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倩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辨风正俗】
文化自觉的意义研究
李文倩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不断增长。与此同时,涉及文化方面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化自觉”的概念于1997年首次被提出后,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一时间,关于“文化自觉”的释义层出不穷,但是时至今日,人们对“文化自觉”意义的研究却甚少。本文旨从理论、时代、历史三个不同的维度分别阐述文化自觉的研究意义,并从中反思文化自觉对于公民自身乃至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文化自觉;文化观;意义
自1997年社会学家费孝通在第二届人类与社会学研讨班上首次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后,便在学术界、思想界等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文化自觉”做出了不同的阐述。“文化自觉”作为一个热门词汇频频见诸各类报纸期刊,但对“文化自觉”意义的研究却较少,有些意义研究散见于文章中,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化的研究。本文拟从对文化自觉的理论意义、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三个不同层面研究这一问题。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服务实践,正确的理论对实践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文化自觉理论亦是如此。当前,关于文化自觉理论层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文化自觉”的内涵
“文化”和“自觉”这两个概念所包含的范畴过于宽广,无法简单的从某一层面对其进行整体的概念描述,所以关于“文化自觉”概念的论述不尽一致。在费孝通先生看来,“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文化自觉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它不是复旧,也不是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这一论述成为经典,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在涉及这一概念时,学者们有的是直接引用费孝通先生的论述,有的从认识论、价值论、本体论等角度分别展开进一步的阐述,但无论是哪种阐述,都没有一个完整的、能够得到普遍认可的界定。因此,关于文化自觉内涵的界定还存在很大的探讨空间。
(二)关于“文化自觉”的本质
文化自觉的本质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界定,从认识论的层面出发,文化自觉的本质是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他者文化的比较,从而达到对文化的自我觉醒;从价值论层面出发,文化自觉的本质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从本体论的层面出发,文化自觉的本质是人的自觉,是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反省。思考的角度不同,结果不同。因此,关于文化自觉本质问题的认识,目前还不够健全,缺乏统一的、整体性的认识。
(三)关于“文化自觉”的构成要素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来分析文化自觉的构成要素,它由客体、主体及其联接两者的实践活动所组成。但迄今为止,国内相关学术领域中尚未将文化自觉的研究提高到哲学的层次,没有整体性的理论框架,自然不能对其构成要素进行规范系统的深入阐述。
综上所述,文化自觉虽然已经成为哲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所探讨的重要课题,成为人们对社会现象进行反思的理论工具,但各家文化自觉理论相对分散,缺乏完整的理论内涵构建,对文化自觉这一概念的运用还只是停留在“号召性的词汇”上,具有表面性、直观性和口头性的特点。因此,只有对文化自觉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构建完整健全的文化自觉理论体系,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化自觉这一重要命题,从而对各类理论、重大现实问题做出根本性的指导。在社会转型时期,构建一个系统的文化自觉理论体系,对我们更好的实现文化自觉,确立“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自觉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理论上的自我理解,它是以实践为目的,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因此,对文化自觉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本民族,要将范围无限扩展,只有世界各民族做到对文化的自觉才能使文化相互融合,在碰撞中达成共识,探索人类社会继续生存和发展的现实路径。文化自觉不仅是对当前文化危机的反思、批判活动,也是探索人类文化未来发展方向、道路的开拓性事业,是整个人类文化的自我升华之路。通过对世界各民族和自身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弊端进行反思,达到对文化自觉时代意义的探索和理解。
首先,就世界范围而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的到来,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增强,世界逐渐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传统、单一的文化局面已不复存在,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但是,因为世界各国各民族在经济水平、军事力量、政治地位和文化方面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国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出现了不平等的状况。一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依靠自己突出的政治、经济地位,将自己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政治主张肆无忌惮地灌输给其他的民族及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实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路线,达到使西方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目的。一是打着维护本民族传统文化及权威的旗号,对外来文化予以坚决回击,不惜利用政治、军事的手段进一步表明态度,对本民族文化采取隔绝孤立的政策,禁止同外来文化交流和沟通。这种文化观念对自身文化没有清醒的认识,意识不到不同文化之间相互联系、依赖,9·11恐怖袭击、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争、巴以冲突等一系列灾难性事件与之不无关系。这种有着深刻利益背景的冲突,揭露了当前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严重的文化不自觉现象。正是这种现象给人们带来沉痛灾难,我们必须反思当前文化的缺陷,也正是文化自觉研究的意义所在。
其次,就国内情况而言,文化方面的论战基本可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坚持本土文化的保守主义,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相信传统价值与传统政治,具有民族主义感。另一派则是主张全盘西化的激进主义,他们否定本民族的一切传统文化,要求学习西方文化。无论是文化保守主义还是文化激进主义,都是极端的文化发展思想,具有盲目性。我们既不能固步自封、妄自尊大,也不能盲目崇拜、舍本逐利。“文化自觉的核心要义在于不断地自我审视、自我批判、扬长避短并在不断向他方的学习中完善自己,更新‘血液’,使其更有创造力和活力。”[2]突破当前发展的瓶颈,实现文化发展的平稳过渡和转型,必须实现文化自觉,挖掘自身的潜力,摆脱对外来文化的依赖,不断调整和创新自身文化,适应新环境的要求。
在这个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中,中国文化必须认清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实现文化转型和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决国内外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不会在文化融合和冲突中迷失方向,丧失根本。世界逐渐融合成一个整体,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依赖不断加强,这种沟通和依赖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政治方面,更重要的是思想文化方面,世界各民族共存共融又彼此斗争。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民族主义、文明冲突论等,都是在世界这个大熔炉中,人们对多元文化并存和发展的不同反应。现代化、全球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给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但它的发展并非绝对公平,主要还是由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在这种不平等的经济、政治格局中寻求自身的发展,必须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谨防被强势主义文化所威胁,在全球化浪潮中迷失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世界的舞台上站稳脚跟,发出自己的声音,谋求自身的利益;不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文化自觉要在保持文化自主和自信的前提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自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自觉。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变化,就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自觉出现。因此,我们用发展的、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文化自觉,本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态度来研究文化自觉。只有辩证的看待这一问题,才能防止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片面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我国在文化自觉的发展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关于近代以来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中国近代文化自觉起源于1840年,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进攻下,中国紧闭的大门被打开,文化的优越感也四分五裂,与此同时,中国人民的自救运动席卷了全中国。然而,无论是清政府的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还是近代以来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是在学习、效仿西方的文化。一次次失败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条文化的发展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一时间关于中国文化自觉何去何从问题的争论愈演愈烈,直到“五四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出现,我国才走上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从我国的发展历程上可以看到,完全意义上的文化自觉,不仅包括观念上的自觉,还应该具有实践意义上的自觉,是在文化认识论自觉的基础上,对整个社会包括政治、经济在内的社会发展体系选择上的自觉。中国共产党所选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就是最好的例证。虽然当时这种“革命文化”遭到很多学者的反对,认为它破坏了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但从实践中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可以看出,它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为革命的指导性理论,正是因为看重了它的先进性和不可替代性。所以说,讲文化自觉,必须把它放进社会发展的洪流中去,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既不是一层不变的,也不是空洞的象征性口号,它是对社会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从积极意义上讲,它可以指导我们怎样更好的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实践路径,同世界各民族文化和平共处。从消极意义上讲,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防止文化发展陷入歧途和危险的境地。
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文化自觉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结论,只要它还在提供莫里逊氏丸,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未经过研究的结论是空泛的、是毫无意思的。黑格尔曾说过,‘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过程,就毫不价值’。一个过程的结束便意味着另一个过程的开始,是一个重复前进、不断完善的过程,结论也是如此,若一个结论成为整个过程的终结,那么它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3]现代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文化自觉也应该顺应新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获取新的认识,充实新的思想,使文化自觉达到一个新的发展境界。从我国制定的文化发展方针上可以看到,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促进我国文化繁荣的方针,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江泽民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构想,胡锦涛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还有习近平提出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是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上,针对发展中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文化发展策略,这也正是文化自觉时代性、先进性的体现,充分彰显了文化自觉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因此,我们只有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去研究文化自觉,才能形成正确的理论,指导我们更好的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实际问题,引导我们走向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
[1]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22.
[2]王文兵,孙大鹏.论文化自觉的时代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60):454.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11.
【责任编辑:王妍】
G03
A
1673-7725(2015)04-0068-04
2015-03-05
李文倩(1988-),女,河南淮滨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