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刘知白的人生与他的泼墨山水

2015-03-20 13:59骆丽君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世情气韵笔墨

骆丽君

(贵州大学 艺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3)

生命就这样,随境遇而行,随意而行,不知不觉间走至水的尽头,山之绝境,无所能想,无所能思,不是主动求得,而是生命之赠予,于是席地而坐,仰望天际,白云苍狗,悠悠而起,悠悠而下,这不是另一种生命的境界么?

自1937 年起,刘知白先生因战乱颠沛流离,拖家携口,一路从家乡安徽凤阳经阜阳、黄州、汉口,再至湖南长沙东安,往来于广西权县、桂林,最后于1949 年6 月抵达贵阳,而后安居下来,直到此时,知白先生的路已是走完了,他终于停下脚步的时候,来到了云贵高原的大山深处,相比较他的家乡凤阳、广西大同、苏州这些经济较为发达,传统文化氛围较为浓厚的地方,贵阳是沉寂与安静的,艺术只是偶尔洒落下来的一两颗火星。这里的平静使刘知白选择停留了下来,也许还包括历史的必然。人世沧桑,颠沛流离在乱世之中,得以存生,可以想知先生竟遭遇了多少次这样的山穷水尽之处,见惯世态无非如此,于是收拾画纸铺云展墨,对青山淡然以对,守得自心,恬然自处,看它云起云飞。

考察贵州的文化史,这里居住着众多少数民族,虽然山清水秀,但这里在历史上却是贬谪流放之地,文化在这里,总是以一种置之绝地而后生的状态,最为典型的便是王阳明的龙场悟道,这一点,与刘子白先生的生命状态,是否亦相同呢?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在来到贵州之后,刘知白先生,先是设地摊刻印鬻画,后加入贵阳市刊刻社,随后调往贵阳市工艺美术厂从事出口国画、漆画及日用搪瓷花样设计,这并不是纯粹的艺术创作,更多的则是工艺品设计。这个时期政治形势的变化,也许对每个人来说,是一个共同的命运,是无从选择的,传统的古典的绘画,在这个时期是不必要的,同时对于身处于贵州这样一个文化地域,传统国画更缺少了观众,对于个人来讲,这是一个遥远到被文化遗忘的地方。1971 年,刘知白一家被疏散到贵州龙里县的洗马山区,从刘知白先生的回忆中可知,这次生活中的变化对他的打击是很大的,刚刚平静下来的生活再次被打破,而且去往语言、风俗、习惯都不同的贵州乡下,对于此时已56岁的老人而言前途是艰险的,由以往而来的那种人生经验与创作方式,至此戛然而止,生命之困境,无非如此,生活的境遇一步步把他逼到了尽头,从他的作品被否定直至他自身的下放,终于退无可退。

春日微寒,天空中飘着雪花,刘知白先生在洗马山区住了下来,和他意料中的不同,这里使他竟然有了可以看山看水的心境,放下所有的纷扰,与那些水深火热的政治形势隔开了距离,一切变得安静了下来,而山水却在刘知白的心中活了起来。这远离城市的荒野之地,白云悠然,青山隐隐,知白先生终于从连续的冲击中走了出来,安静的坐下来,面对黔山的晴雨晦明,刘知白先生从过去传统文化的浸染中走了出来,走入自然造化之中,在黔地雾雨濛濛中,山的边界渐渐模糊,直至最终成为雾沉沉的一团团墨块,这山是变化的,流动的,随水,随雾,随风,却不是江南的明媚秀美;刘知白先生早期的作品,清雅秀逸,竹林茅舍浅滩远岫,这是刘知白先生在传统艺术中侵染而得,而黔地的山水,此次终于扑面而来,它浓重而丰沛的水汽,携带着原始的荒野气息。一个山水大家的一生是必须要与山川自然相遇的,与造化相遇,与自己相遇。黄公望走出牢狱之后,他与富春山相遇,成就了旷世之作《富春山居图》,而刘知白与洗马山区的相遇,则开启了他泼墨山水的肇始。

贵州的山,野,它不像江南地区山的文秀,亦不同于北方大山大川的雄阔,它杂草丛生,荆棘遍布,洞多峡深,山川不大,但却显得充满野性,很少文化熏染;再者是“润”,贵州的雨水并非说下就下的,它似乎总是饱含在空气之中,风流动时是带着雨水的,颗粒细密,近乎雾气,这使得山川无论近看远看,总是隐没在或浓或淡的云雾之间。刘知白先生面对这样的山川造化,画了很多的写生稿,野岸深壑,荒树巉岩,此时刘知白先生用他深厚的传统艺术笔法去追随这一感受,于丙辰年间所做的这批作品运用了石涛、黄宾虹的笔墨技法,丁巳年间的一批指墨作品则开始了笔墨上的探索。指墨与毛笔不同,它很难于完整清晰地表达物象,由于不能蓄墨,指头、指肚、指甲、手掌,短而促,呈现出荒疏率性的气息,表现上以点、短线、破线为主,画面中,老辣荒率,不拘一格。这批指墨作品中看得出刘知白先生走出了传统的笔墨技法,寻求个人的语言方式,从这批指墨作品开始,刘知白先生便开始了他个人的笔墨探索。

黄宾虹先生的作品可以说是极传统的,然而奇怪的是,这样传统的作品竟然仍使同时代的人后知后觉几十年,不免让人慨叹。刘知白先生的作品亦是如此,中国传统绘画走到它的顶峰时是何种样貌?《列子》载有九方皋相马之事,九方皋回述时甚至把马的牝牡骊黄都弄错了,伯乐对此的解释为:“若皋之观马者也,天机也。得其精,忘其粗;在其内,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若彼之所相,有贵与马者。”黄宾虹在他对黄山的不断审视中,由外而内,把自己的生命从蝇营狗苟的尘浊中升脱出去,不拘于外象,以气韵求之,象已在其中。刘知白先生在他1980 年代末及1990 年代所做的泼墨作品,脱略形骸,直取气象,笔下烟云变化,山色微茫,皆已在其笔中矣。然而犹有论者,此画某处无笔,此画某处不是其山,此可谓得其皮毛而取其粗失其精,如此者不必与之论了。

张庚《图画精意识》在“论气韵”中曾说,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发于无意者为上,发于意者次之,发于笔者又次之,发于墨者下矣。何谓发于墨者?既就轮廓,以墨点染渲晕而成者是也。何谓发于笔者?干笔皴擦,力透而光自浮者是也。何谓发于意者?走笔运墨,我欲如是而得如是;若疏密多寡,浓淡干润,各得其当是也。何谓发于无意者?当其凝神注想,流盼运腕,不意如是,而忽然如是是也……盖天机之勃露,然唯静者能先知之。所谓无意之韵,乃庄子的心与物忘,手与物化的境界,这即是技而进乎道的境界。刘知白先生在其1990 年代的这批作品,已是灵明洒脱,不挂一丝,虽曰画而非画,得自天机,出于灵府。《世说新语》有一段故事,戴安道中年画形象甚精妙,庾道季看之,语戴云曰:“神明太俗,由卿世情未尽”。画家是一个务实利之人,直接关乎他作品中的神明,作者世情未尽,其作品亦在世情之中,而做到尽世情则定要读万卷书,行万里数,对心灵予以蒙养,从而使其精神得到解放,进入到“纯粹无关心的满足”。刘知白先生的泼墨山水中,山水遁形,笔墨内化于气韵之中,浑然一体,无所谓起,无所谓落,但画面中却分明包含万有,气象各异,这,却是心灵之象了,知白老人此时却是坐看云起,花开花落,不萦于心了。

猜你喜欢
世情气韵笔墨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笔墨童年
图说世情
气韵生动 潇洒自然——柳清芬书法印象
相濡以沫半世情
高古清雅 气韵雄健——评何健新的书法与国画
风:世世代代的气韵传承
一世情深,榴花深处照宫闱
图说世情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