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参较式阅读”典例举隅——《孙立权语文教育札记》研究之二

2015-03-20 03:14沈月明李跃庭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札记故乡语文

沈月明,李跃庭

“参较式阅读”是目前执教于东北师大附中的“东北派”语文名师孙立权老师在从事中学语文教育的第一个十年(1995—2005 年)里摸索出的阅读教学方法。这一创获的启示,来自于我国新时期以来的著名茅盾研究专家孙中田先生的一次起始课。孙立权老师在其《孙立权语文教育札记》(以下简称 《札记》)第83 则《从孙中田先生的一次课学到的》中指出:

虽然孙先生只给我们上了一次课,但我收获了受益终生的治学方法。一个是参照比较法。事物只有在比较中才能确定其意义。孙先生将茅盾置于鲁迅、老舍、巴金等作家构成的参照系中,就使茅盾的创作特色凸显出来。

如今,笔者把自身通过认真研读《札记》而获得的对于孙立权老师的“参较式阅读”的方法与实践的认知和思考,进行以点带面的梳理和评介。

一、“参较式阅读”的理论背景与基本内涵

“参较式阅读”中的所谓“参较”一词,在中国古代乃至近代的典籍中其来有自。远者,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在《论衙前及诸役人不便札子》中所说的“类聚参较,别行立法”;近者,如国学大师梁启超在《泰西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所说的“试举两说之要领,而参较之”。显而易见,“参较”,顾名思义,可以直接理解为参照、比较。

对于“参较”内涵的两个维度而言,后者——即比较——显然更为重要。

我们可以借鉴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对“参较式阅读”中“比较”的内涵进行拓展和发掘。

从理论上来审视,“参较式阅读”中的“比较”应该做到跨文化、跨学科。“只有当我们用跨文化与跨学科这一观念将这些具体方法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方法整体时,才能形成比较文学的方法论。”进一步来说,“有两个方面不能不注意: 一是介绍和吸收西方的新东西,一是整理和融汇中国的旧东西,朱熹所谓‘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涵养转深沉’,大概可以作为我们工作的纲领。”

从方法上来理解,应该实现互识、互证和互补。“如果说‘互识’只是对不同文化间文学的认识、理解和欣赏,并不需要改变什么,证明什么,那么‘互证’则是以不同文学为例证,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相同或不同的解答,以达到进一步的共识”,“‘互补’包括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在与他者的对比中,更清楚地了解并突出自身的特点”。

综上所述,尝试横向贯穿中外、纵向打通古今的“参较式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必将成为有益的解读方法或研究范式。

孙立权老师在其《札记》第58 则《参较式阅读》中对此进行如下阐发:

事物在参照比较中显现意义,有比较才能鉴别。市井、店肆中流行一句话,叫“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通过确立一个文章的参照系,从而认识课文本身,这是一种科学方法,我称之为“参照比较式阅读”,简称“参较式阅读”。讲鲁迅的《故乡》时,我把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茅盾的《春蚕》《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一段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相互参照中认识《故乡》。《多收了三五斗》和《春蚕》都写了“丰收成灾”,都写出了农民物质生活的贫困,而《故乡》不仅表现农民物质生活的贫困,更把笔力放在他们精神生活的病苦上。“温酒斩华雄”是古典小说,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胜,而《故乡》情节弱化,属于非情节小说。中国古典小说少有人物内心独白,而《故乡》有“我”大段的内心独白。——就在这种参照比较的阅读中,学生在更深的层面理解了《故乡》。

显而易见,本则札记属于作者对“参较式阅读”进行“下定义”的初次尝试。 参较的主体是鲁迅的《故乡》,客体则是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茅盾的《春蚕》、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五回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片段。

由此可见,中国现代小说在题材、主题上的同中之异,中国古今小说在情节、叙事上的明显差别,都集中呈现在师生围绕《故乡》进行的参照、比较解读之中。不但令听者有耳目一新之感,而且让观者有醍醐灌顶之悟。这种讲解方法,即使与当代名家的同题课例相比,也堪称一种别开生面的创获。

二、“参较式阅读”的实践典例与“文”“字”功夫

在孙立权老师的常规课堂上,他对于“参较式阅读”方法的运用所在多有。如果说,在此前回顾的鲁迅《故乡》一课的讲解中,“参较式阅读”主要呈现为纵向打通古今;那么,在韩愈《祭十二郎文》一课的分析上,“参较式阅读”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递升为横向贯穿中外。

孙立权老师在其《札记》第288 则《参较式阅读举隅》中进行如下阐发:

讲《祭十二郎文》时,我给学生印发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江东吊孝时诵读的祭文和雨果写的《巴尔扎克葬词》。这实际是构建了一个参照系,让学生在参照比较中更深入地认识《祭十二郎文》。学生读完这两篇文章后,我抛出一个问题:清代的学者沈德潜评价《祭十二郎文》说:“是祭文变体,亦是祭文绝调。”你怎样理解他说的“变体”?接着启发学生从内容、形式(是否押韵、骈散)、语言风格、读者对象等方面思考,从而明确:一般的祭文多歌颂死者功德,多用四言韵语或骈体,风格庄重典雅,是给活人看的;而《祭十二郎文》没有写十二郎的功德,只是写两人的琐事、作者的悲哀,多用散行文字,语言至情至性,是和十二郎在对话,是写给自己的。

从这则札记来看,作者不但有效践行了在语文教学中于古今中外的宏阔视野下进行解读的初衷,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对课文的解读并未止步于单纯的横向的参照比较。当孙立权老师引用清代学者沈德潜的评价进一步启发学生从“体”之“变”来领悟“调”之“绝”,进而从内容、形式、语言、读者等多个角度进行了颇具广度的解读,同时也有效地践行了他始终提倡的“深度语文”教学观念。

如果说,以上课例中体现的“参较式阅读”主要是在“文”上聚精会神;但事实上,在孙立权老师更多的课例中,“参较式阅读”也会在“字”上锱铢必较。

孙立权老师在其《札记》第356 则《确定词语意义也要依赖参较式阅读》中进行了如下阐发:

阐释学之父、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说:“在一段给定的文本中每个词的意义,只有参照它与周围的词的共存才能确定。”这就是说,一个词的意义要依据词语系统来确定,即单个词的意义是与文中其他词语相关联的,必须置放在上下语境中才能确认。

恰如余英时先生所说:“中国文字表面上古今不异,但两三千年演变下来,同一名词已有各时代的不同含义, 所以没有训诂的基础知识, 是看不懂古书的。”①

对于在东北师大附中从教以来始终把张翼健、奚少庚两位业界前辈提出的“语文教育民族化”的高远追求在常规教学中笃实践履的孙立权老师而言,能在经典篇章的语言层面的分析和讲解上继承清代朴学的传统,进而在文字、音韵、训诂等小学的诸多方面对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进行富有底蕴和远见的革新,的确是孜孜以求,无怨无悔。

孙立权老师在其《札记》第336 则《“参较法”举例》中进行如下阐发:

《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段话:“相如奉璧奏秦王。……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我问学生:“这里的‘奉’和‘持’两个动词能否换位?为什么?”经讨论明确:“奉”在这里有双手高举之意,而“持”是端着,托着。为秦王献璧,双手将璧高举,表示恭敬,用“奉”准确。相如把璧诓回,退步倚柱而立,双手端璧在怀,用“持”准确。二者不能换位。

接着,我又出示《鸿门宴》的一段话: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问学生:这里的“操”和“持”能否互换?经讨论明确:不能换。“操”有娴熟、惯常、稳固不变的意思,如“操刀”含有用刀的技艺熟练之意,“操守”“节操”都含恒常稳定的意思。古代诸侯之间往来,要捎带礼物,这是惯常做法,所以用“操”非常准确。而“持”是托着、端着,在这里含恭敬之意。刘邦是送给项羽和范增礼物,用“持”就表现出恭敬之意,虽然这恭敬是装出来的。(本则有删节)

显然,对于两篇课文中“奉”“持”“操”等一系列动词含义的“参较”,并未停留在释义本身,而恰恰是由“字”观“人”,由“义”及“理”,进而把语言的琢磨和文学的鉴赏两两结合,相映成趣。

孙立权老师在文字推敲上,的确如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所说的——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他在其《札记》第407 则《说“对酒当歌”》中进行如下阐发:

“对酒当歌”之“当”,许多人理解为“宜”。孤立静止地看,能讲通,但参照比较地看,则不好。元微之《寄白香山书》有“当花对酒”之语,《古镜铭》有“当眉写翠,对脸傅红”,《木兰诗》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成语有“门当户对”。则“当”即是“对”,无疑。另外,“当”理解为“对”,则“对酒”与“当歌”结构相同,符合汉语在表达上多平衡对称的特点,符合汉民族偏好对称美的审美心理。

曹操《短歌行》首句中的一个“当”字,似乎很少成为探讨、辩驳的要点,但从孙立权老师引介了 “书”“铭”“诗”等诸多文体的传世之句进行分析来看,尤其是从汉语的特点、汉族的审美来观照,的确是让人心悦诚服。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三、“参较式阅读”的多元取向

事实上,孙立权老师提出的其他围绕课文设计的解读、分析方法,和“参较式阅读”相比,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札记》第127 则《互文性解读》围绕王维《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的“空”进行的互文解读,再如《札记》第312 则《变换分析法》中对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的变换分析,无不令人击节称赏。类似的例证所在多有,兹不赘述。

许寿裳先生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这样描述先师章太炎先生:“神解聪察,精力过人,逐字讲解,滔滔不绝,或则阐明语原,或则推见本字,或则旁证以各处方言。”②作为后学、晚辈,我们相信即将出版的《札记》一书也将使以开放和创新见长、以深刻而有情著称的“东北派”语文名师孙立权老师的真知灼见,更为志同道合的语文人所借鉴和学习。

猜你喜欢
札记故乡语文
护理札记
故乡的牵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走在故乡
韶关札记
叩问 轻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札记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旅日札记
语文知识连连看