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琴
(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文史论苑】
上官昭容《游长宁公主流杯池》疑难语词考释
张慧琴
(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上官昭容的诗歌代表了初唐诗宫廷诗的辉煌,也开启了盛唐诗出游诗歌盛况。作为中宗朝鲜有的巾帼诗人,她的诗歌却很少有人作专门的考释和研究。她的出游诗代表作《游长宁公主流杯池》当中有很多语词值得作进一步探究和考释,也为进一步研究其诗歌提供基础性资料。
上官昭容;疑难语词;考释
上官昭容,名婉儿,为唐代女官、诗人、中宗时册赵封昭容,有“巾帼宰相”之称,并在文坛有着显要地位。《全唐诗》收录其诗三十二首,王卢生的《大唐才女上官婉儿诗集》[1]对上官全诗作了注释,但仍遗留部分疑难语词未予考释,以其出游组诗《游长宁公主流杯池》组诗为例,当中有一些语词未出校注,致使诗歌晦涩难懂。下面列出诗句,笔者对当中的语词再作考释。
陟:《段注》:“登也。〈释诂〉曰:‘陟,陞也。’是谓会意。竹力切,一部。”[2]《诗·周颂·闵予小子》:“念兹皇祖,陟降庭止。”《注》曰:“陟,升。陟降,上下,即提升和降级的意思。”《诗·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注》曰:“陟,登也。”[3]此处诗句中三字组成动宾结构,“鲁馆”,“秦台”皆为古时相传的仙境处所。“秦台”相传为秦始皇下令修建,与蓬莱仙境遥遥相望,想必高耸入云,故此处“陟”应释为攀登之意。
不烦:烦,《段注》:“热头痛也。从页从火,一曰焚省声,附袁切,十四部。”[4]《礼记·乐记》:“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注》曰:“烦,劳也。祭祀者不用淫乐。”[5]“不烦”,无须烦劳。《荀子·彊国》:“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6]《文选·宋玉 〈高唐赋〉》:“澹清静其愔嫕兮,性沉详而不烦。”李善注:“不烦,不躁也。”[7]《淮南子·主术训》:“是故威厉而不杀,刑错而不用,法省而不烦。”高诱注:“烦,多也。”[8]“自足娱情”,谓足以畅叙幽情,结合前句中的“竹影”,“松声”,可理解为有了松竹为衬,无须歌舞点缀,便足以畅叙幽情。故“不烦”此处应释为“无须烦劳”。
一:《说文》:“惟初大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汉书曰:‘元元本本,数始于一,凡一之属皆从一。于悉切,古音第十二部。”[9]《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注》曰:“一,一次,初次。”[10]如若将本诗“一长望”释为初次,文义可通,“九春初”,即一年中伊始,可与其作呼应。
乍:《说文》:“止也,一曰亡也。从亡从一,鉏驾切。徐锴曰:‘出亡得一则止,暂止也’。”[11]《孟子》:“今人乍见孺子。”《注》曰:“乍,犹忽也。”[12]张衡《西京赋》:“将乍往而未半,怵悼栗而怂兢。”《注》曰:“乍,暂也。”[13]这句诗中“聊”和“乍”对应,“聊”有暂且之意,如“聊与之谋”,则“乍”也当取“暂也”意,表一时兴起,情不自禁歌唱的高昂情绪。
淹留:羁留,逗留。《楚辞·离骚》:“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注》曰:“不可以久留,宜速去也。”[14]曹丕《燕歌行》其一:“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注》曰:“淹留,久留。”[15]诗中由“惜”便知,游人对此“山第”流连忘返,想久留此地。
涧户:涧,《说文》:“山夹水也,从水闲声。一曰涧水,出弘农新安,东南入洛,古萈切。”[16]“涧户”,孔稚珪《北山移文》:“涧户摧絶无与归,石迳荒凉徒延伫。”一本作“磵户”。[17]唐温庭筠《清旦题采药翁草堂》诗:“解藤开涧户,蹋石过溪泉。”《补注》:“涧户,家居山间旁者的门户。”[18]结合本诗,既描写长宁公主的庄园,便不可释为家居山间旁者的门户了,此“涧户”应取山涧中的陋室,应为流杯池周围的人工置境。
不群:即不合大众流,超然而立。群,《说文》:“辈也,形声。从羊,君声。臣铉等曰:‘羊,性好群,故从羊。’渠云切。”[19]《辞源》中有以下义项:禽兽聚合,《诗经·小雅·无羊》:“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人群,朋辈,《礼记·檀弓上》:“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注:“群谓同门友也。”种类。《逸周书》:“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合群。《荀子》:“一统类而群天下之英杰。”注:“群,合也。”[20]“不群”,如左思《咏史》诗之三:“功成不受赏,高节卓不羣。”《注》曰:“不群,卓尔,超群。”[21]符合此诗中语境。
妆:《说文》:“饰也,字亦作娤,此饰篆引伸之义也。装者,叚借字。从女。爿声。侧羊切。十部。”[22]司马相如《上林赋》:“靓庄(妆)刻饰,便嬛绰约。”《注》曰:“庄,同“妆”。《辞源》中有如下义项,一为打扮,修饰。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一为妆饰用物和衣服。《木兰诗》:“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23]此处“妆”和“织”成并列,皆用作动词,为拟人化修辞手法,可理解为青苔在石上妆成一幅幅画,风在水面上织成一道道水文。因此,此处应取“妆饰用物和衣服”一意较为妥当。
危步:危,《说文》:“在高而惧也,引伸爲凡可惧之偁。〈丧大记注〉:‘危,栋上也。从厃。’人在厓上,自卪止之。‘人在厓上’四字依韵会补。鱼爲切,十六部。凡危之属皆从危。”[24]此处引申为端正。《庄子》:“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爲哉!”《注》曰:“危然,犹独正之貌。危,独也。”[25]结合本诗意境,此首为应制宴游之作,“危步”应指步履端庄,矫健之义,与“正襟危坐”中之“危”同义。
俄看:俄,《说文》:“顷也。各本作行顷,乃妄加行耳,今正。玉篇曰:‘俄顷,须臾也。’广韵曰:‘俄顷,速也。’此今义也。寻今义之所由,以俄顷皆偏侧之意。从人,我声。五何切,十七部。”[26]《汉书·扬雄传》:“于兹虖鸿生巨儒,俄轩冕,杂衣裳。”《注》曰:“俄俄,陈举之貌。”[27]又《世说新语·容止》:“嵇叔夜之爲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注》曰:“俄,从人。我声。五何切。倾斜,侧卧貌。”[28]由此,“俄看”此处应指视角倾斜之义,且此处的看是不经意的动作,则可进一步释为目光随心神游走,不经意间斜视。
类:此处应取其本义,且名词动用,释为相类,相似。《说文》:“穜类相佀,唯犬爲甚,说从犬之意也。类本谓犬相佀,引伸叚借爲凡相佀之偁。〈释诂〉,〈毛传〉皆曰:‘类,善也。’释类爲善,犹释不肖爲不善也。从犬,頪声。力遂切,十五部。”[29]《左传·庄公八年》:“遂入,杀孟阳于床。曰:‘非君也,不类。’”《注》曰:“类,相似,相类。”[30]此处“类”,“当”成并列关系,皆表示相类似之意,即风声如长笛般悦耳,流水如琴声般潺缓。
鹿胎巾:鹿胎,指鹿胎弁。《旧唐书·舆服志》:“五品已上,亦以鹿胎爲弁,犀为簪导者。”[31]再如杨巨源《见薛侍御戴不损裹帽子因赠》诗:“已见笼蝉翼,无因映鹿胎。”[32]陆龟蒙《奉和袭美夏景无事因怀章来二上人次韵》:“高杉自欲生龙脑,小弁谁能寄鹿胎。”[33]则此处“鹿胎巾”与“豹皮褥”为同一种类,应指用极珍贵的材料制成的丝巾,供皇室与贵族专用。
无过:《史记·苏秦列传》:“夫挟彊秦之势以内劫其主,罪无过此者。”《注》曰:“无过,不外乎,没有超过。”[34]《法苑珠林·卷七》:“何者最苦,一人言天下之苦无过婬欲。”[35]《辞源》中“过”义项三:超越,《论语·先进》:“子贡问师子张与商(子夏)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36]“无过”,则为无法超越,超然独立,此诗中明显带有夸张意味,因为作此释义可体现诗人此处表达的情绪。
菌阁:菌,《说文》:“地蕈也。屮部所谓菌圥也。从艹,囷声。渠殒切,十三部。”[37]“菌阁”,谢朓《游东田》诗:“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注》曰:“通箘(jùn)”,即笛桂,又称肉桂,一种香木。菌阁,形如菌状之阁。”[38]此处“菌阁”应取谢朓诗中义,即菌状的阁楼。
玉树:“玉树”有以下义项。庾信《谢滕王集序启》:“甘泉宫里,玉树一丛,玄武阙前,明珠六寸。”《注》曰:“玉树,珊瑚爲枝,碧玉爲叶。”[39]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问诸子姪:‘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40]以“玉树”称美佳子弟,如李白《对雪献从兄虞城宰》诗:“庭前看玉树,肠断忆连枝。”《注》曰:“玉树,雪中树也。”[41]结合本诗语境,“馀雪”,“残霙”点明此时为冬季雪后,此处“玉树”应指雪中树,即树枝落满积雪状。
上官昭容因其特殊的政治身份活跃于武后、中宗两朝,她用职权便利劝中宗广置文学馆,增文生员,积极倡导并创作诗歌创作。在她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宫廷文人学士,为律诗定型,诗歌创新演变作出了杰出贡献,开启了盛唐之音。因此,加深对她的诗歌研究力度,对于管窥整个初唐诗歌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1]王卢生校注.大唐才女上官婉儿诗集[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
[2][4][9][11][16][19][22][24][26][29][37][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等点校.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7][17][21][梁]萧统编,[唐]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8]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0][34][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3][东汉]张衡撰,张震泽校注.张衡诗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4][宋]洪兴祖撰,方进等点校.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5][魏]曹丕撰,魏宏灿校注.曹丕集校注[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18]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0][23][36]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合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5][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7][东汉]班固撰.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4.
[28][40]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0]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1][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2][33][清]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5][唐]释道世撰.法苑珠林[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38][南朝齐]谢朓撰,曹融南校注.谢宣城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9][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1][唐]李白撰,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责任编辑:王 崇】
I207.2
A
1673-7725(2015)04-0206-04
2014-12-18
张慧琴(1990-),女,甘肃张掖人,主要从事唐宋文学、文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