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林(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1943年的草坪之战及其评价
周星林
(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摘要:1943年冬,国民革命军第10军从衡阳北上驰援常德,预备第10师与日军在常德草坪展开了一系列战斗。从第10军的战略布局来看是合理的,但在实施战斗计划中出现了意外,没有完全实现战略目标。这场战斗中,第10军虽有效地歼灭了部分日军,减轻了友军压力,但由于有的作战师没有及时赶到作战之地,战场上没有掌握主动,作战师之间没有形成协同作战的“铁三角”,终未解常德守军之围,致使常德一度沦陷,留下了很多历史遗憾。
关键词:常德会战;草坪之战;国民革命军第10军;预备第10师
发生在1943年冬天的常德会战,因为时值苏美英三国首脑举行著名的德黑兰会议而备受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关注,重庆军事委员会也将此役作为中国战区从战略相持到战略反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予以了高度重视和缜密部署。当国民政府摸清日军进攻目标就是常德之后,一方面命令74军57师固守常德,另一方面调遣第六战区、第九战区可以机动的部队迅速向常德周边靠拢,以期在常德之外形成对日军的反包围,进而在滨洞庭湖地区消灭日军的有生力量。
在众多驰援常德的外围部队中,第10军在当时兵力投送能力较弱的年代,日夜兼程,基本上在重庆军事委员会指定的时间赶到了常德以南,并在草坪、德山一带与敌展开了争夺战,为常德城内苦守孤城的57师带来了唯一一丝看得见的希望。我们将1943年冬国民革命军第10军从衡阳北上驰援常德,预备第10师与日军在常德草坪展开的一系列战斗称为草坪之战。在常德会战研究成果颇丰的今天,草坪之战的研究还无人问津,因此,挖掘史料,还原草坪之战的悲壮与惨烈,总结草坪之战的历史教训,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今天意义重大。
第10军下辖第3师、预备第10师、第190师,是第九战区的机动部队,该军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之后,原军长李玉堂荣升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军长由方先觉接任,部队移驻衡阳。此时各师兵力大约6 000人,加上军直属部队,全军约20 000人[1]。1943 年11月18日,日军进攻中心目标明显化,常德方面军情告急,重庆军事委员会电令第九战区出兵救援。次日,第10军奉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之命从驻地开拔,限日赶赴常德,以解常德守军57师余程万部之围。
11月24日,日军围攻常德的攻势猛烈,城内伤亡严重,重庆军事委员会再次密电第六、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薛岳:“无论常德状况有无变化,决以第六、九战区协力包围敌人于沅江畔而歼灭之;第10军改隶第九战区,第99军主力、暂54师,归李副司令玉堂指挥,速进攻洞庭湖南岸沅江右岸之敌,特须以重点指向德山方向,支援第57师作战;第六、九战区地境改为沅江一线。”[2]
其实,离常德战场最近的军队当属第九战区管辖的99军,该军属于湖防部队,下辖第92、99、197三个师,其中,“第99师担任湘阴、营田一带守备,第92师、197师担任沅江、汉寿各地之守备。军部驻益阳”[3]。由于常德及其南岸归属第六战区管辖,薛岳没有及时将第99军投入营救57师的战斗。既然重庆军事委员会来电将沅水之南全部划归第九战区,薛岳没有理由坐视观望,于是下令各部加快向常德驰援的步伐。
如果按照正常道路行走,衡阳经长沙至常德有400多公里,第10军肯定不能在规定时间内赶到集结地。11月25日,第10军抵达桃花江、三堂街、马迹塘。战区司令长官部电令第10军马不停蹄,务必于26日拂晓前以第190师在相公湾、金牛山,第3师在东岳庙、李家巷、仙人桥,预备第10师在江东市、黄土店、马安头,选择有利地形完成攻击准备。26日,第10军渡过资水,向常德方向推进,方先觉下达了各师作战命令:“以第190朱岳师,经薛家铺、石门桥取苏家渡。第3周庆祥师经赵家桥、八斗湾扑德山。预备第10孙明瑾师,经兴隆街、下陡山、放羊坪取斗姆镇。”1○
关于预备第10师的部署,后任该师代师长的李拔夫记述道:“12月2日夜晚,军部得到敌情:日军第3师团、第68师团向常德进攻,一路由津市、临澧,一路由安乡方面,其主力在安乡方面,先头部队已进至厂窖附近。”[4]显然,当事人回忆有误,也许是作为副师长他在草坪之战发生时处于军部的后方,没有及时了解准确的军情。但是,12月2日已经是该师兵败撤退的日子,这是不应当出现的错误。
预备第10师抵达常德时是与军部同行的,驻扎地是草坪的兴隆街附近。该师下辖三个团:第28团(团长陈希尧)、第29团(团长张越群)和第30团(团长李长和),直属部队有一个特务营、一个迫击炮营和一个工兵连。这次担任左纵队驰援常德的任务是掩护第3师进攻德山,其兵力部署是:以28团为先头部队,向德山方向前进;以29团作为先头部队的侧翼,在28团左侧掩护前进;师部和师直属部队紧随28团之后,梯次前进;第30团在师部左翼掩护前进。从排兵布阵来看,预备第10师这次驰援常德的兵力分为两个方阵,一是以28团为首的先头部队,一是以师部为首的梯进方阵。
草坪,位于常德城区的正南方向,是一块因枉水与洞庭湖交汇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南北长,东西窄。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相传南宋年间,钟相、杨幺曾经在此召集湖区人民揭竿而起对抗朝廷苛捐杂税,因为义军曾经在此安营扎寨、操练军队,后人将“操坪”讹传为“草坪”,此名一直沿用至今。草坪北距常德汽车南站15公里,南距常德“南大门”黄土店镇10公里,东北距沅水之南的制高点德山7公里,西北距斗姆湖镇5公里。
11月26日,第10军军部设在草坪的兴隆街。
在26日白天的行军中,预备第10师的头顶上曾经数次出现日军的侦察机,晚上的军事部署之后,师长孙明瑾认为明日的进攻可能会遇到敌人的阻挠,决定兵贵神速,在日军之前抢先占领草坪的陡山高地,于是命令部队克服疲劳,稍作休息之后,于27日凌晨三点出发。
先头部队28团在夜色掩护下,从兴隆街驻地出发向北推进,没有遇到敌军的阻击,拂晓前抵达离驻地约5公里的放羊坪附近。紧随其后的师部梯次跟进,于拂晓前抵达陡山之南的王家祠堂。部队停下休息,准备吃完早饭后继续前进。就在这时,敌情出现了。今年5月,笔者在草坪采访了陡山村81岁的村民李永秦,当年只有9岁的他正在山上放牛,清晨有人发现日本兵进村了,这个消息很快就在全村传开,村民纷纷离开家园跑进山里。李永秦年少不怕死,将水牛赶回家中时,只见几个日本兵在他家厨房里找东西吃,锅里煮的碎米粥是喂猪吃的,饥饿难忍的日本兵用手抓起来,捻成饭团,一边吃一边往外走。
早上,师长孙明瑾正在王家祠堂查看地图,屋外突然枪声大作。原来,师部尖刀排在离祠堂不到200米的地方与敌遭遇,被日军打了个措手不及。李永秦老人描绘道:尖刀排至少有一个班的战士被日军打死在祠堂前面的水沟里。
师长孙明瑾感觉事情不妙,立即组织队伍投入战斗。战斗从上午8时一直延续到次日凌晨。
日军在对常德形成合围之后,料想国民党军队会从各地调集兵力对他们形成反包围,在获取空军侦察情报后,认为由南方驰援常德的第10军是解围常德行动最快的主力部队,必须加以阻击,于是在草坪这一线派出第68师团户田部队抢先占领了陡山制高点。因此,预备第10师在陡山附近遇到了敌军顽强的阻击。这场战斗是一场遭遇战。敌我双方交错混杂、反复冲杀,战斗异常激烈,双方伤亡惨重。
日军是狡猾的。27日清晨,第10师的先头部队28团经过陡山时他们看得清清楚楚,故意放过了他们,使得紧随其后的师部发生错觉,以为前方没有敌情,从而放松了警惕。一俟天亮日军便向孙明瑾部发起进攻。陡山的枪声就是战斗的号令,此时的28团已经前进至放羊坪,团长陈希尧率领战士们立即向师部靠拢,向日军发起猛攻。28日,日军发现正面交锋的国民党军队(即孙明瑾师部)总是有左翼部队的紧紧护卫,于是在官仓附近将其主力调整,移向预备第10师左翼的后背,30团遭到重创。这一天,预备第10师在28团的奋力拼杀下,将日军压迫至驴岭附近。
同日,日军已经突破余程万城垣防线,进入常德城区,57师官兵与敌展开巷战。蒋介石从开罗直接电谕:“常德如失陷,应由第10军、第74军、第79军负责任。”孙连仲、薛岳在此电严令下,敦促前方将领不畏牺牲、奋力苦战。薛岳电令第10军军长方先觉:“兹再限第10军卅(30日)晨确实攻占德山,以解常德之围,如再违误,常德失陷,应归该军负责”1○方先觉及时下达了各师作战任务:“第190师攻占苏家渡,第3师攻占德山(乌峰岭),预备第10师攻占毛家渡后,续向王家湾(德山西北)前进以掩护军左侧背,各师务于29日前攻占。”[5]
预备第10师为了尽快突破当面之敌,师长孙明瑾集中主力向日军发起了猛攻,迫击炮直轰斋公岭日军阵地。战斗中,各团奋勇前进,尤以张越群的29团第3营官兵在易家冲东面高地与日军肉搏最为惨烈,双方展开拉锯战。战至中午,日军不支向西北退却,该师乘机向易家冲推进。就在该师正准备向太平桥方向进军的时候,日军从桃源方向增兵千余人,加上原来的部队兵分三路向预备第10师发动逆袭,激战再起。战斗直到晚上,预备第10师顽强地守住了易家冲、肖家冲防线,但是,部队损失惨重。
30日凌晨4点,预备第10师再次接到向德山前进、掩护第3师攻击的命令,孙明瑾决定以全师剩余兵力,向数倍于自己的日军发起进攻,吸引日军主力于该师正面,减轻第3师攻占德山的阻力。当日上午,预备第10师与当面之日军恶战不休,投入战斗的28团、29团前赴后继,伤亡惨重,向北推进数公里。他们的顽强斗志和忘我精神,使日军误以为该师就是第10军的主力部队,从而增派了第34联队(梁濑部队)和68联队(桥本部队)与该师在杨家冲、兴隆街等地激战。由于该师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敌人的主力,为第3师周庆祥部攻占德山创造了有利条件。
30日下午6时许,第3师攻克常德南岸的制高点德山。至此,预备第10师实际上已经完成了掩护和牵制任务,孙明瑾带领他的残存部队在夜色掩护下向东南转移,在金鳞桥附近遭遇日军梁濑部队的伏击。孙明瑾组织部队奋起反击,突破敌人防线,于晚10时与该师预备队29团取得联系。他以一部与敌保持接触,一部向肖家冲防线移动。
12月1日凌晨,孙明瑾师长率部继续推进,其前锋一直杀到肖家冲,攻入日军第3师团的核心阵地。日军第3师团长山本三男组织数千兵力进行反扑,攻击预备第10师的侧翼。预备第10师在日军强大火力进攻下,明显不支,于是,孙明瑾命令所部由右翼向北突围,以期与已经攻占德山的第3师汇合。
天色渐亮,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逼近了预备第10师在易家冲的指挥所附近。孙明瑾面对强敌毫无惧色,亲自持枪督阵杀敌。一名日军机枪手见他是高级指挥官,对准他就是一阵扫射,孙明瑾连中4枪,轰然倒下。警卫员射杀日军机枪手后前来救驾,孙明瑾临终叮嘱:“贯彻命令,向德山猛进……”[6]
孙明瑾牺牲后,副师长葛先才率部继续与敌鏖战,终因敌众我寡,力量悬殊,部队损失惨重,副师长葛先才、参谋长何竹本在激战中身负重伤,参谋主任陈飞龙壮烈牺牲,但预备第10师各部仍然在失去指挥员的情况下坚持战斗,直到当晚。夜幕下,第30团团长李长和在斋公岭将幸存的600名战士重新编组,保持了预备第10师的建制,继续抵抗。次日,李长和率领预备第10师剩余官兵连续向当面日军发起进攻,取得一些进展。至6日,该师联系第3师第8团向北边日军展开攻击,预备第10师进占七斗冲,第3师第8团攻至八斗湾。7日,经半天激战,他们逼退伍家堰南端500余日军。
鉴于第10军在常德会战中损失严重,12月8日,第九战区长官部电令该军撤出战斗。任命预备第10师副师长李拔夫代理师长职务,该师在桃花江集结整修,共收编兵力2 000人左右,在战斗中损员约4 000人。12月下旬,全军回师衡阳,补充整训。
(一)草坪之战是有功之战
从战略上看,方先觉的第10军驰援常德,主要目标是拿下常德东南的制高点德山,进而向南站推进,接济城中57师余程万部。所辖三师中,第3师为主攻,预备第10师和第190师为助攻。预备第10师从11月26日随军部开进草坪兴隆街到12月8日撤出战场,先后在下陡山、放羊坪、易家冲、兴隆街等地与日军发生激战,将士们奋勇杀敌、从未退缩,表现出了中国军人捍卫国家尊严的民族气节,自师长以下3 000多将士血洒草坪沃土,谱写了一曲民族抗战的正气之歌。正是由于预备第10师的苦拼血战,有效地歼灭了来犯之敌,牵制了敌人相当一部分主力,从而减轻了友军的压力,特别是为第3师周庆祥部顺利拿下被日军占领的德山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日本战史记载,日军234联队(户田部队)在清理战场时发现一将官遗体,经被俘上尉辨认,才知是师长孙明瑾。日军敬慕将军之忠勇,礼葬之[7]。1944年2月,国民政府追授孙明瑾为陆军中将。195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追授孙明瑾将军“革命烈士”称号;同年12月19日,孙明瑾烈士家属获得了由毛泽东亲笔签发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2014年9月,孙明瑾被民政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二)草坪之战留下的遗憾
第一,长途跋涉,疲惫应战,第10军没有及时抢占作战先机。第10军方先觉部是11月18日接到上级命令、19日开拔驰援常德的,在当时条件下,我们不能苛求有机械化投送能力,但是,他们在头几天的行军中,节奏显得比较缓慢,走了7天还没有进入常德地界。26日经过一天紧急行军才抵达草坪之兴隆街,部署兵力并投入战斗。假如该军能够提前一两天进入集结地,有个短暂的休整,其军事情报、战略布局就不会那样失准,将士们也不至于拖着疲惫之躯仓促应战。草坪之战的这几天,预备第10师一天也没用消停,几乎天天与日军绞杀在一起。虽然牵制了大量的敌人,但是自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且被迫在草坪附近与敌周旋,始终没能突进到常德城下。
第二,作战时缺乏随机应变,预备第10师没有掌握战场主动。早在11月25、26日,第10军尚未进入常德境内,日军飞机已经将其行军路线和兵力规模掌握清楚,为了将这支援军阻隔在常德沅水之南,日军又从在常德南站和桃源方面战斗的部队中调出两个大队加强防范。27日早晨发生的陡山阻击战,就给预备第10师一个下马威。其实,孙明瑾将军已经知道前面有日军阻挡,就是没有时间来调整进军计划,又因为对地形不熟悉没有改变进军路线。这种一往无前、毫不退缩的精神是可嘉的,但是,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
第三,协同作战计划被打乱,第10军没有形成“铁三角”。方先觉在26日发出的各师作战命令要求,第3师“经赵家桥、八斗湾扑德山”,预备第10师“经兴隆街、下陡山、放羊坪取斗姆镇”,第190师“经薛家铺、石门桥取苏家渡”。应该说,这三个师成犄角状前进,可以互相照应,战术上是没有问题的。三个师向日军发起进攻的时间均为27日佛晓。前两个师基本上都按照军部命令实施了作战计划,问题出现在第190师。
与第10军方先觉部同日开拔支援常德的还有暂54师,他们从长沙岳麓山驻地出发,行进至益阳时,接到第99军军长梁汉民之命,要求该师火速前往汉寿太子庙,以解第99军197师之围。原来,日军第68师团缠住了第197师。暂54师师长饶少伟率部赶至太子庙,对日军第68师团进行了反包围。无论是兵力还是武器装备,暂54师是没有能力吃掉日军这个师团的。日军见背后受敌,放弃了对197师的进攻,对暂54师进行反扑。暂54师损失惨重。此时,第10军190师就在附近,薛岳电令该师立即投入战斗,以解暂54师之围。于是,第190师在汉寿麻石铺、牛路滩投入战斗,成功解救了暂54师。
当第190师结束汉寿战斗时,已经是28日晚上。即刻又接到军部命令,继续向石门桥进攻,以减轻第3师、预备第10师的压力。而此时的日军加强了沅水南岸的防御力量,第190师在石门桥的战斗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30日傍晚,第3师攻占了德山。周庆祥师长即刻派侦察员便装入城向57师余程万报告友军情况,并于次日派第7团团长陈德升率两个营前往常德南站接应城内的57师,第9团加第7团一个营守备德山。陈德升团在常德南站与敌激战一日两夜,最后仅剩残兵100多人折回德山,而德山守兵也遭到日军第68师团的猛烈反扑。敌我双方发生了惨烈的争夺战,第3师孤军奋战,一直没有援军补充。此时,第190师在德山东南6公里的石门桥附近与敌苦战,两师就是不能形成合围之力。
从战场形势而言,第190师投入汉寿战区以解友军之围,也是无可厚非的,并且他们取得了成功。但是,就第10军而言,失去了一个师的兵力,对于夺取德山、抢占常德南站,以解苦守常德孤城10余日的57师之围来说,这是一个严重的失误。假如第10军的三个师全力推进,如期拿下德山,大兵压境常德南站,57师的命运将不是这样,整个常德会战的历史就会改写。
历史没有假设,但我们可以
进行反思和总结。
注释:
1○参见常德市武陵区党史办编《血战常德威震日寇——常德会战史料集》第75-76页,1993年版。
参考文献:
[1]湖南四大会战——原国民党抗战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382.
[2]中国第二历史博物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军令部常德会战之检讨[M].香港:凤凰出版社,2005:1222-1223.
[3]饶少伟.常德外围战斗的片段回忆[M]//文闻.我所亲历的常德、长衡会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61.
[4]李拔夫.第十军增援常德经过[M]//文闻.我所亲历的常德、长衡会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84.
[5]蒋纬国.抗日御侮:第九卷[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8:88.
[6]朱清如.常德会战史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226.
[7]日本政府防卫厅防卫研究所.中华民国史料丛稿·译稿·昭和十七、八年的中国派遣军:下[M].高书全,译..北京:中华书局,1984:175.
(责任编辑:田皓)
The Battle of Caoping in 1943
ZHOU Xinglin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Changde 41500, China)
Abstract:Caoping battle refers to all the battles between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 and the Japanese troops, which happened in Changde’s Caoping in the winter of 1943, when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 proceeded northward from Hengyang to support Changde. From a strategic point of view, the layout of the 10th Army is reasonable. However, there were some unexpected accident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attle plan, resulting in the 10th Army’s failure to relieve the siege of Changde. The battle left us with a lot of regret in the history.
Key words:Battle of Changde; Battle of Caoping; the 10th Army of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 the 10th Division.
中图分类号:K26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014(2015)05-0106-04
收稿日期:2015-07-11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创新平台项目“常德会战与常德文化精神建构”(14K067)。
作者简介:周星林,男,湖南常德人,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与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