一次学校社团活动中调查接触到的并建立较好信任关系的同学中进行招募的,本着自愿报名参加的原则,研究者最后选中了五个深入访谈的对象, 他们有来自农村的,有来自城市的,或单亲,或其父母主要从事农业劳动或下岗自谋职业,且家庭贫困,他们中有男有女,在性别上可以保证差异化。虽然样本数量显得有些单薄,但这五个样本在具体访谈中对研究者信任程度较高,访谈的深度保证了研究的信度,可以对样本的代表性有所弥补。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质性研究

经过调查,笔者认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上良好,但仍存在一些主要的心理问题。

(一)自卑与自尊的交织

贫困大学生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是由物质条件的艰难导致的自卑。他们产生“我不如人”的消极悲观心态,通过盲目的比较来夸大自己的劣势,从而使他们走向自卑。而他们中的一些人还通过强烈的自尊来掩饰自己的自卑,即使生活异常艰难困苦也不申请贷款和助学金的资助。这种脆弱的自尊一旦受到刺激或挫折,就会使贫困生坠入自卑的深渊。

“贫困补助在我看来是一种施舍,我不想申请贫困补助,因为我觉得让别人知道我贫困是件很丢脸的事;但迫于无奈我又不得不申请。贫困补助通常用作我的日常开资。”

“我经常因为没有漂亮的衣服而不想出门,甚至不想干任何事,看到别的同学衣着漂亮,我感觉自己像只丑小鸭,我经常为此而自卑。”

“是的,我觉得贫困让我抬不起头来;我没有漂亮的衣服,没有高档的化妆品,没有先进的电子产品,我感觉自己处处不如人。”

(二)嫉妒与偏执的畸形

经济条件的差异使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存在一定差异,一些贫困大学生却将这些个体差异归结为自身贫困的原因,他们嫉妒那些家庭条件较好、 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并且常常以偏盖全、过度自我,形成消极自我评价的恶性循环,变得一根经,极易情绪失控,伤害自己和他人,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嫉妒,我只是不愿意和那些家境好、学习成绩也好的同学交往,和他们在一起我感觉自己压力很大。”

“嫉妒心理吗?我承认我有,我羡慕他们家境好,我羡慕他们从小衣食无忧,我羡慕他们假期可以到处去旅游。他们所经历的繁华都是我的奢望。”

“我有嫉妒心理,看到他们每次来学校有专车接送,买名牌,买笔记本,出去聚餐,我都会嫉妒。”

“嫉妒心理我有,消极的自我评价我也有,我总感觉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走路有时候都不愿意抬头。”

(三)焦虑与抑郁的普遍

由于贫困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他们经常为日常开支和学费、为父母、为就业而焦虑。诸多贫困大学生因不堪重负而闷闷不乐、情绪低落、心境抑郁,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没有理想、没有动力。面对困难总是采取回避态度,没有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整日忧心忡忡,郁郁寡欢。

“您提到的这些问题我好像都存在,我经常会为一些小事而情绪低落,虽然我也经常告诉自己不必为小事而烦恼,可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我身边的人都说我脾气不好,我自己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生活的动力其实我不知道是什么,感觉自己每天过的一塌糊涂。”

“我经常情绪低落,乱发脾气。除此以外,我还感觉自己缺乏生活的勇气,在许多事面前,我总想用一种回避的态度来应对。”

(四)逆反与依赖的参杂

商品经济下的社会大环境不断刺激学生的消费欲望,这无疑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增添了许多烦恼。衣着的不时尚、经济的紧张带来的嘲笑和冷眼会使贫困生对其身边的环境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也有一些贫困大学生习惯于直接接受社会各方的物质资助,形成较强的依赖心理。既逆反又过度依赖,贫困生很难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我不喜欢现在的生活,没钱的生活很难,想干的事都与钱有关。”

“现在的生活我不太满意,面对就业竞争我感到压力很大,同龄人都已经开始赚钱,只有我还在花父母的钱。”

“不太满意吧,有时候我会感觉很烦躁,特别是看到别的同学找到好工作,我感觉自己有点厌世。”

“不满意,因为囊中羞涩,很多愿望都实现不了,我不想再依靠父母,可是自己还不能实现经济独立,我很烦恼。”

(五)愧疚与无奈的交错

贫困家庭为了供孩子上学,家长几乎倾尽所有,有的甚至负债累累。饱受生活的艰辛,贫困大学生大都有着强烈的“出人头地” 和 “报答父母恩情”的想法,有着不切实际的理想。但经济上的不如意一次次把他们打回现实。他们常常为自己不能自食其力在经济上减少家庭负担而苦恼,更因为无法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家人而产生强烈的愧疚感。无奈与愧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折磨着他们,加剧了原就过重的心理负担,甚至引发恶性事件。

“贫困让我感到很无奈,与同龄人的差别让我感到自卑。我不怪父母,看到父母苍老的面孔我常常感到非常无奈与愧疚。”

“会,我会这样感觉。聚会的时候我常常会因为没钱而不想去,即使去了更多的不是快乐而是自卑。我不怪父母,我想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可校园里人才济济。我知道父母也很不容易,他们每天忙于生计为我操碎了心,我想报答他们,可是我却经常感到力不从心,我觉得活得很累。”

“贫困让我觉得自卑,让我抬不起头。但我不怪父母,我只恨自己没能力。”

(六)自闭与幻想的共存

部分贫困生认为只有读书才是最重要的,为了改变今后的命运,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为了自己的理想他们强迫自己时时刻刻的学习。另外,他们甚少参加课外活动,一是因为害怕参加活动占用自己的学习时间,二是害怕过多的交往给自己带来经济负担,这些最终导致他们人际交往能力较弱、人缘较差。同时,他们又爱幻想,幻想自己拥有显赫的家庭背景、良好的人际关系、优异的学习成绩……这些都使贫困生更加自闭。

“我大多数时间都是用来学习的,课外一般很少参加活动,我怕参加活动占用我的学习时间,我感觉自己很少与人交往,也觉得同学不愿意和自己相处。我喜欢独来独往。”

“幻想吗?我经常独自一人陷入幻想,我幻想我中了几百万,那样我就可以随便花钱,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也幻想如果我是一个富家子弟,我爸也是李刚,那样毕业后我就不必为工作而烦恼。”

“我貌似不太合群,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很羡慕那些人缘好的同学,我常常感叹自己,如果我不是我而是他们就好了。我也不愿意和有钱的同学在一起,特别是在一起涉及到钱的问题,我会感觉很敏感。”

四、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分析

通过深入访谈及观察,笔者了解到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等客观因素,也有自身主观因素。

(一)社会因素

1.金钱万能观念的冲击。“金钱万能”观念使人一致向钱看齐,人与人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容易使贫困生心理受到冲击,产生强烈的孤独与自卑感,不少贫困生因囊中羞涩、感到世态炎凉,不愿与他人交往。

2.校园消费热点的刺激。高校大多位于城市,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受社会大环境的刺激,大学校园中经常兴起各式的消费热点,消费欲望得不到满足以及盲目的攀比给经济紧张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处处感觉自己不如别人。

3.毕业后就业的压力。就业压力是贫困生产生心理困惑的重要原因。与家庭有权有势的同学相比,贫困大学生普遍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他们既无背景又无“钱景”,加之自身还有不足之处,在找工作时处处碰壁,这更易产生焦虑、紧张、神经质等问题。

4.善意资助方式的不当。在支助过程中一些赞助商片面考虑商业炒作的效果,增强自己的商业效率,大肆宣传其助人行为,而不考虑贫困生的自尊和感受,虽然他们在物质上帮助了贫困生,但却使贫困生心灵受到打击,变得更加自卑、自闭。

(二)家庭因素

1.经济贫困。经济原因是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据了解,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农村。他们之中有的是单亲,有的父母身体状况不佳。劳动力短缺,消费人员多,加之疾病,车祸等意外灾害及自然灾害使家庭经济水平处于社会底层。由于经济上的贫困,贫困大学生需要不断应对身边的困难,很难实现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更不用说自我实现的需要。

2.文化遗传。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沉重的文化积淀影响潜化成了一种基因遗传,固化成的一种性格特点称为文化遗传。贫困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仍脱离不去其家庭身份的特征与属性,表现在思想态度、处事方式以及其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贫困文化的“社会遗传”。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在这种社会归宿中遭遇冲突,最突出的就是自卑感的产生,进而导致心理上的自我封闭,最终成为影响心理健康的深层原因。

(三)学校因素

应试教育导致在学校教育中只关心学生成绩而忽视其心理发展。当这些心理素质极其脆弱的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竞争,新的人际交往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困惑。而高校里,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大多是薄弱环节,这些导致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排遣和解决。

(四)个体因素

贫困大学生个体因素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因。

1.认识不科学。社会中存在一些非理性行为,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等。这些都会对人们的观念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而使人们变得对许多事情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感到困惑,自己应有的价值也得到不到体现。这对处于社会敏感期的大学生影响更大,他们不能科学合理的认识社会的复杂性,而导致他们的心理出现问题。情绪消沉,严重的甚至会患上人格障碍的心理疾病,不能使自己多年学习的才华学以致用,还会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一定的负担。

2.个体差异大。贫困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孤僻、冷漠、多疑、悲伤、易偏激、骄傲、虚荣等不同程度的人格发展缺陷。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同样的环境和同样的挫折,不同人有不同的反应形式,这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关。如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点是自负,不接受建议和批评,人际关系紧张;偏执型人格障碍表现为广泛猜疑,病态的嫉妒,固执己见,好争辩与敌对;强迫型人格障碍具体表现为过分的追求完美,缺少灵活性,按部就班,自我压抑,自我怀疑,烦躁等。

3.反差致困惑。进入大学,随着环境的改变,大部分学生需要与新的环境开始磨合,在磨合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方面的劣势,以及必要的思想,心理准备的不足,在此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可能也会比一般同学要多,这就更容易导致其内心的恐惧与焦虑从而产生心理困惑。

4.思考欠理性。贫困生对待贫困问题敏感却又缺少理性思考,他们情绪控制能力较低,波动性较大;人际交往的狭隘使其内心的焦虑、抑郁等困惑极少与人沟通,面对问题,他们缺少理智的思考,主观臆断,但结果却经常不尽人意。

[1]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5-18.

[2] (英)莫特纳等主编.丁三东等译.质性研究的伦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30-45.

[3] 刘创楚,杨庆塑.中国社会:从不变到巨变[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9:7-9.

[4] 范会芳.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理论建构的逻辑[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20-21.

[5] 苏国勋.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十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21-45.

[6] 教育部主编.太阳的女儿:贫困女大学生生存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3-9.

[7] 舒兹著.卢岚兰译.社会世界的现象学[M].台北:桂冠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1:89-90.

[8] (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6-11.

[9]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0-31.

[10] 杨善华主编.西方科学社会学理论教程(第二版)[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5-9.

[11] 马一波.对心理健康课“体验教学”的叙事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2):99-112.

[12] 贾晓明.大学生心理健康—走向和谐与适应[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77-80.

[13] 王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3-56.

[14] 姚本先,刘世清.欧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趋势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12-13.

[16] 王建平.美国学校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3-31.

[17] 谢炳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56-67.

[18] 刘继同.落泪是金:关注贫困大学生状况的定性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3(11):101-111.

[19] 郭宁宁.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责任编辑:刘海涛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Disadvantagous College Students——a case study of JZ University

Chang Yinghua

Needy college students as s special group at universities generally are under great pressures from academic learning, economic situation and employment. Their mental health status is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In this study, needy college students of JZ University a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Mainly adopting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the author hopes to explore the mai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needy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basis of the present problems,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main reasons affecting needy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looking for solutions an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mental health of needy college students.

needy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qualitative research

常英华,晋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山西 晋中 030600)。

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H-13113)

2014-07-18

K249.3

A

1673-1794(2015)01-0093-04

猜你喜欢
贫困生自卑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自卑的地方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