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聪,曾国兵,马 宏,2,朱 志,2
(1.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51;2.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安徽合肥230051)
电力行业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平稳的有力保障。随着国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电力行业内部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电力行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电力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责就是为电力行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然而,在目前的电力职业教育中,实践教育仍旧是薄弱的一环。高职教育中电力行业的学生大部分面临着所学理论同技术操作之间、学校教育同岗位需求之间的种种难以调和的矛盾。为了解决这种困境,在高职教育中加强电力专业学生的实践学习势在必行。学校通过组织在校学生走入工厂,进行由企业专业工作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的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电力岗位的适应程度。如此,既可以增加高职电力专业学生走入电力行业企业的专业资本,又可以满足当前电力行业体制改革大环境下电力系统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
虽然高等职业教育被定义为“在校期间培养学生成为一上岗就能胜任工作的成品型人才”教育[1],但是目前的高职教育仍有大部分课程局限于校内的教学环境,理论教学远远多于实践教学。在高职电力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主要还是以技能训练和定岗实习的形式展开。技能训练是指学生在校内以开展模拟生产过程进行实践训练,定岗实习是指学生走入工厂进行实习的教学模式。
在校期间的技能训练对学生真正接触到岗位时所需的实际技能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的帮助是有限的。因师资和环境所限,学生所学到的只是理论环境下的基本技能,同现实中电力企业要求职工所掌握的实践技能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因此,高职学校在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上采用“2+1”的教学模式,即两年的专业理论课程和一年的岗位实习课程。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从课堂走向工作岗位。岗位实习的方式是大部分学生真正接触到电力行业工作内容的唯一途径,也是电力高职教育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虽然目前各高等职业学校都很重视学生的实践教育,但是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这两种主要的高职电力实践教育的方式仍存在不少亟需解决的问题,如资金投入、实践过程中的安全隐患等都是在高等职业实践教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校技能训练是高职学生由理论走向实践的第一步,而高职学校电力专业的技能实践课程从设置和安排上都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技能课的授课方式过于理论化,多由在校教师进行授课,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习到电业行业真实岗位的技能。学校也可以通过模拟电力行业真实情景、聘请电力在职专工授课等方式提高学生在技能训练课中所习得的知识技能,而这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投入有着很高的要求。高职院校通常会面临资金与师资力量不足的困境,而无法真正模拟电力企业的生产模式。
岗位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克服了课程内技能训练所面临的问题。学生通过两年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后,可以走入电力工厂亲身体验实践过程。但是,由于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和岗位应变能力有限,学生在岗位实习期间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因而造成了学生在岗期间看得多、做得少,不能真正起到在岗期间实践教育的目的。同时,一些电力企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也有不足之处,大多出于自身短期利益的考虑而不愿接受在校学生的岗位实习安排。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高等职业教育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在电力高职教育中,逐步形成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促成“产学一体化”的教育理念[2]。同时,高职学校逐步开展培训基地的建设工作,让学生能亲临岗位学习,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从而为电力行业输送更多能够胜任岗位需求的专业性人才。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大前提下,高职学校可以通过“厂中校”的建设模式来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从而提升高职院校整体的办学实力。
融入行业企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就是将高职电力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转移到电厂中去,让学生走入电厂的生产现场进行实践教学。这样的实践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将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学校的专业教师将配合企业的专工共同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在学到真实、有用的技能的同时,也有深入接触电力行业内部的机会。这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将学生同岗位、学校同企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不但能够为高职学校电力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的环境与机会,也为企业人才继续培训、从事项目研究、提高企业整体市场竞争力提供机遇。
在融入电力行业企业的实践教学模式下,高等职业电力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也要作出相应的改变,由单一的课堂内教学转变为以电力企业为基地的厂内教学。在厂内教学的过程中,应打破传统的课堂理论传输的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同时掌握理论、技能以及必备的行业知识。将“工学结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落在实处,培养出能够满足电力行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3]。
在课程的设置方面,融入型的实践教学模式的课程设置应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在厂内实践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是要学生切身处地地去“做”。学生在教师和专工的带领下,完成电厂内一定的工作任务,是学生接触电力工作和培养技能的最佳方式。随着电网的发展、电力科技的进步,电力调度、输配电等技术都可以在电力企业的实践环境下让学生有初步的接触与实践的机会。
第二,以学生为中心。在厂内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体。教师和厂内专工应在保证学生独立完成工作和项目的前提下给予他们理论和技术上的指导,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工作技能融合在一起。厂内实践的过程是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践学习的重要过程,这种实践活动不仅能弥补课堂内容的不足,也是对学生行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双重培养。
第三,厂内教学实践活动应直接为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电力行业本身具有特殊性,对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国家电网的不断扩大,电力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掌握电力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电力专业人才还需要对行业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学校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厂内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业内最前沿的技术应用和发展形势,从而成为真正能够胜任电力行业工作的技术性人才。
第四,学校的实践教育应能够满足电力企业中管理、服务、生产等不同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随着科技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电力行业中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在加大。学校的教学工作应以企业的需求为前提。在学校组织厂内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电力行业内的不同工种与不同职位,对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和职业技能的学习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厂内教学的课程设置方面,需要学校、企业、教师、专工与学生的共同配合,这一过程既是学生接触电力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机会,也是企业引入理论支援和培养新进人才的重要过程。在实践教学的模式下,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可以自发地解决理论和技能实践之间的矛盾,从而成为符合电力行业要求的具有一定职业素质的人才。企业通过配合校方的厂内教学实践活动,也节省了新进岗位员工再培训的人力和物力,为今后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高等职业学校为保证融入电力行业企业的教学实践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以采用“厂中校”的方式来进行培训基地的建设。在基地中,企业与学校共享师资力量,一方面企业为学校进行厂内实践教学活动提供技术、场地的支援;另一方面,学校则为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理论学习与项目研究与开发上的支持。在此教学环境下,学校聘请电力行业中的技术骨干人员、管理人员等作为学生的企业内部的指导教师,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同时,学校以“厂中校”为培训基地,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4],根据电力企业的不同实际需求,对未来进入电力行业的学生展开专项培养工作,进而形成企业与学校双赢的发展局面。
高等职业教育应秉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针[5],在对学生的培养上,要跟进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自身的办学方法。以企业为基地建立“厂中校”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够起到沟通企业需求和学校教学的目的。既可以让学生深入到企业中去学习知识与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也能够让企业参与到人才的培养中来,为企业引入更多高素质人才提供保障。
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促使电力高等职业教育加快了改革的步伐。
首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高职课堂上的知识内容已出现老化的趋向,难以跟上电力企业发展对于人才素质的需求。同时,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电力专业的高职学生需要不断缩小自身专业素质同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才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高校毕业生人数逐渐增长,在这样严峻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压力下,怎样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岗位竞争力,是电力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办学理念上,学校应致力于倡导培养市场导向型的人才。但是,在目前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所学技能的技术应用程度偏低,要同数量庞大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岗位竞争,电力高职学生应具有更强的岗位实践和技能操作的能力。因此,电力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时,应更加注重学生所学技术的应用与电力企业需求之间的联系,增强电力高职学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力。
其次,在电力高职院校以往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往往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部分企业因为安全隐患、企业效益与工作进度等问题不愿意接受高职学生入场实习,而在厂实习的学生也多被安排到不能深入了解企业工作实况的岗位上,其技能得到锻炼的机会很少。面对这种情况,高职电力院校应加快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抓紧建立以“厂中校”为代表的实践教育培训基地,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在实践中加强技能学习。
最后,电力高职教育同电力企业的发展是互相依存的,电力企业依靠电力高职院校为其输送合格的技术型人才,也为企业提供技术保障和项目研究与开发的理论支持。因此,电力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就是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的导向。电力高职院校应注重学生理论和实践的双向培养,逐步形成整体性、规模化的融入电力企业的实践教学模式。
电力高等职业实践教育改革依旧任重而道远。电力高职院校应加强同电力行业企业的联系,将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融入到电力行业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加大学生学习过程中技术实践与操作技能的比重,是培养符合电力行业企业需求的具有良好专业素质人才的必经之路。采用“厂中校”这种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办学方式,是学校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企业”的良好办法,在电力行业企业内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既有学校专业教师进行的理论指导,也有企业内部专工熟练的技能传授,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职院校培养满足电力行业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最佳方式。
[1]黄永铭.关于电力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和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5(3):16-19.
[2]王关利.电力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3(2):51-52.
[3]乔小华.对电力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8):62.
[4]章小莲.谈在就业新形势下的电力职业教育改革[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85-86.
[5]黑晓红.电力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9):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